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敬偉,衛(wèi)一賓(通訊作者)
(1陜西省康復醫(yī)院 陜西 西安 710065)(2交大一附院韓城市人民醫(yī)院 陜西 渭南 715400)
肺隔離癥(pulmonary sequestration, PS)是一種少見的肺內先天性發(fā)育畸形疾病,肺組織發(fā)育不完全,分為肺葉內型和肺葉外型兩種,該病臨床癥狀表現缺少特異性[1],因此經常造成誤診、漏診,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影像學檢查診斷主要依據圖像顯示的體內循環(huán)異常供血血管。隨著螺旋CT和后處理軟件的快速發(fā)展,螺旋CT三維重組血管成像開始用于肺隔離癥診斷中,全方位、準確地顯示出異常血管[2],明顯提高肺隔離癥檢出率。為進一步準確評價肺隔離癥患者行多層螺旋CT后重組技術診斷的價值,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40例肺隔離癥患者,現報道如下。
本文觀察對象選自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經手術病理證實的20例肺隔離癥患者,設為觀察組,同時選取20例未行CT掃描及重組診斷肺隔離癥患者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年齡15~52歲,其中男女比例為11:9,平均年齡為(32.72±4.63)歲;對照組患者年齡14~51歲,其中男女比例為12:8,平均年齡為(32.28±4.71)歲。多數患者臨床表現反復咳嗽、咳痰、發(fā)熱、胸痛癥狀就診。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本次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會討論批準,獲得研究權限。
對照組未行CT掃描及重組診斷,觀察組行多層螺旋CT后重組技術診斷,具體操作方法如下: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 64層螺旋CT掃描機,掃描參數層厚設為0.625mm,重建間隔為7mm,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為200mAs,螺距比例為1.375:1,床進速為55mm/rot。標準重建模式,掃描范圍從肺尖至上腹部,先平掃,后增強,增強掃描對比劑為優(yōu)維顯(300mgI/ml),經手背靜脈或肘靜脈注入,流率為每秒3~4ml/s,劑量1~1.5ml/kg,延時18~25s后掃描,得到增強圖像。掃描資料傳送GE4.3或4.5工作站,采用MPR(多平面重組)、容積再現(VR)等方法重組,根據增強圖像分析主動脈、肺動脈、肺靜脈,由放射科兩名資深經驗醫(yī)師共同診斷,比較兩組患者的診斷價值。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兩組患者數據處理分析,使用(%)代表計數資料,以χ2驗證,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比較 與手術及病理結果相比,觀察組患者診斷準確率為95.00%(19/20),明顯高于對照組診斷準確率75.00%(15/2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診斷15例為肺葉內型,4例為肺葉外型,病灶部位位于左下肺12例,位于右下肺7例;CT掃描結果顯示19例患者均表現為異常供血,清楚顯示其分支和行程,其中自胸主動脈異常供血13例,腹主動脈供血6例,基本符合手術及病理診斷結果。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比較
肺隔離癥主要是指部分肺組織先天發(fā)育不全,不具備正常呼吸功能,與臨近正常肺隔離。其病理基礎為病變肺組織與正常肺組織分離,臨床典型特征是異常的體動脈供血,一般供血動脈來自于胸主動脈及腹主動脈上段[3],當前尚未完全明確肺隔離癥發(fā)病病因。按照隔離肺組織有無完整的胸膜與正常肺組織分界,肺隔離癥分為葉內型和葉外型兩種,本組采用多層螺旋CT診斷15例為肺葉內型,4例為肺葉外型。影像檢查追求的目標是高準確率和檢查無創(chuàng)性,當前使用的診斷技術包括胸部平片、DSA、CT掃描、MRI以及超聲檢查等等,其中多層螺旋CT掃描診斷肺隔離癥優(yōu)勢在于成像后處理技術[4],可以直觀清晰顯示出異常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為臨床手術治療提供有效參考依據,可提高術中操作的精準度,避免傷及周邊血管。同時多層螺旋CT診斷肺隔離癥操作簡便快速,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和強大的后處理功能,提高診斷的準確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手術及病理結果相比,觀察組患者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肺隔離癥患者行多層螺旋CT后重組技術診斷價值較高,能夠很好地顯示肺隔離癥的異常血管及病灶位置,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