姚立忠
撫順市32657部隊 遼寧 清原 113300
新一輪軍改后,聯(lián)勤后方倉庫人少活多、一崗多責的矛盾漸次凸顯,尤其是承擔彈藥收發(fā)作業(yè)的軍械倉庫,其搬運機械隊伍的業(yè)務壓力更是與日俱增,且容不得稍許的差錯。現(xiàn)結合工作實踐,僅就后方倉庫搬運機械隊伍建設現(xiàn)狀及改進對策,坦述己見如下。
1.1 訓練設備滯后。同后方倉庫其它崗位的技術工種一樣,后方軍械倉庫的搬運機械手,也有其特定的成長周期。一般都是新兵下連后,由所在單位的保管隊或分庫,按照上級對口管理部門分配的參訓名額,選送至長年定向培訓的院?;蚓S修機構。然而,在理論對接容易、搬運機械更替相對滯后的培訓體制下,培訓過程中搬運機械手所用裝備的種類、型號,不同程度地滯后于后方軍械倉庫實際配裝。以二代后勤搬運機械為例,既有內燃叉車,也有蓄電池叉車,還有為數不多的特種叉車,且起重量、操作方法和維修要求,也都各有差異。因此,搬運機械手學成歸隊后,往往需要二次培訓才能上崗。
1.2 維修力量薄弱。受編制的影響,多年來后方軍械倉庫的搬運機械手,大多由汽車司機和搬運機械手混合編組,在時間緊、任務重的突擊收發(fā)作業(yè)情況下,能夠把配裝的搬運機械開得出、用得上、跑得穩(wěn),就已然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搬運機械的潛能了,至于作業(yè)過程中突然出現(xiàn)的機械故障,在自身維修力量極其有限和薄弱的當下,除簡單的小故障能夠自我排除外,難度稍大的機械故障,只能依賴于單元換件或請專業(yè)人員維修。但須正視的是,與汽車維修迥異的是,因搬運機械維修專業(yè)強、就業(yè)面窄,搬運機械手一般都不愿意深鉆細研維修技術。
1.3 培訓機會偏少。盡管搬運機械手事關后方軍械倉庫收發(fā)作業(yè)的效率、質量和安全,但每年能夠得以參加培訓的指標極少,多數操作手都是本系統(tǒng)和本倉庫結合收發(fā)任務,以老帶新、邊干邊學,不斷積累經驗,漸次成長起來的。毋庸諱言,這些土生土長的搬運機械手,盡管操作技能上也能遂行收發(fā)作業(yè),但只能說初步具備搬運機械手的技能,離嚴格意義的搬運機械手尚有一定的差距。
1.4 骨干保留困難。就人才成長周期而言,一個技術嫻熟、經驗豐富的彈藥搬運機械手,大約需要3~5年的時間,但兩年的義務兵役制,加之倉庫各崗位兵員的流動性,使得搬運機械手的崗位多數都是暫時的,極少有人一干就是幾年。因此,在彈藥搬運機械手骨干保留這一問題上,后方軍械倉庫幾無例外的如是往復循環(huán)——技術剛剛成熟,就面臨退役或轉崗,以至各倉庫“一直培養(yǎng),就是沒人可用”。
2.1 黨委重視,納入人才興庫之策。后方軍械倉庫搬運機械手的選送、培養(yǎng)和使用,看似士兵個體的成長與使用問題,實則是倉庫黨委人才觀的折射。對此,倉庫黨委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興軍之本”的強軍理念,把培養(yǎng)既會操作,又懂維修的搬運機械手,納入倉庫人才建設之策:既要擺上黨委的議事日程,制定出符合本單位實際的長遠規(guī)劃,又要在充分尊重士兵成才愿望的前提下,做實做細搬運機械手成長的組織領導、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尤其是倉庫保管隊和技術處,更要在保留人才、保留技術的同時,搞好新老骨干的業(yè)務銜接和技術傳承。
2.2 著眼發(fā)展,科學選送培訓士兵。在物色和選送搬運機械手培訓對象的過程中,切忌僅憑個人的感官印象隨意定人,而應深入了解其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性格特點和職業(yè)取向,最好是從農村籍士兵里遴選那些想靠一技之長在部隊長期服役的戰(zhàn)士。就人才成長內驅而言,但凡性格內向、家庭困難、勤學善思的士兵,即使初始學歷不高、不善溝通,但只要有一顆鉆研技術、長期服役的初心,假以時日必能在持之以恒、刻苦自學中,漸次成長為一專多能、獨擋一面的技術骨干。無可質疑,這樣的士兵不是沒有,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的眼光。誠然,僅僅發(fā)現(xiàn)、選送還遠遠不夠,還必須跟蹤服務,及時厘清其成長的各種障礙。
2.3 更新觀念,拓寬人才培訓渠道。盡管后方軍械倉庫大多位于偏遠山溝,但地域的偏遠性并不意味著人才培養(yǎng)渠道的固化單一。為此,倉庫自身可利用年度任務轉換之際,針對搬運機械手現(xiàn)存技能短板,廣泛開展崗位練兵;充分借助上級維修機構每年都登門服務的契機,虛心求教搬運機械的操作、維修和管理技能,以修代訓、以修促訓,提高搬運機械手的維修技能;巧借駐地人才、裝備和技術優(yōu)勢,以資源共享、聯(lián)合辦班的方式,選送有潛力、素質好的苗子,前往深造學習。
2.4 引入競爭,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以新一輪軍改為契機,將后方軍械倉庫搬運機械手,納入地方職業(yè)技能鑒定體系,為搬運機械手退役后再就業(yè)奠定基礎;引入競爭機制,積極叫響“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機制,將技能出色、貢獻突出的搬運機械手,以強軍必先固基的組織姿態(tài),予以保留。
新一輪軍改后,后防軍械倉庫編制銳減、人員壓縮,職能不變、任務加大。如是多重矛盾交織下,欲安全、高效地完成繁重的業(yè)務收發(fā)作業(yè),倉庫黨委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興軍之本”的強軍理念,夯實搬運機械隊伍這一堅實基礎,并以技術栓人、制度留人的方式,將那些一專多能、獨擋一面的技術骨干有序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