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信清
【摘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探究式教學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促進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能力的發(fā)展等。那么,我們要如何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實現探究式教學呢?這是本文論述的重點所在。
【關鍵詞】農村?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探究式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136-02
在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的今天,以探究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改革早已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在本文中,我立足探究教學的基本模式,就實現小學數學探究教學的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1.創(chuàng)設情境,隱含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想引導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其需要以數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作為前提,并深入地挖掘數學情境與所要探究的數學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以此作為探究教學的切入點。我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會借助以下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隱含問題。
(1)從生活中創(chuàng)設情境
縱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其中明確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诖?,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會立足學生的生活與數學教學所需,創(chuàng)設一些極具探究價值的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以“圓的認識”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從生活中常見的圓入手,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對汽車的車輪、礦泉水的瓶蓋等進行觀察、分析,為什么汽車的輪子要設計成圓形呢?為什么可以旋轉的礦泉水的瓶蓋是圓形的呢?在這些生活內容的驅使下,學生會自主地對圓的獨特之處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有利于其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探究活動之中。
(2)從故事中創(chuàng)設情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生動有趣的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抽象的數學內容轉變?yōu)樾蜗蠖腥さ男」适?,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使其對數學問題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以此使學生在積極情感的作用下,對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自主、合作探究。
以“認識分數”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導入活動開展中,利用“猴子分桃”該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傾聽故事的過程中,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要將五個桃子平均分給四只猴子,我們要如何分呢?該問題可以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其會對分數產生感性的認知,有利于新課的有效開展。
2.發(fā)現問題,形成猜想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大膽的發(fā)明和發(fā)現。”對此,我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會借助以下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形成猜想,促進其數學思維的發(fā)展。
(1)引導歸納,引發(fā)猜想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倘若我們面對一個極具抽象的問題,一味地引導學生理解,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此時,我們不妨先將這個抽象性問題特殊化,即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立足其特殊性歸納出多個個案的特性,再根據這些特性進行數學猜想,猜測其所具有的性質。
以“三角形內角和”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為了使學生對其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先引導其對手中的數學工具——三角板進行分析,分析直角三角板各個角的度數以及其內角和。接著,引導學生據此猜測其他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在該問題的驅使下,學生可以利用手中不同的三角板進行測量、分析,由此探究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在這樣的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自主猜測、測量的過程中,總結出在三角形的內角和,如此不僅可以使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促進其數學思維的發(fā)展。
(2)通過類比,引發(fā)猜想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所學習的基礎知識不是相割裂的,各個知識點之間往往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或者相似的屬性。倘若教師能立足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似性,將有關的知識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儲備,還可以使其在知識遷移下自主地猜想新知識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數形,以此在類比、猜想中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
以“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先引導學生調動其已有的知識儲備,就是長方形面積如何計算進行回憶。接著,我引導學生拿出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學具與透明的方格紙,利用已學過的長方形面積知識,比較、測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其什么有關系。在這樣猜想→動手操作→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還可以在類比猜想下自主地獲得平行四邊形計算公式,以此在加深其理解所學的基上,提升其數學學習能力。
3.解決問題,反思總結
反思學習作為智能發(fā)展的最高層次的表現,其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不僅可以使學生自主地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回憶、總結,還可以使其在知識總結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我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會借助以下方法引導學生總結反思所學。
(1)反思探究過程
在小學數學探究活動參與中,倘若學生能對自身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想一想自己在一開始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在問題思考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有什么規(guī)律性的經驗是值得自己借鑒的等,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使其在反思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做到揚長補短,不斷地提升其數學探究能力。
以“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對猜想—驗證—結論這一過程進行回憶、反思,總結出自己是如何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如此在重新經歷探究的過程中,提升其問題解決能力。
(2)反思探究結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所學習的內容進行反思,不僅僅是要對自己地如何探究的,即探究過程進行反思,還要對其反思結果進行探究。
仍以“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該內容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后,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在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我們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了長方形,發(fā)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那么,我們要如何求得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呢?在這樣的問題驅使下,學生不僅可以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進行回憶,加深對所學的理解,還可以在新的探索問題引導下,自主地運用所學進行積極探究。
4.應用問題,拓展延伸
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也就是說,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們除了要引導學生探究所學之外,還要引導其對所學進行運用,借此在知識運用過程中加深其對所學的理解,提升其知識應用水平。
以“圓的面積計算”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后,立足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情況,為其設置了這樣的層次練習:
基礎練習:現在有一個圓形的花壇,其半徑為10米,請問其面積是多少?
變式練習:在草地的樹樁上拴著一頭羊,拴羊的繩子為10米,請問羊吃草的最大面積是多少?
拓展練習:要想將一個面積為40cm2的正方形手帕剪成一個圓形,其面積多大是多少呢?
總之,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借助多樣的方法,如創(chuàng)設情境,隱含問題、發(fā)現問題,形成猜想、解決問題,反思總結等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使其在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并促進其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廖春花.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現狀及其對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75.
[2]馬維祖.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策略[J].甘肅教育,2018(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