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有利于預防風險引發(fā)的消極結果,在組織或者個人中通常利用識別、預估、評價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技術對各種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進行把控,將其發(fā)生率降到最低,從而達到小成本大收益的目標。婦科是每個醫(yī)院當中十分重要的科室,因此該科室的護理服務也應該引起管理人員和護理部門的足夠重視[1]。在長期的觀察當中我們可以得知,臨床護理過程中會經常出現護理風險事件,包括患者跌倒、靜脈炎和壓瘡的產生等等,這樣的事件會大大影響預后和治療效果,并且降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2],因此需要采取相關措施來降低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我院在婦科開展風險防范式管理,加強了護理的針對性,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將報道整理如下。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本院婦科接受治療的患者124例設為研究對象,經電腦隨機法分組為觀察組(62例)以及對照組(62例)。對照組中,患者年齡為30~51歲,平均年齡為(39.21±3.11)歲,體質量48~70 kg,平均體質量為(60.43±3.51)kg,其中小學學歷9例(14.52%),初中學歷16例(25.81%),高中學歷23例(37.10%),大專學歷13例(20.97%),本科學歷1例(1.61%);觀察組中,患者年齡為29~49歲,平均年齡為(38.74±3.62)歲,體質量49~71 kg,平均體質量為(61.24±3.21)kg,其中小學學歷10例(16.13%),初中學歷16例(25.81%),高中學歷24例(38.71%),大專學歷10例(16.13%),本科學歷2例(3.23%)。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所有進行婦科手術的患者。不合并其他內外科疾病,如心臟病、病毒性肝炎、糖尿病、貧血、特發(fā)性血小減少性紫癜、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和膽石病、腸梗阻等,中途不能退出治療。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疾病;精神病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由于長期情志不暢、氣機郁滯形成的以性格內向不穩(wěn)定、憂郁脆弱、敏感多疑為主要表現的體質狀態(tài)不能進入研究者。
1.2.1 對照組方法 該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管理,管理人員通過普通的檢查和預防來預防風險事件的發(fā)生,不加以其他任何措施[3]。
1.2.2 觀察組方法 該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風險防范式護理管理模式,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增強他們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知識儲備,盡快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同時強化自身的法律意,消除病房或者走廊等處的潛在安全隱患,加強風險防范[4]。在患者入院后的1~3天內就要開展健康教育,充分了解病人及其家屬對安全防范的認識,詳細講解相關注意事項,讓他們能夠在醫(yī)護人員不在場的情況下也能主動注意到安全隱患及時排除,每周定期召開3次會議,討論住院患者的情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避免因為自身操作的失誤而產生靜脈炎和感染等不良反應[5],醫(yī)院的管理人員如果在走訪期間發(fā)現護士的技能還是不夠嫻熟,可以再次進行講座或者舉辦培訓,直到他們能夠安全掌握如何處理風險事件,從而提升整個科室的護理質量。
1.3.1 指標記錄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的風險事件,包括靜脈炎、跌倒和壓瘡等,統(tǒng)計事件發(fā)生數量和時間。
1.3.2 護理管理滿意度評定標準 使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采取視覺模擬的方法進行評定,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滿意度越高。最終根據分數的分布計算出護理滿意度,其中0~4分為不滿意,5~7分為滿意,8~10分為非常滿意[6]。
采用SPSS 18.0軟件研究內的數據開展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等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采用率表示護理風險率、護理滿意度計數資料,開展χ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風險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臨床護理服務是各科室治療階段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并且護理質量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識也在慢慢增加,所以對于臨床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因此護理質量的提升成為現階段很多醫(yī)療機構正在面臨的挑戰(zhàn),除了護理人員的自身技能之外,影響質量的最主要因素還是護理管理模式,目前的管理已經很難滿足醫(yī)護人員以及患者的要求,因為常規(guī)護理管理雖然能夠確保護理工作的順利完成,可是缺乏針對性,不能及時處理突發(fā)風險事件[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取常規(guī)護理管理的對照組中,有2例患者出現了壓瘡,1例發(fā)生跌倒,頻繁出現靜脈炎等癥狀,這進一步說明了常規(guī)護理的不足,急需改進。
表1 分析兩組患者的發(fā)生護理風險的情況
表2 分析兩組患者護理管理滿意度情況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分析,我們得知常規(guī)護理管理的問題主要是沒有對護理人員進行正確的引導,對于風險預防的宣傳針對力度不夠,加上護士本身風險意識的短缺,就出現了上述現象[9]。本次研究我院實施了風險防范式護理管理,對常規(guī)管理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改進,引導護理工作更具有針對性,首先要組織講座或者培訓,增強護理人員的自身素養(yǎng)和知識儲備,充分培養(yǎng)他們的風險防范意識,從而強化臨床工作,定期召開會議,對執(zhí)行情況進行匯總和分析,繼續(xù)沿用良好的方式和方法[10],及時找出目前依舊存在的疏漏,經過組內成員的討論之后決定摒棄或者改進,達到整個護理過程的良性循環(huán),這樣就能讓護理方法始終順應時代的發(fā)展[11]。結果顯示,采取風險防范護理管理的觀察組中沒有患者出現壓瘡發(fā)生跌倒,只有5例出現了靜脈炎,1例其他,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為9.68%,低于對照組,說明使用這種管理模式能夠減少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此外我們還進行了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收集,發(fā)現觀察組的總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較為客觀的反映了患者對于臨床護理的態(tài)度,說明風險防范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12]。
綜上所述,婦科護理風險的防范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防范意識不足,護士沒有及時給予對癥處理,那么很有可能出現更加嚴重的后果,常規(guī)護理管理的針對力度不強,沒有讓護理人員充分的認識到風險防范的重要性,因此會時常出現風險事件,在實施風險防范式護理管理之后,管理人員組織培訓讓護士的風險防范意識大大提升,有效改善了護理現狀,強化了臨床服務質量,大大減少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具有很高的實際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