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操良松(通訊作者)
(鄂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 湖北 鄂州 436000)
西醫(yī)對神經炎的治療主要以激素、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微循環(huán)等為主,雖然有一定效果,但病情易反復,且副反應大。中醫(yī)認為,針刺具有調整面神經功能、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在該病的治療中有一定優(yōu)勢[1]。中藥濕熱敷法是通過熱力及藥力的作用,促進局部血管擴張、殺菌消炎、止痛消腫,進而促進癥狀緩解,重塑面部表情肌正常功能。我院對該病患者給予針刺配合中藥濕熱敷法治療,效果滿意。
選擇我院從2015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18例面神經炎患者,其診斷均符合《神經病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9例。觀察組59例中,男性34例,女性25例,年齡22~62歲,平均(39.22±3.77)歲,病程13h~24d,平均(9.68±1.71)d;對照組59例中,男性33例,女性26例,年齡22~63歲,平均(38.89±3.81)歲,病程16h~24d,平均(9.47±1.68)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對治療方法知情同意。
兩組均給予地塞米松、維生素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此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取患側陽白、百會、四白、頰車、太陽、顴髎、地倉、神庭、合谷 、外關諸穴淺刺0.5寸,采用平補平瀉,留針30 min,1次/d,6次/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濕敷治療,針刺后休息30 min行中藥外敷,藥物組成,白茯苓、伸筋草各15g,防風、白芷、白僵蠶、白附子、地龍、川芎、當歸各12 g,白芍9g,細辛、全蝎各6g,蜈蚣1條。將中藥糊劑調好后敷于患側面部,TDP照射30 min,將中藥拭去。1次/d,6次/周,兩組均治療10周。
痊愈:面部患處恢復正常;顯效:癥狀明顯好轉,聳鼻及鼓腮等動作時稍有不適感,靜止時肌表情基本對稱;好轉:癥狀有改善,患處表情不對稱;無效:癥狀無改善。
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觀察組有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9.8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6.32,P<0.05)。見表。
表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中醫(yī)認為,面神經炎屬“歪嘴風”“口癖”范 疇,由于機體正氣不足、絡脈空虛,加之風寒侵襲導致。治療宜祛風通絡、養(yǎng)血合營。
本組資料中,針刺所取穴位,多位于面部神經及分支相鄰位置, 為陽明經絡、少陽之穴,具有祛風散寒、疏通經絡、調節(jié)氣血、營養(yǎng)神經之效,且辨證取穴,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F代醫(yī)學認為,針刺具有改善面部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局部微循環(huán),調節(jié)血流量,加快血流速度,消除面部炎癥及水腫,促進面神經功能恢復等作用[2]。
中藥外敷方劑中的白茯苓利水滲濕、祛風除寒,伸筋草除濕祛風、舒筋活絡,防風止痙止痛、祛風除濕,白芷祛風濕,活血止痛,白僵蠶止痙祛風,止痛散結,白附子祛風止痛,解毒散結,地龍舒經通絡、清熱息風,川芎燥濕祛風,行氣活血、止痛,當歸活血祛瘀,補血益氣,白芍疏通經絡,養(yǎng)血止痛,細辛清熱解毒、祛風散寒,全蝎通絡止痛,解毒散結,蜈蚣通絡止痛,息風解毒。諸藥合用,具有活血祛瘀、祛風除寒、疏通經絡之效。現代醫(yī)學認為,上述諸藥具有擴張血管、促進血運循環(huán)、鎮(zhèn)痛、增強免疫力等作用。濕熱外敷法通過增加局部皮膚溫度促進藥物經皮吸收后,作用于病變區(qū),促進該處血液供應,使病變神經修復,阻斷疾病發(fā)展[3]。但中藥濕熱外敷對改善面部肌肉痙攣效果不佳[2],而針刺則彌補其不足。中藥濕熱外敷與針刺聯合后,兩者從不同途徑促進液循環(huán),改善面肌痙攣,促進神經修復,進而改善面神經炎病變程度。
本組資料中,觀察組治療后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也說明了針刺配合中藥濕熱敷法治療面神經炎有明顯優(yōu)勢??捎行г黾泳植垦魉俣?,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局部氧代謝,促進損傷神經的恢復,重塑面部肌肉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