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旸暉
我們談論育兒時,不應該僅僅只是滿足孩子的基本生存需求,更應該把關注點放在為人父母所承擔的教育責任。父母的生活習慣對于孩子的性格、情感、行為等方面會有深遠的影響。父母應該多花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來自父母的引導與支持會促進兒童各個方面的增長,這種影響對于兒童整體長遠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有質量的陪伴
在當代,“身在曹營心在漢”屢見不鮮。我們常常見到這樣一個場景:休息時間爸爸媽媽帶著寶寶去外面游玩,看似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在享受家庭時光,再仔細看看,爸爸時不時打著電話與別人聊天,媽媽捧著手機眼睛就沒離開過屏幕,寶寶一個人在旁邊玩著。這種相互之間沒有交流,只是“出席”親子活動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感情投入、沒有情緒交流的陪伴只會使得孩子覺得沮喪。有調查表明,父母的情感交流能夠影響孩子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父母應該牢記,陪伴孩子不是一項任務,與孩子共享天倫之樂更注重的是陪伴的“質量”。沒有情感的傾注,孩子也很難學會如何與他人互動,如何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缺乏父母陪伴的兒童自尊心普遍較低,同時控制情緒的能力很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這種影響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二、健康的交流模式
兒童對于父母總是存在一種依戀模式的。這種早期的依戀關系不是先天遺傳所形成的,而是一點一滴構建于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從出生開始,父母與兒童互動的方式就影響著這種依戀模式。一些不良互動模式,可能使孩子的情緒不能得到釋放,使孩子的精神需求不能被滿足,從而造成心理成長的停滯。比如,父母不與孩子有親密的肢體接觸,忙碌中對孩子說:“走開!”回答孩子的要求時說:“那你去做別人家的小孩好了?!边@樣會造成孩子與人接觸、接近時,內心害怕、緊張;父母經(jīng)常使用否定的話語指責孩子所犯的錯誤,孩子長大后,內心有很深的自卑感。
在兒童早期的學習中,模仿總是占據(jù)了學習方法的很大一部分。這就意味著父母處理情緒的方法和能力都被幼兒看在眼里。他們總是學習他們的父母如何表達情緒,如何與他人溝通。因此,父母應該意識到,不僅僅他們自己的情緒會影響小孩的成長,同時孩子的情緒成長也會反過來作用于他們自己。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幫助他們找到健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不但能夠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甚至能夠提升孩子的學習和社交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關系
良好的親子關系通常為孩子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當孩子各方面的成長需求都得到了滿足,他們也越容易與父母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當孩子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并愿意談論自己的經(jīng)歷時,父母的支持也可以使他們更堅強渡過難關。許多經(jīng)歷過不良親子關系的孩子總是沒有安全感,無法信任他人。在面對挫折時,他們無法獲得安慰和支持,也不懂得主動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樣的創(chuàng)傷帶給他們的負面影響可能更為深遠。
在幼兒時期,我們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都可以成為發(fā)展良好親子關系的機會。我們可以有許多的策略與孩子建立積極的關系,例如認真傾聽、真摯的目光接觸、面對面的互動、愉快而平靜的聲音、簡單的語言,等等。對于學齡前的兒童,我們可以引導兒童與成人之間形成相互尊重。例如耐心聽完孩子的說話再回答,鼓勵孩子在別人說話時候安靜傾聽等。因此,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需要我們的積極誘導,要鼓勵適當?shù)男袨?,設定明確的限制。
四、和諧的家庭氛圍
兒童的學習總是無處不在的。有的父母很注重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教育方式,但是卻忽略了配偶之間的關系,這樣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在孩子的成長發(fā)育過程中,有一種“背景憤怒”,它主要是指配偶之間的沖突所導致的爭吵。有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了分歧,總是用爭吵來解決問題;有時,爭吵也并不避開孩子。即使問題不是由孩子而起,爭吵的內容也與孩子并不相干,但只要聽到了父母的爭吵,孩子們都會感覺到憤怒,感覺到?jīng)]有安全感。有調查表明,來自爭吵不斷家庭的孩子,對于婚姻的恐懼遠遠要高于普通人,相應的離婚率也更高。有鑒于此,父母應該構建一個相互尊重、有安全感的氛圍,以使兒童成長為一個情緒穩(wěn)定、心理健康的人。
育兒不僅僅包含孩子的身體健康培養(yǎng),也包含了情感成長的培育。但是,育兒并不存在標準的公式,父母也不應該奢望可以有完美的流程來量產(chǎn)“完美后代”。 父母唯一能做的,只是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一個積極反饋的交流模式以及一個健康行為的學習模板。當孩子感受到關心和愛護的時候,教導孩子走向積極的行為。孩子們需要成年人幫助他們感覺到安全、被愛護與被珍惜,盡我們所能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情感健全、情緒穩(wěn)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