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雄
(重慶師范大學 應用心理學重點實驗室 重慶:401331)
大學階段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大學生生理發(fā)展日趨成熟而心理發(fā)展還未成熟,心理健康水平也未趨于穩(wěn)定。他們正處在由家庭走向社會的過渡時期,其性別角色的行為和意識也還在繼續(xù)發(fā)展,自身的可塑性依舊很強。為了使大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扮演合適的社會角色,擁有健康的心理,對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的現狀及相關因素進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1973年,Constantinople將性別角色定義為在外貌、態(tài)度與行為上把兩性區(qū)分開的那些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1]。Spence于1985年提出性別角色是社會所認為的適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行為、價值觀和態(tài)度[2]。而國內學者張積家等人在Spence和Constantinople 的基礎上,提出性別角色是個體基于自身解剖學、生理學特征,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對兩性的規(guī)范下形成的態(tài)度、價值取向、行為和性格上的特性[3]。在本研究中,較為認同上述張積家對性別角色的定義。在1974年,貝姆劃分了四種性別角色類型:雙性化、女性化、男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多指傳統上用來描述男性、女性的特質,雙性化則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質的一種綜合型的人格特征,這一觀點已經被大多數研究者認可。結合前人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生理性別是性別角色的基礎,社會文化和時代背景對性別角色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性別角色為某一性別群體性格、態(tài)度、觀念和行為的結合。
家庭教養(yǎng)方式,也稱為父母教養(yǎng)方式。本研究將采用被研究者普遍引用的由Nancy Daring和Laurence Steinberg等人提出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概念,即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與兒童交流時傳達給兒童的態(tài)度以及由父母的行為所表達出的情感氣氛的集合體[4]。Sara Delamont認為性別角色的塑造是在成長環(huán)境中進行的[5]。而個體出生后面對的第一個社會環(huán)境便是家庭,因而性別角色的早期發(fā)展發(fā)生在家庭中,父母對個體性別角色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根據科爾伯格的認知社會化理論可知,兒童在4到6歲時就知道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并且會對同性榜樣產生認同。父母最有可能成為兒童模仿的對象,兒童會通過對同性榜樣或者父母行為表現和性格特征進行學習觀察和模仿,從而習得性別角色行為。父母是塑造孩子性別角色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習得性別角色的最初場所[6]。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到,父母會按照自己的性別角色規(guī)則,對男孩與女孩有區(qū)別地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壓力。當兒童做出與性別相符的行為時,便給予獎勵,不符合時,便給予懲罰,從而使兒童形成了性別角色行為[7]。故研究性別角色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近幾年來,不少學者對大學生性別角色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張宇等人的研究發(fā)現女大學生中,未分化與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呈負相關,與母親懲罰嚴厲呈正相關;男性化與父親懲罰嚴厲呈正相關,與父親過度保護呈負相關;雙性化與母親情感溫暖理解、父親過度保護呈正相關,與父親懲罰嚴厲呈負相關[8]。彭丹指出對于女性大學生而言,未分化這一類型比男性化這一類型更少受到父母的親情感溫暖、理解,受到更多的父母親拒絕、否認;女性化這一類型比未分化這一類型受到更多的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和過度保護;雙性化比未分化受到更多來自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9]。
以上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但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點:——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性別角色類型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二是父親的教養(yǎng)方式對女性化的性別角色類型有重要影響,父親的情感溫暖、理解與雙性化的性別角色類型顯著相關,而母親對未分化的性別角色類型有較為重要的影響;三是對待不同性別的子女,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也不同。國內以往研究主要以大學生總體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性別角色、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總體特征以及性別角色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關系,對于單一性別的研究較少。同時,當女大學生面臨戀愛、婚姻等現實問題時會經受更多的社會壓力與異性評價,面臨著向傳統女性性別角色回歸的壓力[10]。更有研究表明女大學生性別角色的發(fā)展較男生更易受到社會標準的影響[11],故以女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是有一定意義的。
綜上,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選取女大學生這一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反映當代女大學生的性別角色類型分布狀況、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及差異,并探討女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關系,旨在改善女大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使其形成更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性別角色類型。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以重慶地區(qū)部分在校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問卷337份,得到有效問卷290份,有效率是86.05%。
2.2.1 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
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是由劉電芝等人基于Bem性別角色量表詞匯、CSRI中的詞匯以及研究中國人的人格形容詞匯并結合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制而成的。該量表由三個分量表,共50個項目組成,分別是:男性化分量表、女性化分量表、中性化分量表。其中,中性化分量表在測試中只起干擾作用,不計分。其計分方式為男/女性化得分是男/女性化分量表總分除以題數,并以所有被試在男/女性化得分的中位數作為劃分性別角色類型的標準。在本研究中男性化分量表和女性化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是0.87和0.89。
2.2.2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
EMBU(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是由瑞典 Umea 大學精神學系 C. Perris 等人于1980年編制的。本研究采用的是由岳冬梅等人于1993年修訂的中文版父母教養(yǎng)方式量表[12]。該量表由父親教養(yǎng)方式和母親教養(yǎng)方式兩個分量表共66個項目組成:父親分量表有58個項目,包含了6個因子;母親分量表有57個項目,包含了5個因子;量表選取四級計分法。分別將父親教養(yǎng)方式和母親教養(yǎng)方式對應項目的得分相加,得到分量表的總分。修訂后的EMBU各因子的同質性相關系數在0.46-0.88之間;奇偶分半相關系數在0.50-0.91之間;重測相關系數在0.58-0.82之間,表明可信程度較高[13],在本研究中父親教養(yǎng)方式分量表和母親教養(yǎng)方式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是0.88和0.87。
全部數據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根據CSRI-50的計分規(guī)則,用中位數分類法把所有被試劃分到不同的性別角色組,各性別角色類型的分布如表2,并對四種角色類型做卡方檢驗。
從表2可以看出,在女大學生中,雙性化類型的人數最多,為88人,占總人數的30.3%;其次是未分化類型,有87人,占總人數的30.0%;再次是女性化類型,人數為66人,占總人數的22.8%;人數最少的是男性化類型,共計49人,占總人數的16.9%??ǚ綑z驗的結果表明,四種性別角色類型的分布差異顯著(χ2=14.41,p<0.01)。
表2 女大學生四種性別角色類型的人數分布和比例
注:p<0.05;用*表示;p<0.01,用**表示;p<0.001,用***表示。
以被試是否為獨生為分組變量,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所有因子做獨立樣本T檢驗,并分別以年級、父母文化程度為分組變量,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所有因子做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結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所有因子中,只有父親情感溫暖理解、母親情感溫暖理解、母親過干涉過保護在是否獨生上差異顯著。
表3 女大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是否獨生、年級、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異檢驗
注:p<0.05;用*表示;p<0.01,用**表示;p<0.001,用***表示。
父親情感溫暖理解、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影響因子在不同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影響因子在年級上的差異顯著,達到了小于0.01的水平。經過LSD事后檢驗兩兩比較后發(fā)現,在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影響因子上,大一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年級學生的得分;在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影響因子上,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得分均顯著高于大四學生的得分。
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和父懲罰嚴厲影響因子在不同文化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進行事后檢驗發(fā)現,在情感溫暖理解維度上,當父親文化程度處在大專以上的被試上得分顯著高于其他水平,處于中專和高中、初中時也顯著高于小學的得分;而在父親懲罰嚴厲維度上,當父親文化程度處在小學的被試得分顯著高于處在中專和高中、大專以上。
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影響因子在不同文化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經過事后檢驗發(fā)現,當母親文化程度處在大專以上的被試上得分顯著高于其他水平,處于中專和高中、初中時也顯著高于小學的得分。
以家庭教養(yǎng)方式各因子分別為因變量,性別角色類型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性別角色類型的女大學生在父、母情感溫暖理解,父、母拒絕否認,父親懲罰嚴厲五個因子上得分差異顯著。通過事后檢驗發(fā)現在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因子上,未分化得分均低于其他水平;在父母拒絕否認因子上,未分化得分高于雙性化、女性化得分;其中在母親拒絕否認因子上,未
表4 女大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性別角色類型上的差異
注1:p<0.05,用*表示;p<0.01,用**表示;P<0.001,用***表示;2:在組間比較中,1=男性化;2=女性化;3=雙性化,4=未分化分化得分還顯著高于男性化得分;在父親懲罰嚴厲因子上,未分化得分顯著高于女性化。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女大學生四種性別角色類型所占比例依次為:雙性化30.3%,未分化30.0%,女性化22.8%,男性化16.9%。該結果與亢旭東[14]與王禮申[15]關于女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分布的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的被試對象均為“90后”女大學生,不論社會還是家庭,男女平等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對性別角色的限制越來越少。而“90后”女大學生為了讓自己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社會里更好的生存下去,她們會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與修養(yǎng),這就使她們容易形成雙性化的性別角色類型,以更好的適應社會。Bem于1974年就提出了雙性化個體與其他類型的個體相比,具有更好的適應性[16]。未分化作為最不理想的性別角色類型[17],其群體數量依舊居高不下的原因可能是大學生正處于性別角色形成的關鍵時期[18]。
本研究發(fā)現,女大學生獨生子女在父、母情感溫暖理解,母親過分干涉保護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這一結果與前人研究有所不同。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關注的對象只有一個,所以對其過分關注。通常而言,父親是一家之主,會和子女溝通各項觀點、看法,母親比較慈愛,會操心孩子生活上的各種小事,以照顧子女的飲食起居為主。相比父親而言,母親更容易擔心子女。而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家庭教養(yǎng)方式其他因子上沒有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如今女大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以情感溫暖理解為主。
研究結果還發(fā)現,女大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年級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因子上,大一、大二和大三學生得分均顯著高于大四學生得分,原因可能為大四學生即將離開校園進入社會,父母覺得其應該學會獨立,自己去面對一切了,不再像以前給予過多的關心或是情感上的關注,所以大四學生在該因子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其他三個年級的得分。
研究結果還發(fā)現,父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在其文化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該結果與康戰(zhàn)科的研究結果一致[19]。隨著文化程度的降低,其得分也依次降低。經過事后檢驗發(fā)現,文化程度在大專、本科及以上的父母親對待子女在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因子上得分顯著高于其余三種文化程度的父母;而文化程度為小學的父母對待子女在情感溫暖理解因子上得分顯著低于其他三種文化程度的父母;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會更愿意主動地學習、運用積極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他們會更重視對子女的培養(yǎng),更重視子女是否能夠綜合發(fā)展,因此對子女會更有耐心,能夠及時給予子女溫暖和理解。父親懲罰嚴厲影響因子在其文化程度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當文化程度在小學階段的父親的得分顯著高于文化程度為大專、本科及以上、中專和高中的得分。可能由于這類父親因文化水平的限制,對于子女的教育較為古板和消極,認為嚴厲與懲罰更好,沒有及時吸收合理的教育理念。
研究表明,不同性別角色類型的女大學生在父、母情感溫暖理解,父、母拒絕否認和父懲罰嚴厲這五個影響因子上得分差異顯著。進一步進行事后檢驗發(fā)現,在父母情感溫暖理解維度,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的得分顯著高于未分化得分;在父、母拒絕否認維度上,未分化得分高于于雙性化、女性化得分;其中在母親拒絕否認維度上,未分化得分還顯著高于男性化得分;在父親懲罰嚴厲維度上,未分化化得分顯著高于女性化。
結合表4可以看出,未分化的女大學生受到的父母情感溫暖理解最少,但是受到父母親的拒絕否認最多,還有受到父親懲罰嚴厲較多。相比其他性別角色類型,未分化類型的女大學生更缺乏男性和女性的正性特質,而這兩種正性特質可能主要是通過父母情感溫暖理解來表現,因此受到的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少,同時父母親的拒絕否認過多,女大學生可能無法正視到自身問題,還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父親過于嚴厲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最終可能導致女大學生形成未分化的性別角色類型。關于未分化的性別角色類型,有研究證明未分化的學習能力不佳[20],自我接納程度差,焦慮水平高[21],因此,我們需要從家庭、學校等方面給予未分化的女大學生更多的關注與指導。
男性化、雙性化、女性化在其他因子上均無明顯差異,這與張宇、彭丹的研究不太一致,可能的原因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一般的父母都會通過多種渠道學習與子女的相處之道、運用更為合理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他們會更重視子女的身心健康,希望子女可以全面發(fā)展,因此對子女會更用心栽培,能夠及時給予子女關懷,各方面水平都相差不大,所以產生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相差不大,對性別類型的形成影響并不顯著。這也表明當代父母對待子女能夠一視同仁,給予男性化的、女性化、雙性化女大學生同樣的溫暖。這三種性別角色類型也各有自己的優(yōu)點,父母也更重視孩子的長處,學會根據孩子的性格采取合適的教養(yǎng)方式。
(1)女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主要是雙性化和未分化。
(2)相比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會得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并且母親過度干涉保護也會更多;與其他年級相比,大四的女大學生得到的父母親情感溫暖理解更少;當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時,女大學生會得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溫暖理解,而當父親文化程度較低時,父親會表現的更嚴厲。
(3)女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存在一定的關系。性別角色為未分化的女大學生,會更少感受到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同時,她們會感受到父、母更多的拒絕否認以及其父親會更加嚴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