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
摘 要:古籍整理、修復與保護是一項專業(yè)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建立在對古籍圖書的整理、修復與保護工作同樣重要。
關鍵詞:古籍整理;古籍修復;古籍保護
“古籍”是一個運用非常廣泛的名詞,但至今沒有確切的定義。古籍流傳很久,必然受到不同程度人為或者自然的損毀。就古籍文獻來說,紙張就是主要載體,不管古籍文獻載體材料如何優(yōu)良,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壽命,再加上保藏環(huán)境的影響和人為的破壞,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籍文獻的窄體(紙張、羊皮卷、甲骨等)記錄符號(文字、圖像)都會逐漸損壞和變質(zhì),從而影響古籍的完整和壽命。就拿喀什市圖書館現(xiàn)在僅存的古籍書而言吧,喀什市圖書館1956年建館,至今已60多年,目前僅有的古籍書也因年代久遠,原書庫條件受限,陰暗、潮濕、蟲蛀、通風不佳等原因,致使大部分古籍圖書受潮、發(fā)霉、腐爛等現(xiàn)象發(fā)生。為了進一步使這些古籍書得到很好的留存,整理、修復和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
古籍修復工作是一種特殊的技術,操作的每一個過程都要嚴格要求,在修復的過程中不僅要具備修復技術方面的知識,也要集版本、知識、收藏、圖書保護知識、歷史知識、藝術的審美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藝術研究,是搶救保護圖書檔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要修復,之前就要對現(xiàn)有的古籍書進行整理、登記、造冊、劃分年代。
1 古籍保護工作的內(nèi)容
1.1 古籍保護的工作階段
就古籍保護工作的階段來分,古籍保護可分為古籍的預防項保護和補救性保護兩個方面的工作。就喀什市圖書館現(xiàn)有古籍圖書而言,通過前段時間自治區(qū)古籍保護中心專家來我館對現(xiàn)存的古籍進行初步分類、登記、造冊,其中漢文古籍書民國時期的文獻居多,近2000冊。在今天,文獻保護理念在發(fā)生著改變,再加上目前民國文獻的紙張存在著各種不同程度的老化變脆現(xiàn)象,因此要按照過去的方法,已遠遠不能適應民國文獻保護和修復的要求。
1.2 當前民國文獻的保護和修復面臨以下問題
1)首先,民國文獻自身載體有相當數(shù)量為酸性紙,造成文獻紙張老化變色、變脆和斷裂。
2)民國文獻的裝訂形成問題。民國文獻的裝訂形式,有書脊馬蹄燈、書脊三眼、四眼的直線裝訂等等。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民國文獻剛成書之時,這種裝訂形式是沒有問題的,而今隨著歲月的流逝,時光境遷,在用原來的裝訂形式對民國文獻進行保護和修復,不僅達不到保護作用,再次使用時還非常容易損壞已老化的文獻紙質(zhì),造成了民國文獻的再次傷害。
3)就目前圖書館沒有自己的修復人員和隊伍來說,對民國文獻的保護和修復進行科學的研究,這是制約民國文獻保護與修復的一大障礙。
4)由于民國文獻載體材料的特殊性,目前很難找到類似載體的材料(如紙張),來對民國文獻進行保護和修復。
1.3 對于古籍書預防性的保護
古籍的預防性保護是指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古籍損壞或減緩其損壞速度。這項工作包括制定長期保護計劃級防災計劃;建立并維護適于古籍儲存,使用與陳列的環(huán)境,例如:庫房的環(huán)境、溫度、濕度、通風效果、防蟲、防潮、防塵控制等;開發(fā)適當?shù)墓芾砼c入藏程序,如古籍的管理制度;開始對工作人員、古籍文獻使用者及保護人員的培訓與教育工作等等。
1.4 對古籍補救性保護
古籍的補救性保護工作即采取一定措施,對已損壞的古籍進行補救性的扣工資與處理。這項工作包括對現(xiàn)存的古籍進行重新裝訂、移庫、修復、避光等維護工作;針對我館現(xiàn)存的古籍書而言,補救性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2 古籍保護的措施
2.1 如何采取的相應保護措施,做好古籍書目的保護
1)首先對圖書館的藏書應該有一個需求評估,因為我們不可能對所有的圖書進行修復。我們必須對圖書館的藏書進行嚴格細致的分類;即哪些是要求特別保護的,哪些是要求一般性保護的,等等。如果是經(jīng)過確定的民國時期的文獻就應該重點保護和修復。
2)技術策略。通過設計符合要求的庫房,可以安裝調(diào)控環(huán)境要求要素的設備,以達到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使其具備防光、防火、防水、防塵、防蟲、防有害氣體、防盜與防災的能力。同時,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可以通過各種設備改變文獻保存小環(huán)境的各種要素,為更好地控制文獻保存環(huán)境提供可能。
3)對破損的古籍進行保護和修復時,應該首先考慮對其紙張進行脫酸處理,但在現(xiàn)階段,脫酸技術還沒有在國內(nèi)圖書館廣泛應用。我們不能等新技術、新方法到來后在進行保護和修復,我們應該用所掌握的傳統(tǒng)脫酸方法,結合前人的經(jīng)驗來對古籍文獻進行有效的處理。
4)溫、濕度控制。溫、濕度是影響紙張壽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適度的溫、濕度不僅會直接導致古籍的損壞,而且還會加劇光、蟲霉、灰塵、氧化性氣體、酸等因素的破壞作用。研究證明,紙張需要保持合理的水分,才會具有較強的強度和柔韌性。
目前,比較穩(wěn)定的控制溫、濕度方法是通過大型空間機組來控制,由于這種空調(diào)機組包括了制冷、加熱、去濕、加濕和空氣過濾等多種功能。因此,使用這種空調(diào)機組可以比較便捷達到恒溫、恒濕及防蟲、防止有害氣體的多重作用。
5)古籍補救性保護。古籍的補救性保護工作即采取一定措施,對已損壞的古籍進行補救性的控制和處理。這項工作包括對現(xiàn)存古籍進行重新裝訂、移庫、修復等維護工作;對古籍進行個別處理與熏蒸、強化等批量保護處理的工作;對古籍進行同種載體的轉(zhuǎn)換與不同載體的轉(zhuǎn)換,如:古籍的再版影印和古籍數(shù)字化等。
2.2 古籍書目保護措施
1)古籍保護計劃和政策。古籍保護管理規(guī)范對于古籍保護技術的實施起到了保障性作用。古籍保護的計劃和策略對于古籍文獻保存構架而言們都是十分必要的,制定并維護完善的古籍保護計劃和政策有助于古籍文獻保藏機構,明確古籍保護的原則、目標和任務,有助于明確從上到下的責任體系,使古籍保護工作有章可循。
古籍保護技術是達到古籍保護目的的直接手段,也是古籍保護管理的實現(xiàn)手段,管理驅(qū)動技術、技術實施管理。具體來說,古籍保護技術包括載體防護技術、環(huán)境控罪技術、防蟲殺蟲技術、紙質(zhì)載體脫酸技術、古籍修復和加固技術等。
作為公共圖書館,承擔著對古籍的收藏及保護工作的重要任務,在保護工程中既要注重古籍保護的預防工作,也要重視古籍保護的補救性工作,既要有古籍保護的管理措施,也要重視古籍保護技術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全面達到古籍保護的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對破損古籍的修復、恢復文獻的原狀和功能的努力就從沒有停止過,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有效的技術和方法,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為文獻修復技術和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無論是紙質(zhì)等傳統(tǒng)文獻的修復技術,還是新型文獻載體的修復技術,都在不斷的基本和發(fā)展。另一方面,通過制定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周密的預防方案以及保護人才的培養(yǎng)等,可以遏制人為的損壞,并將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降到最低限度。
2)具體做法。意識用上好的紙張或者套盒做“護耳”,“護耳”與書芯等高,寬約2毫米,對折(或者將每一本古籍書的尺寸進行測量),進行外觀上的第一道防護;二是在做書脊?jié){背時,另做一張類似包書背的紙,與書脊同長,兩邊寬比書背多1毫米,粘貼在書背正中而兩邊空著,空著的兩邊最后與書殼粘貼。這樣修復后的文獻才能不受限制地被打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獻修復。
3 結束語
總之,對民國文獻的保護與修復,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形勢要比古籍保護與修復更加嚴峻,這是由民國文獻和古籍各自載體材料的印刷方式所決定的。既而,圖書館作為文獻保護機構之一,就擔負著保存、修復、整理、保護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社會職能。因此,古籍文獻的保存要采取一切可行的有效措施,防止和消除任何不利于長期保存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古籍資源損耗,以使所收藏的古籍處于最佳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邱曉剛.民國文獻的保護與修復更需重視[J].圖書館報,2012(12).
[2]張叔平.談古籍保護策略[J].西部圖書館論壇,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