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靈亞 吳桂紅 李添紅
[摘要] 目的 探討實施家屬微信隨訪對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服藥依從性及康復效果的影響。 方法 選取1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出院后主要照顧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89例和對照組71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的出院隨訪,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實施家屬微信隨訪,時間為12個月。干預前后采用精神疾病患者病恥感量表中文版(SSMI-C)、康復狀態(tài)量表(MRSS)和服藥依從性進行效果評估。 結(jié)果 入組時,兩組患者SSMI-C、MRSS評定和服藥依從性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6個月及12個月后,觀察組SSMI-C、MRSS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干預12個月后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jié)論 實施家屬微信隨訪能夠降低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恥感,提高其服藥依從性,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guān)鍵詞] 精神分裂癥;隨訪;家屬;病恥感;康復
[中圖分類號] R473.74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13-015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mily WeChat follow-up on the stigma,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rehabilitation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thods A total of 16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main caregivers after discharg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n=89)and control group (n=71).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discharge follow-up.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family WeChat follow-up for 12 month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tigma Scale(SSMI-C), the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MRSS),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 in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Upon enroll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SMI-C, MRSS assessment,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After 6 months and 12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total scores of SSMI-C and MRS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12 months of interven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family WeChat follow-up can reduce the stigma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mprove their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ir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Schizophrenia;Follow-up;Family;Stigma;Rehabilitation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治療及康復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恥感,影響患者康復[1-2]。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療僅僅是一個短暫的階段,康復過程主要是在家庭,良好的家庭支持是患者康復的基礎(chǔ)[3]。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和家屬開展健康教育,能極大地提高其對疾病的全面認識,可以促進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改善精神癥狀,提高社會功能[4-5]。本研究就家屬微信隨訪對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恥感、服藥依從性及康復效果的影響進行分析,旨在為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每例患者配對1名家屬入組。入選標準:(1)符合ICD-10有關(guān)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經(jīng)系統(tǒng)治療后達臨床痊愈標準。(3)排除伴有嚴重軀體疾病或共患有其他重型精神疾病。(4)居住本市。家屬入選標準:(1)年齡≥18周歲。(2)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夠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及微信。(3)與患者同住,為患者提供生活和治療照顧的主要家屬,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4)愿意配合本研究。脫落標準:患者精神癥狀復發(fā)/惡化和主動退出。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200例,將患者編號后用電腦以隨機抽簽的方式分為觀察組100例和對照組100例,因患者精神癥狀復發(fā)或惡化等原因脫落40例,共完成研究160例(80%)。其中觀察組89例,男53 例,女36例,平均年齡(34.42±6.36)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1.41±2.87)年,平均病程(8.57±2.84)月;對照組71例,男43例,女28例,平均年齡(34.61±6.43)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1.38±2.71)年,平均病程(8.73±2.62)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家屬89例,男40 例,女49例,年齡(46.14±8.26)歲;受教育年限(8.46±3.14)年,與患者關(guān)系父母53例,配偶27例,子女6例,兄弟/姊妹/其他3例;對照組家屬71例,男43例,女28例,平均年齡(46.27±7.96)歲;平均受教育年限(8.34±3.26)年,與患者關(guān)系父母43例,配偶21例,子女5例,兄弟/姊妹/其他2例,兩組患者家屬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同意參加該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出院時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和家屬予以常規(guī)的出院指導,免費發(fā)放醫(yī)院編制的精神健康教育手冊,出院后每周電話回訪1次,每月由家屬陪同患者到醫(yī)院門診隨診。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實施家屬微信隨訪。(1)成立微信群。在患者出院前1 d由責任護士將觀察組家屬和患者加入微信隨訪群。微信群由主任護師1名、主任醫(yī)師1名、主管護師4名組成。主任護師主要負責研究項目的實施和管理,4名主管護師均有5年以上的精神科臨床工作經(jīng)驗并持有國家級心理咨詢證書,負責健康教育信息的發(fā)布和回答家屬所提問題。
(2)建立患者和家屬的資料檔案。內(nèi)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經(jīng)濟狀況、服藥、對疾病的認知、居住環(huán)境、社會支持及聯(lián)系電話等。(3)推送精神分裂癥疾病相關(guān)知識。微信組成員共同編寫精神分裂癥相關(guān)健康教育信息,由項目負責人審核后每周進行微信推送,形式包括文字、語音短信、視頻、圖片等,每周主題如下:第1周,精神分裂癥的基本知識,包括診斷標準、發(fā)病原因和臨床表現(xiàn),導致疾病復發(fā)的因素及預防措施,不良精神刺激的應對;第2周,用藥指導,包括常用的精神科藥物及其作用、堅持服藥的重要性、藥物的管理、抗精神病藥物常見的副反應及表現(xiàn)形式、服藥的注意事項;第3周,康復訓練,包括適應社會的知識和技能,精神康復技能的種類和方法、心理和疾病康復的關(guān)系、自我形象的管理;第4周,自我調(diào)節(jié),包括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睡眠調(diào)節(jié)、情緒自我調(diào)節(jié)和日常生活自我管理。1個月將全部內(nèi)容發(fā)送完,下個月循環(huán)發(fā)送,反復強化群發(fā)微信教育知識。(4)實施微信互動交流。每天19:00~21:00有1名精神科主管護師在線,接受家屬有關(guān)精神疾病問題的咨詢,及時糾正家屬交流中的不恰當?shù)淖o理措施和觀念,做一解釋。對個性化的問題則私聊溝通,發(fā)送個性化的教育內(nèi)容。其余時間接收留言后24 h回復;主任醫(yī)師每周五19:00~21:00在線答疑疾病及用藥的有關(guān)問題。
1.3 評價標準
由高年資精神科醫(yī)師和具有國家心理咨詢證書的護理人員分別在患者入組時、干預6個月和12個月末進行評定,并進行結(jié)果比較。評定員利用患者來院復診時間進行面對面評定。觀察指標:(1)精神疾病患者病恥感量表中文版(SSMI-C)[6]:評定患者的病恥感。共27條目,采用Likert 5級(0~4分)評分?!?”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非常同意。評分越高表示病恥感越強。(2)康復狀態(tài)量表(MRSS)[7]。含28個項目,各項目采用0~7級評分,0分為正常,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者功能受損程度越嚴重。(3)服藥依從性[8]。完全依從(患者自愿按時按量服藥);部分依從(患者在督促下能按時按量服藥);不依從(患者不愿服藥或拒絕服藥)。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描述,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描述,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SMI-C、MRS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評分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SMI-C、MR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
干預后12個月,觀察組患者的服藥依從率為93.2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服藥依從率(80.2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人數(shù)約占我國住院精神病患者50%,據(jù)我國部分地區(qū)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精神分裂癥終生患病率為6.55‰[9]。隨著病程的發(fā)展,此病逐漸趨于慢性化,容易復發(fā),痊愈和完全緩解的比例占12%~32%[10]。精神分裂癥患者大部分出院后還存在一定的社會功能缺陷,治療依從性差,還需要人員的照顧。12個地區(qū)協(xié)作資料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影響精神病患者預后康復的主要因素中,家庭照顧占首位[11]。而大部分照顧者沒有受過相關(guān)專業(yè)教育,對精神衛(wèi)生知識了解少,缺乏有效的健康指導和康復訓練手段等,難以應付患者重返家庭后帶來的一系列變化[12-13]。另外,由于社會的偏見,精神分裂癥患者和家屬常具有較嚴重的病恥感,而病恥感是阻礙精神分裂癥患者利用健康服務的主要原因[14]。為了應對外界的歧視而保護患者不被受到任何傷害,所采取不正確的應對方式是最大限度的隱瞞病情和回避社交,造成社會適應不良及生活質(zhì)量下降[15-17]。為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治療依從性,降低疾病復發(fā)率與精神衰退,有必要探索一些切實可行且有效的康復干預方法。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6個月、12個月后,觀察組SSMI-C、MR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家屬微信隨訪可有效降低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恥感,促進其康復,與趙巍峰等[18]報道的網(wǎng)絡干預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支持、減輕臨床癥狀和病恥感的結(jié)果類似。微信作為新興的電子交流平臺,集合了圖、文、音、視頻等多種受眾接受的信息方式,具有簡便、廉價、互動、隱蔽和即時的特征,是實現(xiàn)消息覆蓋面與效果最大化的重要媒介[19]。運用微信平臺對冠心病、抑郁癥等慢性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研究已在多家醫(yī)院開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21]。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實施微信隨訪,借助微信這一現(xiàn)代化的信息傳播工具,向家屬和患者傳播精神疾病復發(fā)征兆、社會技能訓練、用藥知識、心理健康等知識,讓患者和家屬足不出戶就能獲得個性化的健康教育信息,提高家屬和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同時通過微信“朋友圈”的互動交流,相互探討疾病康復鍛煉的經(jīng)驗和心得體會,通過相互支持、安慰、鼓勵等措施,滿足患者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讓患者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增加了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