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遠琨
走進上海市靜安區(qū)的一處老弄堂,時常可以聽到悠揚的小提琴曲,一首《我愛你中國》仿佛刻畫了歲月的痕跡而更顯厚重……拉琴的是一位89歲的老人,他叫程不時,曾是清華大學弦樂隊的小提琴手。與他相伴一生的,除了這把小提琴,就是飛機。
2019年5月5日是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兩周年的日子。記者采訪了C919項目專家組成員程不時老人,聽他講述“萌生于民族危難之時的航空夢”,回顧中國民機產業(yè)發(fā)展的艱難歷程,感受科技創(chuàng)新為民族工業(yè)注入的蓬勃力量。
作為青年學子,那些血與火的苦難讓他立志為國家設計飛機固守國防;作為一名設計師,他堅定不移地開拓創(chuàng)新、推動科技進步。從參加開國大典制作飛機紙燈籠,到將國產客機運10送上藍天,再到親歷中國民機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程不時為飛機怦然心動、欣喜若狂,也為之無奈感傷、攻堅克難……無論經歷怎樣的挫折與反復,他始終堅定不移,要讓中國大型客機飛向世界的夢想變成現(xiàn)實。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不斷探索和總結中,我國民機產業(yè)走上快速發(fā)展通道。近年來,國產新支線客機ARJ21完成研制、適航取證并載客飛行;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進入試驗試飛階段;中俄聯(lián)合研制的寬體客機CR929進入初步設計……“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智慧凝結的力量!”程不時感嘆道。
程不時是中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的見證者、親歷者和推動者之一,他代表的是千千萬萬的飛機設計師、工程師、試飛員……他們的航空報國精神鼓舞著更多的年輕人繼續(xù)這項偉大的事業(yè)。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祖國的藍天,這份赤子之心令人感動,更令人振奮,他們對祖國航空事業(yè)的這份執(zhí)著何嘗不會給各行各業(yè)的建設者們以啟迪,以鼓舞。
血與火的苦難
“在我幼年的心目中,飛機是可愛的天使?!背滩粫r說。1934年,4歲的程不時家住湖北漢陽機場附近,常常有飛機低低地越過他的頭頂。
“三引擎客機從頭頂上飛過,在藍天白云映襯下,飛機的部件結構清晰可見,我仰頭長時間目送飛機遠去,無限向往。”程不時說,“這樣的一個大家伙能夠飛上天,還可以把人帶到天上去,我覺得真的太好奇了!”他希望自己也能接近這種能飛的機器,哪怕只是摸一摸也是福氣。
父親是留德回國的工程師,程不時的家隨著父親的工作不斷搬遷,山東、河南、廣西、湖南……這個時期,程不時眼中的飛機,從天使變成了魔鬼。不管搬到哪里,他們常常遭受飛機的轟炸和掃射?!拔业男W和中學階段,幾乎都處在日軍不斷進逼下的逃難中,這其中的苦難簡直難以盡述?!背滩粫r說。童年時期晴朗明媚的天空,被橫行的敵機“撕裂”,籠罩著毀滅與蹂躪的陰霾。
程不時一家搬到湘西的桃源時,河的對面是一家炮廠,不知日軍如何知道了炮廠的位置,派飛機來轟炸?!拔覀冸[藏在田間小溝里,上面蓋上少許樹枝,透過樹葉的縫隙可以看到日軍飛機一次又一次飛掠過田野,低得可以看清飛行員的飛行帽。只見飛機盤旋著,一種耀武揚威的姿態(tài),然后傳來一陣陣炸彈爆炸聲。這些漆著‘紅膏藥的飛機,在我的心目中有多么猙獰可恨!”
盡管逃難的生活顛沛流離,但程不時沒有放棄學業(yè)。受到父親的影響,程不時自幼就對機械感興趣,喜歡用數學和圖形的方法推理解決問題,最終他如愿走進自己向往的學堂,學習航空工程專業(yè)。
1947年是程不時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從介紹大學的資料中,他知道清華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建立航空工程系的大學,便報考了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
“我現(xiàn)在只要閉上眼睛,仿佛就能看到17歲時獨自到北平,初進清華園,來到有‘清華學堂幾個大字的一院大樓里入學選課的情景。”程不時說。
當時,北平尚未解放,航空系主任介紹本系情況時說,現(xiàn)在國家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勢頭很微弱,學航空的學生畢業(yè)后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建議志愿學習航空工程的新生最好轉到其他學科去,但程不時始終沒有動搖。
“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當頭棒喝!”程不時說,“我想到學齡前就開始向往天空,想到在國難當頭期間親歷的那些血與火的苦難,從悲愴激憤的歷史中樹立起來的豪情壯志,我堅定不移,我一定要設計飛機,來鞏固國防,捍衛(wèi)國土!”
特別的飛機燈籠
大學二年級時,有一天,程不時和同學們正在清華大學航空館的教室里上課,突然不遠處槍聲大作。原來這時人民解放軍已經到了北平郊區(qū),清華園得到解放。“后來才知道,我們的一位老師就是地下共產黨員,他已知道北平即將解放的消息!”程不時說。
新中國成立了!清華師生歡欣鼓舞,留在學校的師生參加了開國大典。大典后有盛大的提燈游行,很多單位都準備了大燈籠?!爱敃r,航空工程系的師生討論,我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燈籠呢?我們是學航空的,就做一個從未有過的飛機燈!這代表我們的專業(yè),更是我們的熱切志愿!”程不時說。
開國大典之夜,長長的游行隊伍點亮了各種燈籠,浩浩蕩蕩通過天安門前,流向北京廣大的市區(qū),形成一條長長的“火龍”。
“這個飛機燈不是按一般燈籠的結構制作,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飛機的實際結構。”程不時說,“飛機燈由一輛推車載著在天安門前的燈海中大放異彩。通過檢閱臺時,受到熱烈鼓掌喝彩。我想,這不僅是對這盞燈的創(chuàng)意和工藝的贊揚,也是對我們莘莘學子雄心壯志的肯定。”有人對游行隊伍高喊:“希望你們以后設計出真的飛機來!”程不時走在隊伍中,聽到這話不禁喉嚨哽咽,熱淚盈眶。
“今天大概很少人知道,新中國第一架自己設計的飛機是一架紙飛機,出現(xiàn)在共和國成立的第一天。這絲毫不帶任何嘲弄,而是一個象征,代表著一種洶涌的建設熱情?!背滩粫r說。
“我畢業(yè)的那一年,新中國要大力發(fā)展航空工業(yè)?!背滩粫r回憶說,“當時,很多人說造飛機很費錢的,修一條跑道需要一卡車的黃金,而當時我們國家一窮二白,但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我們也下定決心,咬緊牙關也要把飛機造出來。”
1951年,程不時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設計新中國的第一批航空工廠,全班30多個同學中三分之二被分配到這項工作中。
“休息的時候,我們常常在屋頂上看星星,大家聊著什么時候開始設計飛機啊?大家都很向往。我想我們是國家最早一批航空技術人員,如果造飛機,我們一定有機會。”程不時說。
時代的一朵小浪花
1956年,全國掀起了“向科學進軍”的熱潮,在全國科學規(guī)劃會議之后,中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此后,程不時參與了多個軍機項目的研制工作,逐漸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的飛機設計師。
1970年8月,運10項目正式啟動。程不時來到上海參與運10的研制工作,一段讓人刻骨銘心的經歷從此開始。
1980年9月26日,是運10首飛的日子,也是程不時一生都不會忘記的日子。那一天,上海大場機場聚集了上萬人,大家都在為運10是否真能飛起來感到緊張。程不時回憶道,臨跑道的一側擺上了幾排座椅,一群白發(fā)佝僂的老工人和一位老工程師坐在那里。這位老工程師剛剛做完手術,拒絕了繼續(xù)休養(yǎng)的安排,要求盡快返回研制一線,他要把從手術刀下奪回的有限生命獻給這架飛機。到了首飛這一天,他執(zhí)意要來現(xiàn)場觀看運10的首次飛行。
運10以昂揚的姿態(tài)直沖云霄,將外界的嘲諷、質疑甩進了太平洋。后來,試飛機長王金大對程不時說:“運10的首飛體驗,就像大個子打籃球。籃球運動員個子高大,但動作十分靈活。運10在空中就像籃球場上的運動員那樣,一架這么大的飛機,飛起來卻是生龍活虎?!?/p>
首飛成功后,運10進行了一系列飛行試驗,飛越了祖國的高原、湖泊、海洋、沙漠,并七上青藏高原,中國的這一大壯舉,令世界為之側目。
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的國慶游行中,運10飛機的巨大模型代表我國航空工業(yè)的成就通過天安門廣場。
然而,運10項目因種種原因擱置了。“我們的民族從農耕時代走來,遭遇這樣的挫折,或許是注定難以翻越的一座大山,我感到無奈,但是我始終相信我們有能力研制民機,遇到再大的困難都堅定不移。”程不時說。
經過了數十年探索,中國民用飛機研制終于迎來了新的曙光。
自2004年起,ARJ21新支線飛機走完了噴氣式客機設計、試制、試驗、試飛、批產、交付、運營的全過程,目前已經交付航空公司實現(xiàn)載客運營,安全載客逾30萬人次。
從“大型客機”研制到“商用飛機”研制的轉變,不只體現(xiàn)在字面上,而是從產品結構、技術路徑以及市場探索全方位提升。C919國產大型客機就是瞄準商業(yè)成功的目標“起飛”的。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中國航空工業(yè)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此外,中俄聯(lián)合寬體客機CR929已進入初步設計階段,備受世界矚目。
“航空工業(yè)不是靠初級勞動的堆積,而是要靠科技實力,航空工業(yè)就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一大標志性產業(yè),是科技人員智慧的結晶。”程不時說,“幾代人的努力和心血共同推動了航空工業(yè)取得重大突破?!?/p>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不會忘記運10帶來的榮耀與教訓。如今,在C919的總裝基地擺放著一架運10飛機,飛機前的石碑上鐫刻著“永不放棄”四個字。曾經參與過運10項目的原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楊作利感慨道:“運10鑄就了國產大飛機的奮斗精神,那就是不怕困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敢于攻關、敢啃硬骨頭。”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被鐫刻在石碑上,更深深地刻在中國航空人的心里。
可以挺起腰桿了
在程不時眼中,飛機就是一個國家民族工業(yè)的“脊椎骨”?!霸?,我們被嘲笑是沒有翅膀的雄鷹,這個翅膀就是指民用飛機,現(xiàn)在我們可以挺起腰桿了,我們已經自主設計研發(fā)了大型客機,將來還會有更大的成就?!背滩粫r說。
在談到未來的計劃時,程不時告訴記者:“我年紀已經很大了,能夠為民機事業(yè)做的工作有限,但我相信航空報國的精神能夠傳承,我們在很多方面都能夠走向世界的前列。不論遭遇國外封鎖,還是在科技創(chuàng)新的競技場上比拼,我們都要持之以恒地挺起‘脊椎骨,不然就要永遠做‘爬行動物。如今,我們國力越來越雄厚,培育出一批批科技人才,我們完全有底氣能夠在高科技領域實現(xiàn)趕超。”
程不時盡管早已離開工作崗位,但他始終關心著民機產業(yè)發(fā)展的最新動向。他認為:“科技創(chuàng)新就好比一座金字塔,我們今天要抓住金字塔最要害的地方去突破,與各國力量攜手攻克難題,比如C919就是全球智慧的成果,但我們掌握了最主要的東西,就是飛機設計的知識產權。”
全球合作與自主創(chuàng)新是否矛盾?在程不時眼中,全球合作和自主創(chuàng)新猶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自主設計意味著掌握了飛機型號的主導權。比如,C919從總體設計、氣動布局、系統(tǒng)集成到總裝制造都由中國商飛自主完成,客機主要部分,如機身、機翼、尾翼、發(fā)動機、起落架、航電系統(tǒng)等由中國商飛自主設計,來自全球的供應商需照單完成。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我們有很好的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可以說,中國有能力造出任何東西,但中國大飛機的使命已經不再是僅僅滿足“飛天夙愿”,大飛機要走的是產業(yè)化、國際化的道路,它身上肩負的是帶動我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的使命。
程不時說,年輕一代是幸運的,因為飛機事業(yè)可以成為他們一輩子的事業(yè)。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航空事業(yè),他們一定會更堅定、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