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琴 王洪湄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腦出血是臨床上相對較為常見的一類腦血管微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患者多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及意識障礙,且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致死率[8];從過往臨床實踐來看,除去科學的治療,臨床護理干預同樣是降低患者致殘、死亡率并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的關鍵;研究將以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以探討心理干預及認知行為指導的應用效果,現(xiàn)作如下報道:
將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腦出血手術患者進行研究;根據(jù)門診單雙日順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45)男26例、女19例,年齡44~68歲,中位年齡54.7歲;對照組(n=45)男28例、女17例,年齡46~67歲,中位年齡55.1歲。統(tǒng)計學結果提示,兩組患者的性別及年齡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腦出血圍術期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則實施心理干預及認知行為指導,方法:①心理干預,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訴求及術后心理變化,對于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各項反饋與提問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2],并通過成功治療案例的講解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3];②認知干預,通過健康講座、一對一宣教或健康知識手冊的方式向患者灌輸關于腦出血的疾病知識及康復階段的注意事項,以提升患者的認知度和依從性;③行為干預,根據(jù)患者手術后的康復進程及身體狀況,指導其進行吞咽訓練、肢體康復鍛煉和語言功能訓練,單項單次訓練時間控制在30~60min[4],隨著康復進程的推進可逐漸提升訓練時間和量,嚴格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
①采用SAS、SDS量表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評分與患者心理狀態(tài)呈負相關。
②比較兩組患者的遵醫(yī)性,根據(jù)患者表現(xiàn)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對比(±s,分)
組別nSASSDS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4561.5±3.752.4±2.562.8±4.853.7±3.0對照組4562.0±4.255.9±3.363.3±5.256.8±3.7 t 0.59925.67110.47394.3656 P 0.55060.00000.63670.0000
觀察組患者的遵醫(yī)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遵醫(yī)性對比(例)
腦出血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以及致殘、致死率高的特點,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的提升,通過手術腦出血的臨床治療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患者術后的康復及生活質(zhì)量依舊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5]。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45例患者實施了心理干預及認知行為指導;心理干預是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幫助患者打開心結;行為及認知指導,主旨是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及康復階段的各注意事項,意在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除去心理干預的運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其次,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達到了93.33%高于對照組的77.78%,提示上述護理行為聯(lián)合應用可提升患者的遵醫(yī)性,保證各項醫(yī)護活動的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科學有效的護理是提升腦出血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通過心理干預及認知行為指導,能夠改善患者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負性情緒,進而提升其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