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樵
我國的絲竹音樂,歷史悠久,是民間器樂音樂中的一個重要樂種,是我國民間管弦器樂最早的一種合奏形式。因在演奏時,主要用絲竹管弦樂器,故名為“絲竹”。因流傳的地區(qū)不同,在江蘇、浙江和上海一帶的絲竹樂故稱之為“江南絲竹”。它既有優(yōu)美明朗的旋律,活潑流暢的節(jié)奏,也有樂觀熱情的情緒,獨特多樣的技巧,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重的鄉(xiāng)土氣息,它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音樂中的一個優(yōu)秀樂種,是我國民族音樂的寶貴遺產(chǎn)!
絲竹樂《江南新韻》取材于四明南詞中的“平湖小起板”。四明南詞是以絲竹管弦為伴奏的一種地方曲藝形式,它與江南絲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一直以來,四明南詞借用江南絲竹的旋律來彌補自身曲調的單一性,而江南絲竹也常常取材于四明南詞中的曲調來豐富自身旋律的多樣性。故而用南詞的音調來創(chuàng)作江南絲竹是最恰當不過了,既突出江南曲調之優(yōu)美,又不失本土之地域特色,兩者相融,何樂而不為!
《江南新韻》采用江南絲竹中一段體的曲體形式,經(jīng)過加花、變奏,發(fā)展成為多段落的變奏性曲式結構。其中分為引子、主題、發(fā)展、華彩、再現(xiàn)五個段落,全曲運用速度的變化,對旋律進行不斷的拆解和重組,使主題既能夠貫穿始末,又能使旋律有豐富的多樣性。
《江南新韻》的引子以問答式的樂句形式加以展現(xiàn),主題的主要音調和全曲的調式調性在引子中予以交待。用主奏樂器笛子來領奏,表現(xiàn)出了濃重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一片生機盎然的江南景象。
主題是全曲的靈魂,《江南新韻》的主題以四明南詞的“平湖小起板”為素材,借鑒了一點江蘇民間音樂“道情”的曲調組合而成。運用啟、承、轉、合的傳統(tǒng)樂段寫作方法來展現(xiàn)。笛子為主奏,弦樂和彈撥樂相互交替,突出絲竹樂“你進我退”,“你煩我簡”的演奏方法,低音樂器采用支聲復調的伴奏形式,使樂曲保持了絲竹樂特有的演奏形式和特殊的藝術韻味。展現(xiàn)了江南秀雅、柔婉的獨特魅力!
樂曲的發(fā)展部分主要是速度和音調的變化,速度從慢板加快到中板,旋律也進行了簡化,是全曲與四明南詞在板式上和音調上最接近的一個樂段。明朗、從容是樂段的特點,就像南詞中那種悠閑、愜意的表現(xiàn)手法,這也正是江南絲竹的精髓所在,自得其樂,回味無窮。
樂曲的華彩部分運用了傳統(tǒng)戲曲“緊拉慢唱”的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這種形式在四明南詞中也是非常普遍。笛子是氣聲樂器,擅長用來模仿人聲的唱腔,加之氣聲的運用,惟妙惟肖。樂曲在發(fā)展部分的中板后,急轉四一拍快板,其余樂器以笛子為中心,忽快忽慢,忽強忽弱;此起彼伏,井然有序,是整首樂曲的高潮部分。表現(xiàn)了江南一帶欣欣向榮的熱鬧場景。
樂曲在高潮后又回到了主題,進入再現(xiàn)部分。再現(xiàn)樂段把大家重新帶進了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微風、垂柳、花香、鳥語,使人陶醉,使人遐想。
樂曲《江南新韻》的創(chuàng)作使我重新認識了江南絲竹,充分地領略了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結合自身樂器的技巧和特點,確定分合,明確簡繁,適當運用“掄當讓路”、“強讓交錯”、“主次鮮明”、“繁簡配合”等藝術手法,具體運用“加花”、“減字”、“變節(jié)奏”、“加裝飾音”、“變換音色”、“變換力度”等各種表現(xiàn)手法,使各個聲部在演奏中,時而分支,時而匯合,柔中有剛,剛柔相濟。
讓我們的江南絲竹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充分保留自己的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和藝術風格,結合現(xiàn)代的審美需求,在新世紀里發(fā)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來喜歡江南絲竹,參與江南絲竹,把這種藝術形式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