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盼
【摘 要】《詩經(jīng)》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描寫的題材眾多,“送別”正是其中的主題之一,“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面對未知的遠方,古人心中的感情都在離別的一刻得以釋放。透過《詩經(jīng)》中的祖餞詩,我們得以探究先人分別時的情感以及在祖道儀式中祖餞詩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關鍵詞】《詩經(jīng)》;祖餞詩;離別
中圖分類號:I222?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6-0240-01
離別是人類都會面對的問題,“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種原始而純粹的感情一直聚集在古人心中,成為人類普遍情感的基礎。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開始在出行前祭祀行神,并用文字記錄送別,在祀神的儀式面前,人們的情感得以寄托,從而更坦然地面對遠行。
一、祖餞的含義
早期人們出行前祭行神的行為在文獻中已有記載,《禮記·曾子問》中載:“孔子曰:‘諸侯適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冕而出視朝?!边@里的“祖”就是祭祀行神的意思。關于“祖”的具體過程,《周禮·夏官》有“大馭”一職:“及祭,酌仆,仆左執(zhí)轡,右祭兩軹,祭軓,乃飲。”鄭玄注:“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為山象,以菩芻棘柏為神主,既祭之,以車轢之而去,喻無險難也?!?根據(jù)注釋,軷祭要積土為山,上插草木為神,土山上放祭牲。行人祭酒脯禱告,飲酒后乘車從土堆壓過。而“餞”即是餞飲,設宴送別之意,綜合起來,祖餞就是祭祀行神并設宴送別某人的一種儀式。
關于“行神”,《山海經(jīng)·海內北經(jīng)》曰:“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袁珂注曰:“今本《風俗通義》卷八引《禮傳》云:‘共工之子曰修,好遠游,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這里把“大行伯”,“共工之子修”作為行神,此外,《云笈七簽》等書還把“黃帝之妃嫘祖”當作行神。關于“行神”的記載散見于典籍中,行神的原型究竟是誰,一時還難以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人的觀念中已明確存在“行神”的形象,“行神”作為道路神,在人們出行前接受祭祀并起到庇護行人之用。
二、祖餞詩的特征
在《文選》中,蕭統(tǒng)列出“祖餞詩”一類,共收錄詩八首,從名稱上可以看出,“祖餞詩”更能突出送別詩所受祖餞的影響,甚至正是在這種官方的活動中,私人情感才得以表達。何為祖餞詩,胡大雷說:“從詩歌以內容分類的意義上來說,祖餞詩應該滿足這么幾個條件:一是有人遠行;二是有人相送,是否要在詩中表現(xiàn)置酒設宴倒無所謂;三是詩或從相送者的角度來寫,或從被送者的角度來寫;四是須有送行的時間、地點,即是某次具體的餞行相送?!?/p>
三、《詩經(jīng)》中的祖餞詩
以這個標準來看,《詩經(jīng)》中的《嵩高》《烝民》《韓奕》無疑是符合要求的,三首詩都是送別之作,有人遠行亦有人相送,詩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送別的時間、地點以及過程。《嵩高》是尹吉甫為申伯送行而寫的詩,主要寫申伯作為宣王之舅,深得信任,宣王為他增加封地并修建謝城,在申伯遷到謝城的臨行之際,宣王為他餞行。朱熹在《詩集傳》中說:“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謝,而尹吉甫作詩以送之?!痹娭械诹聦懙搅诵躔T行的場景,“申伯信邁,王餞于郿。申伯還南,謝于誠歸?!鄙瓴疀Q定要上路,宣王在郿邑為他備酒送行,并關切地為之規(guī)劃地域,準備糧草,這足見宣王對申伯深厚的感情。末章更是直接贊頌申伯并揭示詩旨,“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本C觀全詩,結構緊湊,緊扣為申伯送行之意,先敘述申伯的功績,后寫?zhàn)T行的過程,最后設想抵達目的地之后的美好生活,為后代送別詩的寫作提供了范式。
《烝民》同為尹吉甫所作的送別詩,只是送別對象變成了仲山甫,《詩集傳》介紹說:“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齊,而尹吉甫作詩送之。”《烝民》第七章明確提到“仲山甫出祖,四牡業(yè)業(yè),”這里的“祖”就指仲山甫出行前祭祀路神的行為。在詩的最后一章寫道:“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痹谥偕礁h行之際,尹吉甫作了送別詩歌,美好的歌聲就如輕風,撫慰遠行之人的思家之情,別離之緒。
《韓奕》中描寫了韓侯受冊封侯后,顯父為之送別的場景,詩的第三章中寫道:“韓侯出祖,出宿于屠。顯夫餞之,清酒百壺。其殽維何?炰鱉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其贈維何?乘馬路車?!表n侯在回程時先祭祀行神,夜宿于屠城,顯父特地為他送行,宴會上有香醇的美酒,鮮美的魚肉,爽嫩的時蔬。顯父還贈給韓侯四馬路車,以表情意。整個宴會異常豐盛,韓侯開懷暢飲,氣氛熱烈。
四、結語
綜觀三首祖餞詩,早期正式送行場合送別詩的寫作目的、寫作內容、結構安排,都能從中反映出來。根據(jù)詩歌的內容,這三首詩都是在周王的主持下,由朝廷重臣所作,所以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反映統(tǒng)治階層的意愿,正如《毛詩序》云:“美宣王”。同時,作為送行之作,三首詩又或多或少地有個人情感的抒發(fā),雖然對于送行過程的描寫不夠具體,但從言語中也能感到私人情緒的表達,亦如《詩集傳》所言:“作詩以送之”。正是在這種雙重意圖的影響下,祖餞詩開始發(fā)生與發(fā)展,雖然《詩經(jīng)》中祖餞詩的感情抒發(fā)還比較淺顯,但對于歷代政治送別詩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
參考文獻:
[1] 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 胡大雷.文選詩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 王政.《詩經(jīng)》與路神奉祭考[J].世界宗教研究,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