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波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與發(fā)展,如何不斷探索和完善課堂教學,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及提高課堂效率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不斷創(chuàng)新。初中語文承上啟下,在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深入,為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思維跳躍,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想法,性格養(yǎng)成和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處于形成的關(guān)鍵階段,因此初中語文地位顯得尤為重要。而語文知識一向是包羅萬象,對初中教師的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認為,應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精教活學”策略,本文對此進行簡單探討。
一、教師精準導向,學生有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語文預習往往被教師和學生所忽視,實際上,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學生來講尤為重要。將預習和課堂的導入有機結(jié)合,教師加以精準地引導,可以使學生在課前就對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有所了解、初步認識,同時教師別開生面的情景導入,學生能較快地被學習的內(nèi)容所吸引。以興趣為動力,以預習為支撐手段,學生的學習會事半功倍,教師會明確教學方向、有的放矢。因此,不論是預習或者導入,除了生動有趣之外,精準應當是第一要求和前提,激活學生興趣是第一目標。
例如,在《出師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搜集與諸葛亮這篇奏章相關(guān)的資料,《三國演義》是大多數(shù)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小說,劉關(guān)張、諸葛亮等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要求學生課前通過搜集資料的方式進行預習的同時,提出相關(guān)問題進行精準導向:“諸葛亮寫這篇奏章時的性情是怎樣的?”“蜀國后主劉禪讀到這篇奏折會是什么樣的感受?”學生通過搜集的資料對該文的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課堂導入時,以微課視頻旁白的形式播放本篇文章的朗讀音頻。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中,低沉回蕩的旁白,讓他們心情跌宕起伏。再結(jié)合搜集的資料迅速讓學生對本篇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含義有了充分的體會,對教師課前所提出的問題認識更加清晰明了。
如此,學生對本文的學習從原來略顯枯燥的文言文解讀,變成了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品鑒和回味。興趣盎然的學生動力十足,教師的教學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精彩課堂,學生輕松學
精準的預習指導和生動的導入情境設置只是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便利,課堂教學才是語文教學的“主心骨”。如何實施高效、精彩的語文課堂教學,實現(xiàn)“以生為本”,是重中之重。教學過程中應該摒棄“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必然。在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當精確地對教材與學生進行同步解讀,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對教材和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進行提煉和再加工,使課堂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結(jié)構(gòu)清晰、方式靈活,通過“精教”讓學生學得輕松和滿足,從而打造高效的、魅力十足的初中語文課堂。
比如,在進行《愚公移山》教學時,傳統(tǒng)教學可能只限于朗讀、翻譯、背誦、默寫等系列流程。但面對文言文教學時,除了對課文字詞和翻譯等方面的基本授課要求之外,可以通過不斷穿插問題讓學生討論:“最后愚公還是沒有移走山,移走山的是天神,你怎么看這一結(jié)局?”“愚公移山表達的核心是什么?現(xiàn)代社會還需要愚公移山嗎?”學生在互相大辯論的基礎上,對愚公移山精神的認識進一步深入,并逐步內(nèi)化為自身的體會和情感接納,可培養(yǎng)學生正視困難、挑戰(zhàn)困難、鍥而不舍的精神意志。同時聯(lián)系當前比較熱的環(huán)境保護話題。針對日益嚴峻的環(huán)保形勢,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根據(jù)環(huán)境污染等熱點問題創(chuàng)作“愚公移山新編”等發(fā)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引導他們關(guān)注生活,培養(yǎng)其環(huán)保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以精教為媒介手段,不斷完善,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更有效。
三、教師精心設計,學生樂意學
語文的課堂學習只有45分鐘,但語文學習不止于此,應當是及時性,終身性。語文知識的教學固然可以通過課堂的知識傳授進行,但對于初中生來說,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許多教師對語文教學認識片面,認為只要讀好、背好、寫好,語文就教完了,完全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培育和學習感受。學生被語文學習的枯燥、乏味、重復背誦和默寫所包圍,導致他們雖然喜歡語文,卻對語文課心有敬畏之感。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精準的預習指導、生動的課堂導入、精彩的課堂教學之外,課后拓展設計也是重要一環(huán)。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學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必須樹立生活本源觀。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用處”“語文里處處有生活的影子”。 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在預設中生成,在生成中精彩,幫助學生學懂,學會、學透,由“學會”到“會學”。
比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時,文章中描述了魯迅童年玩樂的各種經(jīng)歷,像“摘桑葚”“捕鳥”“聽昆蟲的叫聲”等趣事,基本只有農(nóng)村才得一見。現(xiàn)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學習任務重,家長又忙于工作,導致他們知識面狹窄,興趣單一,沉溺手機和網(wǎng)絡世界,對這些農(nóng)村的趣事見聞是一無所知。因此他們對這些體會僅僅局限于抽象的文字描寫,無法感同身受。反饋到寫作方面同樣如此,學生生活的局促性,知識面的狹窄性,見聞的受限性使得他們的寫作缺乏靈感,文字干癟。
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當科學地組織學生課后拓展活動。通過適當?shù)拇河?、秋游、遠足等戶外拓展教學活動,帶領(lǐng)學生和大自然親密接觸,鼓勵他們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的脈搏。這種戶外拓展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使得他們擺脫學校和課堂的牢籠,盡情釋放自己的天性;在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極大的開發(fā)和拓展。有了切身經(jīng)歷做依托,學生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童趣描述的理解變得深刻、透徹。此時,教師趁熱打鐵,布置學生以本課作為范文模板,對戶外拓展教學的經(jīng)歷進行寫作。身臨其境的感受、鮮活的大自然體驗,都讓學生文思泉涌,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寫作水平也會大幅提升。
新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初中語文教學也面臨著更多更新的挑戰(zhàn),我們語文教師也應當與時俱進。初中語文教學應當堅定“大語文”課程改革方向,以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為核心,以“精教活學”為主要實施策略,踐行語文教學新征程。教師應當將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在精彩的課堂教學實施中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用精心設計的語文課后拓展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塑造人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實驗學校(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