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敏 田 蔥
開封市醫(yī)學科學研究所(河南 開封 475000)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DuB)[1],為婦科常見病,疑難病之一。出血量多者導致嚴重貧血,甚至休克。圍絕經期功能性子宮出血多屬于無排卵性出血。作者用中藥(清熱祛瘀湯、歸脾湯)來治療血熱夾瘀型圍絕經期的機理和療效進行初步的探討。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2],依據中醫(yī)“熱迫血溢,瘀血占據血室,血不歸經”的理論,應用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法以達到止血的目的。故確立了清熱祛瘀法為主要治則。自2013年6月-2015年5月運用自中藥清熱祛瘀湯加減為主、歸脾湯為輔治療圍絕經期32例并與西藥治療30例進行對照療效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62例患者均來自我院中醫(yī)婦科門診。將62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為中藥治療組,另一組為西藥對照組。治療組共32例,年齡分布在41~55歲,平均年齡48歲,病程為4個月至2年2個月,平均7個半月;出血均在10~45天。對照組30例,年齡41~55歲,平均47.9歲,出血均在8~36天。6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血色素7.5~10.2 g/L之間,均做超聲檢查及婦科檢查。本研究方案經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病程、年齡、病情等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中醫(yī)辨證標準 主要參照全國中醫(yī)藥高等院校統(tǒng)編教材《中醫(yī)婦科學》中崩漏病來作為診斷標準選擇病案[3]。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月經出血量多(非時大下)或淋漓日久不斷,血色暗紫或鮮紅,質稠,有血塊或大血塊。小腹灼熱疼痛不適,塊下痛減??诳薀?,小便黃,大便干結,舌質偏紅、紫暗、邊有瘀點,苔黃、脈滑數(shù)弦細或澀。以上辨證為血熱夾瘀型[4]。西醫(yī)診斷 根據參照《婦產科學》制定表現(xiàn)為經期延長或子宮不規(guī)則流血,測基礎體溫呈單向型。入組治療前、排除子宮內膜有惡性病變及惡性病變前期改變,無分泌期改變,僅呈現(xiàn)單純增生或單純性增生過長樣改變。
1.3排除標準 凡年齡在41歲以下或56歲以上不符合圍絕經期西醫(yī)的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血熱血瘀癥的診斷標準。血液病、子宮內膜息肉、異位妊娠、子宮肌瘤、子宮惡性腫瘤。婦科檢查及超聲檢查除外全身及生殖系統(tǒng)器質性病變。
1.4方法 治療組 利用中藥清熱祛瘀湯(方一)加減治療(超聲查子宮內膜厚均大于7.0 mm)。藥物組成:茜草炭15 g、益母草30 g、生地榆12 g、炒梔子12 g、旱蓮草30 g、柴胡6 g、白術15 g、黃柏12 g、藕節(jié)30 g、甘草6 g、阿膠10 g烊化。
隨癥加減:頭暈、失眠者加遠志18 g、炒棗仁30 g,潮熱、汗出、煩躁易怒者加浮小麥10 g、百合10 g、烏藥15 g,少氣懶言神疲者加黃芪15 g、白芍12 g。小腹疼痛苔黃膩加茯苓15 g、炒薏米30 g、二花炭12 g。中藥一天一劑,水煎服,連服五天。出血減少或血止后改為補氣養(yǎng)血止血中藥歸脾湯(方二)調理:西洋參10 g、白術12 g、茯神15 g、阿膠10 g洋化、熟地12 g、仙鶴草18 g、當歸12 g、大棗3枚、黃芪15 g,煎服半個月每日-劑。一個周期為口服方一5劑、方二15劑。共服3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
對照組:口服訣諾酮(商品名婦康片含量0.625 mg/片)8片、8 h一次。血止三天,逐漸減量,按每3日遞減1/3量直至維持量每日2.5~5 mg、血止21天停藥。以上均用三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
1.5療效標準 治愈:控制出血后,患者3個月的月經周期,經期及經量都基本上恢復正常,而且伴隨癥狀消失,經期5~7天,有的甚至斷經。有效:患者的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和部分癥狀有顯改善。經期縮短或經量減少伴隨臨床癥狀好轉。無效:患者的經期、周期及經量與治療前一樣。
2.1中藥治療組、西藥對照組的止血療效,總有效率分別是87.5%和70%。中藥治療組的治療療效與西藥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止血療效比較[n(%)]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血清治療指標比較 中藥治療組和西藥對照組均可升高血清E2水平,降低FSH、LH水平,但中藥治療組效果西藥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血清性治療指標比較
注:**表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圍絕經期功能性子宮出血屬中醫(yī)“崩漏”,久漏多瘀,漏下難止。是婦女卵巢功能逐漸衰竭的表現(xiàn)[5]。即《千金要方》所謂“瘀血結于血室,致使血不歸經”[6]。胞宮瘀滯,新血不安,經期紊亂,離經之血時出時流。瘀血阻絡脈,氣血運行不暢,致血漏絡破,血不循常道外溢,其離經之血排出體外,出血停聚體內者,瘀血凝結,阻塞脈絡,為再次出血的病因[7]。綜上可見,“火熱之邪擾亂沖任,使血不經迫血妄行,瘀阻沖任,血不歸經致使出血[8]。”故血熱夾瘀是導致圍絕經期功血的主要原因。著名中醫(yī)名專家褚無霞教授治崩漏云:“久瘀必虛,久瘀必熱等說法[9]?!毖鍍确置诩に販y定是反映卵巢功能及體內分泌狀態(tài)比較準確的指標。圍絕經期功血中LH及FSH升高,尤以FSH顯著升高,雌二醇水平明顯低下,為高促性腺激素閉經,即卵巢衰竭的表現(xiàn)[10]。作者以多年臨床經驗自擬清熱祛瘀湯、歸脾湯進行治療圍絕經期功血,本方藥物有清宮、幫助子宮收縮的作用,有不止血而血自止,不治痛而痛自消等良好功效。清熱祛瘀湯(方一)中,益母草為君藥,能活血祛瘀通經,又能清熱涼血。現(xiàn)代藥理研究[11],益母草含有多種生物堿,黃酮類物質,能抗血小板聚集,明顯興奮子宮,增加收縮頻率,增大子宮的收縮頻率,使瘀去而止血。茜草、旱蓮草、地榆[12],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有止血抗血小板凝聚、生白細胞、抗菌作用,可提高子宮肌壁張力,促進子宮血管閉塞。子宮內膜剝脫以利排除作用,具有清熱涼血止血作用。柴胡有氣行血行之意為佐藥,黃柏,炒梔子,藕節(jié)清熱止血,阿膠,白術,補血養(yǎng)血,甘草調和諸藥。歸脾湯(方二)中,西洋參、白術、黃芪、大棗、甘溫補脾益氣以資氣血之源;當歸、熟地、養(yǎng)肝而生心血;茯神養(yǎng)心安神;阿膠、仙鶴草補血止血。經過臨床應用證實,清熱祛瘀湯聯(lián)合歸脾湯顯著縮短止血時間,促使子宮內膜脫落變薄,升高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卵泡刺激素、黃體生成激素水平,糾正貧血,調節(jié)下丘腦-垂體-卵巢性腺軸的功能,大大改善凝血功能。諸藥合用[13],標本兼治,祛瘀生新,有不止血而血自止之功效。研究證明中藥治療圍絕經期功血臨床療效優(yōu)于西藥治療,但如何從根本上徹底治愈本病,防止其反復發(fā)作,將成為我們今后共同努力的研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