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歡歡
摘要:針對問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忽視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忽視學生方法的外顯表達、忽視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yǎng)的教學問題,筆者倡導在問題解決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題組,讓學生的問題認知趨于結構化;鼓勵學生圖示表達,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外顯化;引導學生反思,提升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關鍵詞:問題解決教學 ? ?題組 ? ?圖示 ? ?反思
小學數學中問題解決教學一直是一線教師關注的重點,不少教師花費很大力氣,依然效果甚微,問題出在何處?筆者通過實踐觀察,發(fā)現問題解決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忽視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
教師過于追求學生解決問題的“量”,卻忽略對問題進行精心有效的編排,碎片化的題目使學生沒有形成清晰的問題結構,在遇到此類問題時,認知無法快速提取相應的問題類型。因此,教師要從“零散點狀研究”轉向重視整體性的“認知結構”的建構。
(二)忽視學生方法的外顯表達
教師過于重視對學生的“方法輸入”,忽視學生的“方法輸出”,忽略學生對方法的建構與外顯表達,造成學生關鍵時刻無法提取相應的方法。只有經過學生建構的方法,才更容易被學生內化,恰當時刻被被認知提取出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三)忽視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yǎng)
教師過于關注解決問題的結果,學生長期處于向前“趕”的狀態(tài),卻沒有時間“回頭”反思學習過程,缺乏反思意識。反思,讓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透起來、串聯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清晰化、深刻化、全面化,讓學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調整和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
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問題解決教學實踐中展開如下策略
(一)精心設計題組,讓學生的問題認知趨于結構化
題組,是指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按照一定的關系,將一組數學問題編排組合。這種題組并不是幾個獨立數學問題的簡單組合,而是通過內在聯系進行有效編排,讓學生形成對問題本質結構的理解,進而讓學生對問題的認知趨于結構化。
1.設計同類型題組,構建學生的問題結構
同類型題組是指把本質相同的問題設計成題組的形式,學生根據同類題組關系,看清問題的內部結構,大腦中迅速能調動相應的思維方法。在教學歸一問題時,筆者出示如下同類型題組:
(1)買3枝百合花用了18元,買8枝同樣的花,需要多少錢?
(2)3枝百合花用了18元,30元可以買幾支?
(3)3天讀了24頁,照這樣速度,7天可以讀多少頁?
(4)2張照片發(fā)送了6秒,照這樣的速度,發(fā)送7張照片,需要多長時間?
(5)3名同學擦了12塊玻璃,教室有36塊玻璃,一共需要幾名同學?
師:回顧我們解決的這么多問題,你覺得解決這些問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求一種東西的多少。
師:剛才呀,你們說的“1”,其實在數學里,我們把它叫作一份數,今天我們解決的這類問題,我們就把它叫作“歸一問題”,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怎么辦呢?
生:我們要根據條件,算出一份的數量,再算出幾份的數量。
教師出示不同情境但問題結構相似的同類型題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問題的本身,從整體上感知問題的結構。教師通過:這些問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比較后,從中抽象出共性:都要先算一份,再算幾份。教師幫助學生建立更上位的知識框架與體系,構建學生“歸一問題”的問題結構。
2.設計對比型題組,活化學生的問題結構
對比型題組是指在情境、內容上看似相同,但數學本質卻存在不同,通過對比型題組,學生學會靈活判斷問題情境和結構,而不再拘泥于機械文字,活化了學生的問題結構,讓學生的問題結構更靈活。例如筆者在學生初步建立問題結構的基礎上,設計以下一組對比題型:
(1)一塊布長20米,3米可以做一套衣服,這塊布最多可以做幾套衣服?
(2)有20個人去劃船,每條小船最多做3人,至少需要多少條小船?
上面兩題,第一步都用到算式20÷3=6……2,但最終的結果卻不同。筆者抓住不同進行追問:為什么第一題答案是6,第二題答案是7呢?學生在這樣的對比中,弄清了題目的差異。第一題是問20米里面最多有幾個3米,而第二問,因為人全部要坐上船,最后的兩人也要坐上船。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克服解決問題的機械性,而是根據具體問題情況,靈活運用,培養(yǎng)學生認知結構的靈活性。
3.設計遞進型題組,深化學生的問題結構
遞進型題組是指由淺入深設計的一組難度逐步遞增的題目組合。在逐步解決遞進題組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經歷由淺入深,逐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特級教師張勇林在執(zhí)教“解決分數問題的復習課”,通過設計遞進型題組,逐步深化學生的問題結構。教師出示 “數學與生活”小論文獲獎情況如下圖:
師出示問題1:全校獲獎篇數480(篇),那高年級有多少篇獲獎?
師出示問題2如果中年級有120篇獲獎,那高年級有多少篇獲獎?
師出示問題3:如果中年級有120篇獲獎,那低年級獲獎多少呢?
縱觀以上三題,第一題學生只需找單位1,用乘法計算;第二題則需要兩步:先用除法計算找出單位1,再用乘法計算;第三題需要經歷三步:先找對應分率,再用除法計算找出單位1,最后求單位1的幾分之幾,用乘法計算。這三道問題逐層變化,教師通過設計遞進型題組,由單位“1”已知變化到單位“1”未知,再變化到找出對應分率和單位“1”,學生需要的思維運算操作逐步增加,每層思維運算都要借助上一層,層層遞進,使分數問題內容螺旋式上升,從低級到高級,深化了學生的問題結構。
(二)鼓勵學生圖示表達,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外顯化
圖示,是指用圖形或結構來說明某種東西,往往比較直觀,淺顯易懂。在面對數學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圖示表達,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去表征知識、建構知識,通過直觀的圖示,讓學生內隱的思維過程得以外顯化。在教學中,學生常常會進行以下三種圖示表達:
1.文字摘錄——條件選擇外顯化
例如,在一次作業(yè)中,有這樣一題:學習食堂買來5筐番茄、3筐大白菜和2筐蘿卜。每筐番茄28千克,每筐大白菜35千克,每筐蘿卜32千克。番茄和蘿卜一共多少千克?大白菜和蘿卜一共多少千克?筆者讓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方法,學生整理如下:
面對復雜的條件,學生稍不注意便會出錯,而當學生從問題選擇有用的條件時,思路便清晰可見。當出示番茄和蘿卜一共多少千克時,學生自主梳理番茄和蘿卜的相應條件,在摘錄條件的過程中,學生選擇條件的思維過程得以外顯化。
2.線段圖——數量關系外顯化
在解決問題教學時,有的問題經常分歧很大,這時,教師不妨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與表達。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數問題的能力。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遇到這樣一題:玲玲看一本故事書,平均每天看35頁,看了5天后正好看了剩下頁數的一半,這本書一共有多少頁?
生:先用35×5=175(頁),因為看了一半,所以再用175×2=350(頁)
師:同意的孩子舉手看看(統(tǒng)計發(fā)現居然全班一半人同意)。
師:你能把你的想法題畫出來嗎?(學生畫圖如下)
生1:老師,他畫的不對,已經看的175頁是剩下頁數的一半,不是等于剩下頁數。
生2:已經看的是剩下頁數的一半,也就是剩下頁數相當于兩個已經看的部分。
(畫圖的學生恍然大悟,重新調整示意圖)
師:從現在這個圖中,你們看出了什么?
生:已經看的頁數是剩下頁數的的一半。
生:整本書頁數相當于已經看的頁數的3倍。
在“畫”的過程中,學生錯誤的思維暴露出來,數量關系得以外化,正是這樣的圖示表達,促進了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分歧的問題迎刃而解。
3.流程路——解題思路外顯化
在一次作業(yè)中,有這樣一題:某停車場收費規(guī)定:大客車第一個小時收費3元,以后每小時收費4元;小轎車前2小時收費4元,以后每小時收費3元。一輛大客車停車5小時需要繳費多少元?筆者想了解學生是如何理解這個問題,便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在作業(yè)中有學生畫出如下流程圖:
課堂中,筆者緊接著出示這樣一問:一輛小轎車離開停車場時,付了19元,該小轎車停車幾個小時?其他學生自主遷移這位同學流程圖的畫法,將問題整體攻破,形成如下流程圖:
在畫流程圖的過程中,學生認知不僅需要整體地分析條件,還要整體思考問題的結構與順序,在畫的過程中,復雜問題變得簡單化、清晰化、結構化。
(三)引導學生反思,在反思中培養(yǎng)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具體說是關于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jié)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過程的認識和控制。它對于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至關重要,它起到調節(jié)、發(fā)動的作用。筆者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在以下幾處反思:
1.在錯誤處反思,看清思維障礙處
在一次課堂教學中,遇到這樣一題:樹上先飛走7只鳥,又飛走5只鳥,兩次飛走多少只鳥?用減法和加法的人各一半。
生1:這里是飛走,飛走用減法算。
生2:我不同意,這里雖然是飛走,但是是求兩次飛走,是求一共,要把兩次飛走的合起來。
生3:我也不同意減法。如果用減法算7﹣5=2,兩次怎么一共才飛走2只呢,第一次就已經飛走7只了。
生4:對呀,而且這道題目又沒有告訴你一開始一共有多少只,不是從一共的里面去掉。(這時,不少學生改變了自己原先錯誤的想法)
師:犯錯沒關系,反思剛才錯誤的地方,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
生:看到飛走,就感覺像減法,看來飛走不一定就是用減法算。
生:掉進文字的陷阱里了。
生:看來到底用加法還是減法,不能光靠感覺,要明白是求合起來是還是求從一共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筆者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并沒有止于糾正錯誤,而是讓學生反思錯誤,在反思中看清思維障礙處,突破加減法的意義,讓學生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2.在困惑處反思,突破思維模糊點
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常常會出現“似會不會”的狀態(tài),即對問題還存在困惑之處。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慢下來,認真反思困惑之處,改變“似會不會”的狀態(tài),突破思維模糊點。在一次練習中有這樣一題:一個時鐘6時整敲6下,10秒敲完,如果這個鐘敲12下,需要多少秒?班上一半的學生在20秒和22秒之間猶豫不決,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徹底明白這個問題的本質。筆者課堂追問:敲鐘這個動作很快,這么快的動作,為什么敲6下需要10秒呢?學生通過反思明白:每敲兩下之間會有時間間隔,敲6下是間隔5段,5段時間是10秒,一段時間是2秒,由此很快推出,敲12下是11段,時間是22秒。當學生反思自己困惑處,找到關鍵,便突破思維模糊點,對于類似間隔問題能舉一反三。
3.頓悟處反思,尋找思維突破口
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常常在苦思冥想后突然頓悟,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頓悟處反思,是因為想到什么從會到不會?以后遇到問題如何去尋找突破口?一旦學生形成這樣的反思意識,將提高學生尋找問題突破口的能力。筆者學生曾經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用一個杯子向空水壺里倒水,如果倒進3杯水,連壺重660克,如果倒進5杯水,連壺重900克。每杯水重多少克?空水壺重多少克?筆者觀察班上一位學生,在湊數、畫圖分析之后,由愁眉不展到喜悅地感嘆:原來是這樣!筆者與該生展開以下對話:
師:你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
生:老師,我突然發(fā)現,為什么第二次水連壺重了,從之前660克到現在的900克,那是因為多加了2杯水,2杯水就是900﹣660=240克。
師:之前怎么沒想到呢?
生:之前我只盯著每句話看。
師:看來,解決問題一定要用聯系的眼光看,說不準會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生:是的,這個問題最關鍵的是前后重量的變化,多的重量就是2杯水的重量!
師:是的,要在變與不變中尋找到關鍵的突破口。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1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顧亞龍.讓題組模塊“會說話”[J]教育視界,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