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非 申玉春 劉皓 駱潔
【摘要】組織胚胎學是一門將組織學和胚胎學有機結合的學科,在多個專業(yè)的本科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了目前組織胚胎學課程教學中課堂內容缺少更新、教學方法單一、考核方式單一等問題,并從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三個方面相應地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措施,為該門課的本科教學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組織胚胎學? 課程內容? 教學方法? 考核方式? 改革
【項目來源】2018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粵教高函【2018】180號-296),廣東海洋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XJG201804),廣東海洋大學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項目(2014004)。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159-02
1.前沿
組織學(histology)是研究有機體微細結構及其機能的科學,包括細胞、組織和器官的結構[1]。胚胎學(embryology)是研究有機體發(fā)生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包括胚前發(fā)育、胚胎發(fā)育和胚后發(fā)育[1]。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組織學和胚胎學(embryology)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交叉,兩門課程彼此聯(lián)系、相輔相成,逐漸合并為一門理論基礎課程,即組織胚胎學(histoembryology)。
2.組織胚胎學在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本科教學中的地位
組織胚胎學在各個海洋大學中被設置為水產相關專業(yè)本科生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對動物生理機能的研究是在對其組織結構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組織胚胎學是生理學、病理學的重要基礎;二是組織胚胎學介紹了動物正常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當養(yǎng)殖過程中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疾病入侵時,從業(yè)者可通過分析其組織病理變化,分析病害的種類,解決動物醫(yī)學的相關問題;三是組織胚胎學闡述了動物胚胎發(fā)育的過程和重要事件,為人工繁殖和人工育苗提供理論指導,已被廣泛應用在遺傳育種中。通過對組織胚胎學的學習,不但使同學們能夠掌握水產養(yǎng)殖動物的細微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受精及胚胎早期發(fā)生的規(guī)律,更是為未來職業(yè)生涯中水產養(yǎng)殖、繁殖育苗、病害防治等工作奠定基礎。因此,教好和學好組織胚胎學這門課對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和學校的學科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3.組織胚胎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缺少及時更新
組織胚胎學是一門理論和技術更新很快的學科,新興的技術手段越來越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一些傳統(tǒng)的實驗方法及其獲得的結論已經(jīng)不再堅不可摧[2]。遺憾的是,現(xiàn)有的教科書多保守地以傳統(tǒng)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方法為主,如介紹水產動物組織結構特點時,多展示蘇木精-伊紅染色的石蠟切片,較少展示較先進的原位雜交和免疫組化冰凍切片,免疫熒光和放射共顯影技術更是鮮被引用。依據(jù)傳統(tǒng)的教材設計的課程內容,難以確保學生學習到最前沿的理論知識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不能很好地滿足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學生開展科研和撰寫論文的需要。
2)教學方式單一
針對組織胚胎學教學內容頗多、學時有限的特點,許多授課教師往往急于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純理論的灌輸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消化理論知識,學習興趣大打折扣;針對教學內容難于理解這一問題,任課老師多不厭其煩、反復講解,或者結合更多的教學圖片的方式,但這種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方法并沒有帶來多大收益,教學效果不好。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解決教學難題,有必要對組織胚胎學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探索與實踐。
3)考核方式單一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忽略了考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影響,而是傾向于把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單一的考核指標。但是組織胚胎學這門課涉及四大基本組織和各個系統(tǒng)器官的顯微結構及生理特點,也涉及動物的生殖特點及早期胚胎發(fā)育特征,其內容復雜,名詞眾多,概念抽象,晦澀難懂。如果只是把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檢測指標,會導致學生在考試前機械地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而考試結束后又很快遺忘。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產生了誤導,與我們的教學目的背道而馳。
4.組織胚胎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1)教學內容的更新
注重課堂內容的及時更新。組織胚胎學教學的組織學部分主要是靜態(tài)地觀察動物組織,獨立地注重每一個組織和器官的結構特點和功能,這部分的更新相對較少;但胚胎學部分是發(fā)育生物學的一部分,主要描述了從精卵識別到神經(jīng)胚發(fā)育的整個早期胚胎發(fā)育的過程,其內容在不斷的更新,參與這一生理過程的因子也越來越細化。這就要求在課堂授課時,必須及時更新授課內容,隨時閱讀國內外最新的科學文獻,并消化理解后傳授給學生。實踐證明,同學們對于拓展出來的相關知識非常感興趣,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無疑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研興趣。另外,必須及時更新和補充教學所有的掛圖、切片等材料,保證學生能學習到最前沿的理論知識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
將大量教學玻片進行掃描和電子化,與手繪圖相結合,將用枯燥文字描述的知識形象起來。在組織胚胎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有些組織、器官之間的結構和差別很難用語言描述,更難以記憶和區(qū)分,但是通過簡單的繪圖就可以清楚、直觀、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遺憾的是,已有教材中這種圖片并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在課程改革中,我們擬將組織胚胎學課程所購買的所有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拍照和存檔,并邀請美術專業(yè)人員制作上百張手繪圖。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通過實時地插入組織切片照片和手工繪圖,將語言無法表達的內容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理論知識。
實驗內容緊跟課堂內容,銜接緊密,相輔相成。因為組織胚胎學內容復雜、概念繁多、理論性強等特點,使得課堂教學必須成為授課的主體,因此實驗教學就相應的分離出來了。但是,傳統(tǒng)的授課中因為課時和實驗室緊張等原因,經(jīng)常把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隔離開了,比如上皮組織的特點和種類課堂教學早早地完成了,過了一個月以后才進行這部分實驗,學生們對上皮組織的印象已經(jīng)很模糊了,增加了實驗操作的難度,更削弱了實驗的效果。在改革中,盡量通過教師調整授課進度和授課內容,通過實驗員協(xié)調實驗室安排等,力求實驗課緊跟理論課內容,相輔相成,加深理解和記憶。
2)教學方法的改革
啟發(fā)式教學[3.-4]:克服“滿堂灌”的講授式教學,而盡量多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如在講到活體觀察的方法時,首先提問學生都知道哪些活體觀察的方法,直接觀察應該是很容易被學生想到的,顯微電影大部分同學也都觀看過,那么接著提醒大家還有一種觀察方法叫活體染色,引起學生對活體染色的興趣,然后著重對活體染色技術進行講解和擴展。這種方法能夠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最重要的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多媒體的靈活應用:多媒體的應用有多種方式,我們平時用到的PPT就是最基本的一種。PPT操作性強,能用直觀形式表示出授課內容,對于需要展示大量圖片的組織胚胎學尤為適合。但是組織胚胎學的內容抽象,只是文字描述和圖片展現(xiàn)仍然達不到很好的效果,這就需要多媒體更進一步的應用。如講到肌絲滑動學說、神經(jīng)沖動的傳導等內容時,如果以動畫的形式演示給學生,學生能夠很快的理解記憶,遠遠勝于語言的描述和圖片的展示。在講到受精時,用視頻演示精卵相遇、精子入卵、精卵融合的過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師隨時將上課用到的講義和好的學習材料通過網(wǎng)絡共享給學生,在線解答學生的疑問,幫助學生預習和復習,則是更進一步對多媒體的靈活應用。
3)考核方式的改革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目前傳統(tǒng)的單一試卷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將嘗試多元化的考核方式[5]。新的考核方案的成績來源于多個方面,分別為考勤(10%)、課堂提問(10%)、專題討論(10%)、課后作業(yè)(10%)、實驗成績(20%)和期末考試成績(40%),這種考核方式增加了課堂提問、專題討論和課后作業(yè)的比重,兼顧了學生基礎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綜合考評,是一種比較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提高對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霞.水產動物組織胚胎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0:1-2.
[2]于非非,曲炳良,余祥勇,王梅芳.生物工程專業(yè)教研結合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0):97-98.
[3]李釗,王笑音,徐紀偉.反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與評價[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 2016(5):18-19.
[4]丁建英,黃煙波,趙輝.翻轉課堂研究及其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1):88-91.
[5]張樹玲,陳煒曄,張波,蔣小霞.卓越工程師班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26):26-28.
作者簡介:
于非非,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水產動物分子遺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