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
摘 要:“對分課堂”是把課堂時間一半作為教師講授,一半由學生進行討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實質上是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內化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堂上教師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電路分析課程;教學研究
中國高校教育在不斷革新中出現(xiàn)了許多教學法的新探索方向: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這些方法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教學視頻打破了傳統(tǒng)“教”與“學”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實現(xiàn)了規(guī)?;闹R傳授。復旦大學的張學新于2014 年提出了一個基于討論式教學的新教學法,在講授(Present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之間引入了學生消化吸收知識的環(huán)節(jié)——內化(Assimilation),使學生能有備而來地參與討論,這中教學方法簡稱為PAD 課堂。[1]
一、《電路分析》課程對分課堂的教學設計
《電路分析》課程是電工電子類、信息通信類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它既有基礎課程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又具有工程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連接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的紐帶,因此該課程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課程不僅向學生傳授電路分析的方法、增強分析計算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也可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研究和抽象思維能力,所以教師用恰當?shù)慕虒W方式提升教學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對分課堂”在互助學習和討論學習中,使學生真正實現(xiàn)從“被動學習”到“自發(fā)學習”的轉換,使教學的中心由“課堂、教師、教材”轉向“學生、學習、學習過程”,有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從內容上,應使學生牢固掌握電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從能力方面,應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提高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水平。從教學方法上,著重強調電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注重理論與實際問題的結合。通過大量的具體電路的分析、練習,使學生加深對理論方法的理解。對分教學將講授和討論錯開,這樣可讓學生自主的安排消化吸收課堂所講授的內容,對相應的配套習題可以充分練習思考。在“隔堂討論” 時將課堂的一半時間交給學生進行小組或全班討論,有備而來使學生有效的參與討論,幫助學生及時理解所學知識,也提高練習的成效。下圖給出了實施“對分課堂”的教學流程示意圖。
對分課堂教學流程圖
二、《電路分析》課程對分課堂的教學實施
對分課堂教學法的核心特點是“隔堂討論”,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是這個核心環(huán)節(jié)的關鍵點?!案籼糜懻摗钡某蓴≡谟趯W生能否按教師的要求復習、完成作業(yè)、獨立思考,其中作業(yè)是連接講授和討論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對分教學的關鍵,也是實施對分課堂的重要轉手。[2]這需要教師在課后安排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就給學生提出課堂討論的議題,比如:“歸納總結定理、原理或分析方法在求解習題時的分析步驟”,“同一個習題有幾種分析解決方法,哪種更好”,“在學習或做練習過程中有什么疑難問題”。讓學生帶著學習后的思考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對分課堂”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建立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遷移,有助于發(fā)散性思維和多角度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除了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利于學生“學”和“思”的結合,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隔堂對分”的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利用課后大量時間完成作業(yè)和課堂知識的內化吸收。對于軍校學生,由于體能訓練任務重他們的課余時間緊張,難易保證課后自主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在“對分課堂”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根據(jù)軍校學生的特點,我們首先在課堂講授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和精煉教學內容,弱化原理、定理、定律的推導,著重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強化應用分析。在此基礎上,我們把知識內容簡單,分析問題較容易掌握的教學內容(如網(wǎng)孔電流分析法、節(jié)點電位分析法、疊加定理等)采用“當堂對分”的方式,即為當堂討論。
三、《電路分析》課程對分課堂的教學反思
制定合理適用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電路分析》課程教學大綱,將可以有效避免因教師駕馭對分教學經(jīng)驗不足或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影響教學效果。對分教學的課程大綱,除了整合傳統(tǒng)教學大綱含有的教材、參考書、時間、地點、教師信息以外,還要突出時間安排、授課的模式、小組分組的方式、交流討論的內容、作業(yè)評價方式、成績評定方式、簽到請假等。
對分教學法可以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基礎上直接變革,不必受信息技術、網(wǎng)絡技術的局限,容易推廣。[3]但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下,完全不利用線上學習資源的教學方式對于年輕的學生會日漸失去吸引力。所以,將對分教學法與慕課、電子書包、微課等新型教學方法融合,可以一方面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個性化自主學習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通過“對分課堂”彌補前者在師生互動不足的缺點。從而實現(xiàn)在技術創(chuàng)新和理念創(chuàng)新的協(xié)同作用下徹底改變傳統(tǒng)教育方式地弊端和不足。
總之,“對分課堂”不僅是中國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的新方向。現(xiàn)在,亟待不同專業(yè)學科通過教學實踐完善其理論基礎,為改善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新思路,給高校教育者帶來新視野。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2]田青,閆清偉,張學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理分析[J].高教論壇,2017.9(9),71-73.
[3]包本剛,曾寶成,石循忠,朱湘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實施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