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元 孫成暉 洪鳳娟 陳鑒 陳燕珍
放射治療為鼻咽癌的重要治療方法, 尤其是近年來, 調強放療(IMRT)在臨床上逐漸得到廣泛應用, 有效提高了鼻咽癌局部控制率。研究顯示[1], 放化療聯(lián)合應用能夠有效提高鼻咽癌的治療效果, 但是骨髓抑制等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也明顯提高, 影響了患者的健康質量甚至生命安全。為了進一步對鼻咽癌放化療患者的治療方法進行分析探討, 作者對2017年1月~2018年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8例鼻咽癌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8例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 女20例;年齡41~73歲,平均年齡(49.3±8.5)歲;平均病程(45.5±2.9)年。觀察組患者中男25例, 女 19例;年齡39~74歲, 平均年齡(48.1±8.7)歲;平均病程(44.8±3.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均取得所有患者與其家屬同意;均存在化療、放療指征;均為鼻咽癌患者;均無其他嚴重性腫瘤合并癥。排除標準:化療<3次者;無法配合隨訪者;拒絕參加者;存在用藥禁忌者;妊娠者、哺乳期者。所有患者均了解該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放化療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復方皂礬丸治療。具體如下。兩組患者均以順鉑+5-氟尿嘧啶新輔助化療1~2個周期, 每個周期為21 d。調強、適形放療以CT模擬定位, 放療設備為瓦里安直線加速器, 對鼻咽區(qū)的腫瘤量為DT(70~72)GY/30F, 對亞臨床區(qū)的預防量為(50~60)Gy/(28~30)F。觀察組患者在放療過程中加用復方皂礬丸治療, 3次/d, 9丸/次, 持續(xù)時間與放療時間相同。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外周血指標(PLT、WBC、CRP、RBC及Hb)變化情況[2,3]。對兩組每周測量1次外周血, 采用南京貝登醫(yī)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型號:S-220, 檢測外周血的PLT、WBC、CRP、RBC及Hb, 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 離心后取上懸濁液放入儀器中自動檢測。由本院專業(yè)人員進行操作。②比較兩組患者 hs-CRP升高及口腔黏膜炎癥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 (±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外周血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PLT及WBC下降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Hb及RBC下降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外周血指標變化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 hs-CRP升高及口腔黏膜炎癥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hs-CRP升高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口腔黏膜炎癥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 hs-CRP升高及口腔黏膜炎癥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鼻咽癌好發(fā)于35周歲以上中老年人, 具有較高的致死率。隨著人們工作環(huán)境與生活環(huán)境改變, 我國已經(jīng)成為惡性腫瘤高發(fā)國家之一, 且耳鼻咽喉惡性腫瘤是發(fā)病率之首, 癥狀一般表現(xiàn)為鼻塞、鼻涕中存在血液、耳悶、聽力下降、頭痛等。當前臨床還未明確鼻咽癌發(fā)病因素, 部分臨床研究認為家族遺傳史、病毒感染、環(huán)境因素與鼻咽癌出現(xiàn)有明確的關系, 其中家族遺傳史為主要原因。
臨床上目前對鼻咽癌患者多采用同期放化療、新輔助化療、輔助化療及聯(lián)合應用等治療, 以提高局部控制率, 降低轉移率, 或者通過超分割、連續(xù)加速分割及超分割后加速治療, 提高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4]。但是, 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 也會引發(fā)骨髓抑制等并發(fā)癥。
現(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 鼻咽癌屬于“失榮”、“鼻淵”、“真頭痛”、“上石疽”、“控腦砂”范疇, 《外科正宗》曰“失榮癥失于耳前及項間, 初如痰核, 久則堅硬, 漸大如石, 破后無膿,惟流血水, 堅硬仍作, 腫痛異常, 乃百死一生之癥。”發(fā)病機制為:熱毒阻滯體內、情志不暢、肝膽火毒旺盛、痰阻滯、氣血不產(chǎn)、先天稟賦不足、五臟六腑精氣不足等引起, 治療原則以補血、化瘀、匡扶正氣、調節(jié)陰陽為主。
復方皂礬丸為中藥制劑, 主要由皂礬、海馬、西洋、肉桂、大棗、核桃仁參等成分組成, 皂礬含多種微量元素, 其中銅、鐵、鈷為造血必須原料。其中皂礬具有消積殺蟲、補血止血、解毒功效, 進入機體后可降低體內熱毒, 提升肝排毒功能;海馬味甘咸, 性慢, 具有補肝補腎、調氣血、活血祛瘀、舒筋活絡功效, 進入機體后主要作用與肝、腎, 臨床采用中藥海馬治療乳腺癌, 可有效化解消腫, 對腫瘤、疔瘡腫毒疾病有極大的用藥價值;西洋參性涼, 味甘、微苦, 具有補氣、清熱生津功效, 該藥物中具有西洋參皂苷元素能夠起到止咳、清痰功效;桂肉與大棗均具有益氣補血功效, 對于咳血、留鼻血者有補血功效;核桃仁具有潤腸通便、滋養(yǎng)肺與腎功效,進入機體后可有效改善肝腎功能。諸多藥物聯(lián)合使用可起到生血止血、溫腎健腎、益氣養(yǎng)陰, 可以增加骨髓的造血細胞,促進紅細胞集落形成單位(CFU-E)及粒-巨噬細胞系集落形成單位(GM-FU)的生成, 刺激造血細胞生成及分化, 促進骨髓組織的再生、重建[5]。
本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放化療基礎上加用復方皂礬丸治療, 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PLT及WBC下降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Hb及RBC下降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在鼻咽癌放化療后, 使用復方皂礬丸治療能夠緩解骨髓抑制, 同時調節(jié)患者在化療期間身體遭受到輻射而引起身體免疫功能下降, 血液循環(huán)不暢等癥狀, 利于提高治療效果。C反應蛋白為急性時相蛋白, 是由肝細胞合成, 患者肝功能一旦異常,其抗病毒能力則會下降, 但患者出現(xiàn)創(chuàng)傷感染、急性心肌梗死、炎癥、腫瘤浸潤、外科手術后明顯提高, 并且隨著病情的好轉而下降, 可以作為疾病的診斷及預后評價指標。臨床研究指出, 惡性腫瘤患者在放化療過程中, 局部會出現(xiàn)炎癥反應, 導致hs-CRP升高[6-8]。觀察組患者hs-CRP升高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口腔黏膜炎癥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復方皂礬丸可以維持患者機體的造血功能, 改善患者血液循環(huán), 使其各個組織器官得到新鮮血液滋養(yǎng), 從而改善血瘀、微循環(huán)障礙等癥狀, 提高機體抵抗力及免疫力, 降低機體炎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對增加口腔銀窩溝中的E2分泌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E2能夠抑制炎性因子產(chǎn)生。
綜上所述, 在鼻咽癌患者放化療基礎上加用復方皂礬丸,能夠有效保護患者骨髓功能, 改善患者的口腔黏膜炎癥反應情況, 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