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215000)
筆者在從事幼兒師范學校的鋼琴教學中,深刻明白兒童就如春天里那含苞待放的花朵,他們天真單純、活潑可愛、充滿生氣與活力、他們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命脈,是時代的未來。同時更重要的是他們也非常好奇好學,幼兒期,對于幼兒的智力開化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需要家庭、學校精心的撫育,確保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幼兒期間的教育校內(nèi)為主,課外為輔,本文結合集體課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與細心關注以及筆者課題中對幼兒對音樂創(chuàng)編方面的理解,進一步研究如何通過鋼琴集體課的教學來提高幼兒的音樂水平和整體修養(yǎng)。誠然,無論何種形式的幼兒教學,有效性是評判教學質(zhì)量的首要因素,故而個人從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有效集體課教學的方式方法,以爭取將有效集體課教學最大化地使幼兒受益,從而促進幼兒藝術教育質(zhì)量的提升。
我深刻的記得我有一次去幼兒園做課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我觀察到班上幾位同學在沒有老師要求的情況下,主動合作了一首曲子,他們分工明確,一人演唱一段,有的小朋友跟不上節(jié)奏,他們就暫停一會兒,單獨演唱那個片段。他們互相幫助,不急于求成,興趣盎然,在一起練習很是開心。我特別注意到,集體課上這幾個積極合作的私下感情也非常好,友誼很堅固,彼此關心多于別的同學。這個事情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讓我對幼兒集體課的合作意識產(chǎn)生了濃烈的興趣,以下是我就如是所述案例進行的分析:
音樂是啟蒙幼兒智慧,打開幼兒心靈以及與幼兒溝通的另一扇窗戶。我們知道,合作是講究心平氣和,互相理解、尊重即派你干這個你愿意,讓他干那個他也樂意,這樣合作進行才沒有矛盾沖突,方才有愉快的且能達到目的的成功合作。但是,低齡的幼兒天生好動,自由自在,在合作中,怎么愿意心甘情愿去干一些事情呢?尤其是主動積極地去干事情?這是為什么呢?的確,幼兒的情緒體驗相當豐富,一般而言,成年人體驗到的情緒大部分已經(jīng)為幼兒所體驗。但是幼兒在引起情緒反應啟動的原因上、情緒表現(xiàn)的方式上與成年人有所不同。幼兒的情緒是完全外顯的,內(nèi)心有什么反應,在情緒上就表示出來。比如,他們在聽見愉快的音樂就表示很高興,甚至手舞足蹈,反之也存在此類情況,他們的情緒完全缺乏控制,也正是因為幼兒情緒化的特點,所以他們對抒情的音樂,并在集體學習的大環(huán)境的渲染之下,情緒體驗更深刻,對樂曲的感知與感受更特別,作為一名電鋼琴老師,我覺得這一點對幼兒提升藝術理解力非常重要,對提升音樂有效教學更有重要意義。據(jù)一些家長反應,幼兒下學,在家里,幼兒一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會不聽父母的勸慰自己大哭大鬧,甚至有時會莫名奇妙地發(fā)脾氣,誠然,這是不利于進行合作的,一些幼兒已經(jīng)有了一些較高級的情感體驗,但是他們的情緒終缺乏自我管理,在我看來,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幼兒的合作是百分之九十是不能成功的。但顯然我在鋼琴集體課所觀察到的證明我的思考是不全然正確的。
集體課,即幼兒教師授課采用演示、講授,或者談話,板書以及借助多媒體向具有一定數(shù)量規(guī)模的幼兒受教群體在固定的空間傳遞教學信息的特色教學模式。這種教學形式在很多國家流行,為廣大幼兒教師群體喜愛,但是其有效性各有殊異。集體課教學模式既固定也靈活多樣,在場地的選擇方面,它既可在教室中,也可在其他場合進行,電鋼琴更是如此,我可以在教室授課,也可以帶領幼兒在預定的空間去感受音樂的美好;另外,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面授,也可以通過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間接傳授。或者將面授與媒體相結合。共同點在于均由教師在一定時間間隔內(nèi)單向傳遞教學信息,學生處于接受學習的狀態(tài),需要學生腦、口、眼、耳、手、腳高度協(xié)調(diào)配合。學生群人數(shù)較少時,可有一定程度的雙向交流。這種教學形式由于能同時面對大量學生,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呈現(xiàn)較多信息,成本低、效率高,又為師生熟悉和容易接受,至今仍為許多國家普遍運用。
《兒童角色扮演》一書中指出:“對于孩子來說,事實與想像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電鋼琴給孩子們帶來的樂感極大豐富了幼兒的想象力,對右腦發(fā)展很有好處,孩子的想象力如果能音樂創(chuàng)作表達出來,將極大促進左右腦開發(fā),幼兒便又能從現(xiàn)實生活中即“事實”頓悟創(chuàng)作靈感,兩者良性循環(huán),這誠然是助于音樂集體課有效教學的提升的。
集體課教學不僅是限于教師講授與學生演奏以及溝通交流的學習模式,音樂課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會產(chǎn)生不可忽視影響。通過集體課的合作或競爭,提升幼兒電鋼琴技能,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以及表達能力,輔助幼兒其他方面的學習,在感受樂曲,分享感受的教學過程中,使得小朋友們有更多展示口語的機會,一方面可以促進兒童對音樂的多樣性理解,另一方面豐富兒童的多種情緒經(jīng)驗;與此同時,在一定人數(shù)的集體課中,也提高了他們對交往情景和交往對象的敏感性。再者,以電鋼琴為代表的音樂教學能促進兒童認知水平的提高和思維的發(fā)展,幼兒們學習電鋼琴,通過電鋼琴集體課來讓幼兒積極表達感受,腦,耳,手,腳等多個感官協(xié)調(diào)并用,加速了幼兒對語言和藝術的分離,對幼兒概念的形成和思維能力,特別是發(fā)散性思維的提高其促進作用。實驗表明,提升幼兒的音樂表達能力,能促進幼兒在思維上的流暢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和新穎性等諸多方面。另外,幼兒在集體課學習時因集體課存在些許良好的競爭意識,于是幼兒學習時注意力更加集中,這是非??扇〉摹?/p>
幼兒的合作意識到底是怎么回事?這是否是提升音樂集體課有效性的一個關鍵點所在?我想這僅是事關幼兒自身健康成長的問題,亦是涉及幼兒教育的教學問題,我反復地回想小朋友們合作演奏的場景,我首先意識到,那一天,合作的小朋友們心情是非常愉快的,那天我沒有采用直接老師對幼兒講授的傳統(tǒng)方式,我先不說話,我只是演示,只讓他們注意聆聽與觀察,這是一種不帶學習任務的狀態(tài),零基礎的他們顯得非常活躍,很樂意享受。我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幼兒就如春天里那含苞待放的花朵,他們天真單純、活潑可愛、充滿生氣與活力、好動好學,他們高興了,情緒昂揚,對感興趣的事情更有熱情了。之所以聚集合作,愉快的心情是第一前提,對音樂感興趣是第二條件。誠然,學前教育的電鋼琴是根據(jù)小朋友們的生長特征和理解力,選擇適宜的音樂教學材料來使用,這不僅能促進小朋友全面發(fā)展,也能帶給幼兒良好的審美體驗。這是第三個因素,即教學材料的選擇影響集體課的效果。
1.描述感受
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合宜的曲子,為了充分發(fā)掘幼兒潛力,結合生活,教師可以先關于樂曲的小故事,或者自創(chuàng)小故事,如《夢中婚禮》先說一個美好的小故事,再讓小朋友們聆聽樂曲,教師演奏或多媒體播放皆可。關鍵要的是能讓幼兒對所選擇的教學材料能理解理解作曲者所表達的鋼琴,不要出現(xiàn)悲傷的感受為高興,愉快的說是很傷心的誤解。對于零基礎的音樂集體課,教學最初應該多選擇緩解心理焦慮,穩(wěn)定情緒的愉快樂曲為宜,在初期教師說故事引導幼兒正確理解樂曲的感情次數(shù)盡量多。后期可逐漸減少,鼓勵幼兒獨立感受,并描述感受,教師針對幼兒描述的內(nèi)容進行指導。在該步,教師積極引導幼兒運用語言表達出自我認知,并做好記錄,不斷修正幼兒樂感偏差,鼓勵幼兒反復聆聽、感受、表達提升樂感表達的準確、貼切性。
2.實施步驟:
(1)提供合適的愉快樂曲,幼兒感覺到的舒適程度直接關系到幼兒愿不愿意用語言表達的情緒與積極性。
(2)鼓勵幼兒們描述聆聽感受以及其他同學對同樣曲子的感覺,并做好記錄。
(3)帶領小朋友們討論樂曲,讓小朋友們充分表達自我認知,通過聆聽、記錄結果等來比較誰用的語言最貼切 、美妙。
3.教師演奏,幼兒觀察
4.幼兒模仿演奏,互相觀察
實施步驟:
(1)分組
模仿演奏的搭檔自由組合,組成師生學習共同體。我預先設想在集體課教學模式上,采取小組合作制。第一種,小朋友們四人一組、自愿組合、AB互助,兩兩進行模仿演奏并且互相評價、教師參謀、及時獎勵;第二種,可以將全班學生按“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原則,根據(jù)幼兒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組成N個學習小組,每組一般也是4人,并且明確他們的演奏小節(jié),鼓勵他們在完成自己所應該演奏的小節(jié)內(nèi)幫助其他同學。
(2)分小節(jié)設計
教師應巧妙給幼兒們分出小節(jié),讓幼兒各自要演奏的小節(jié)。
(3)模仿演奏采用無評價制
教師指導幼兒以上教學步驟,但是不采用對錯評價,給幼兒足夠自由的發(fā)揮空間。
(4)集體糾錯指導
在幼兒充分自由模仿的基礎上,教師集體嚴格示范準確的節(jié)奏,要求正確的節(jié)奏,但并不針對某一個幼兒,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或在小組成員幫助下發(fā)現(xiàn)教師演奏與自己演奏差異的沖擊下,對于正確的印象會更深刻。在此過程中,針對于幼兒沒有解決的錯誤之處,教師應單獨輔導,糾正之后在集體前當眾表揚,樹立良好的班級氛圍以及增加幼兒信心。
(5)創(chuàng)編校本教材為幼兒服務。
在集體課中,筆者和課題團隊創(chuàng)編了一系列的教材為幼兒服務,教材通俗易懂,結合了音樂創(chuàng)編和集體課的知識點,老師適當進行引導,學生就會有很大的興趣,因此這樣的教材也是我們的成果之一,為了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而努力。
確實,接受幼兒教育的小朋友好模仿,已經(jīng)具有了初步的主體意識,可以合作或獨立完成教師要求的一部分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但是在此基礎上應該將集體課有效性更進一步提升,不僅讓幼兒演奏或演唱更準確,也應該讓其音樂表達能力更妥帖,如即興伴奏等。教師在集體教學時,應充分考慮,選材恰當,并有意識地讓幼兒在在生活中多觀察生活,感受音樂,音樂并非局限在課堂,它應該是生活化的。再者,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小朋友的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讓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互相配合,在集體課中互相帶動和感染,使能力較弱的幼兒也能感受到學成的快樂,并能在學習與交往中人際方面得到進步與發(fā)展,這些也進一步鞏固了,提升了音樂教學的質(zhì)量,這也是我們做課題的一些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