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史詩巨作,語文教材中的節(jié)選文本難以體現(xiàn)它的博大精深,加之教師對于節(jié)選文本的教學產(chǎn)生的教學誤區(qū),導致選文《林黛玉進賈府》沒有充分起到促進學生閱讀《紅樓夢》全書的作用。教師執(zhí)教《林黛玉進賈府》應發(fā)揮其“以點帶面”的作用,激發(fā)學生閱讀《紅樓夢》整本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全局意識,全面了解人物形象,并學習小說的敘事手法,為寫作打下基礎。
關鍵詞:《林黛玉進賈府》;《紅樓夢》;以點帶面;整本書閱讀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偉大作品,共120回,中學教材中通常只展現(xiàn)重要章回中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片段,因此,如何通過節(jié)選文本來體會《紅樓夢》的藝術魅力,進而激發(fā)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著的興趣,是名著節(jié)選文本教學面臨的難題。擬結合節(jié)選文本的教學現(xiàn)狀,對名著名篇的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林黛玉進賈府》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
《林黛玉進賈府》一文通過黛玉的視角將賈府的建筑結構、主要人物一一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是全書展開故事的精妙之筆,有助于學生對小說的文化和藝術魅力形成初步的感知。但在實際教學中,節(jié)選文本的使命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并沒有起到促進學生閱讀《紅樓夢》整本書的作用,甚至被大多數(shù)教師當做單篇文章進行剖析。
1.“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針對《紅樓夢》的教學,語文教材節(jié)選的文本內容有限,教與學限制于比較狹窄的認知范圍和較膚淺的情感體驗中,忽略了名著本身的價值。長此以往,學生認為閱讀《紅樓夢》就是讀教材上的文章,就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閱讀經(jīng)驗,這難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面。
不僅如此,《紅樓夢》的真實面貌也無法在教材選文中得以全面展現(xiàn)。鄭賢在《〈紅樓夢〉選篇:就是要折磨人》中寫道:“《紅樓夢》里那么多鮮活的場景、那么多性格各異、活躍于曹雪芹筆下血肉豐滿、形象鮮明、有著青年人的悲歡哀樂的人物就這樣被課本的編選者驅逐出中學生的視野之外,不知道林黛玉有那么凄美的葬花詞,也不知道有那么優(yōu)美勝過任何都市園林的大觀園,而這本該成為他們學寫記敘文、學寫景物、學刻畫人物的最好范文! ”
2.陳舊的講解,過度追求標準答案。正如《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大部分教師忽視了篇幅體裁的差異性,仍然用常規(guī)的小說教法來解讀文本?!读主煊襁M賈府》被選入語文必修3的第一單元,在單元要求中明確指出“要著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苯處熞荒暧忠荒甑闹貜椭瑯拥姆治龇椒ǎ悍治鐾跷貘P必有“不見其人,先聞其聲”,對她的總結就是潑辣、圓滑、面面俱到;說到林黛玉,就是敏感多疑,“不肯多行一步路,不肯多說一句話”;說到賈寶玉,就必被看成封建社會的叛逆者,具有反抗精神。這樣的教學模式著重分析了人物形象,卻忽視了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對文本單一、刻板的解讀無疑讓學生習慣于聽從教師的講解,過度追求標準答案,缺乏個性的情感體驗。
鄭賢在《審視中學語文教育》第二輯“中學語文坑死人”中寫道:“《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和《林黛玉進賈府》這兩個選篇并沒有起到準確地介紹這部偉大小說的良好作用,甚至也不能給中學生以良好的語言訓練,得到的文學修養(yǎng)幾乎沒有,只有令人費解的練習題在折磨他們?!?課文注釋及預習提示中對《紅樓夢》所做出的整體評價“只是在復述五六十年代在不正常歷史氛圍下對《紅樓夢》作出的審判,唯恐漏掉一個字 。”將其內容確定為“‘揭露封建社會的階級壓迫、黑暗與腐敗且‘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必然走向崩潰、滅亡的歷史趨勢,這是‘對《紅樓夢》的閹割?!?/p>
忽略《紅樓夢》的偉大價值,這是對節(jié)選文本所肩負的使命沒有清楚認識的一種體現(xiàn),把教與學囿于狹小的課文教材中,運用陳舊的教學方法對節(jié)選文本進行單一、刻板的解讀,導致節(jié)選文本不能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無法起到激發(fā)學生閱讀《紅樓夢》整本書的興趣的作用,更談不上引導學生去深刻認識《紅樓夢》的文化性和思想性。
二、《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策略
名著節(jié)選課文的講解應該有一定的使命感和方向性,應該讓“這一篇”激發(fā)起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致。教師應以“點”帶“面”,在學習和鑒賞《林黛玉進賈府》的基礎上不斷調動學生閱讀《紅樓夢》的興趣,在廣度與深度上適度延伸,運用教學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解惑,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追求完整性閱讀的習慣。
1.激發(fā)興趣:“于不疑處有疑”。如何通過節(jié)選文本的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通過聯(lián)系前因后果,“于不疑處有疑”,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尋根究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寶玉銜玉而生,‘玉從何來,為什么不可摔‘玉,‘玉與賈寶玉的命運有何聯(lián)系”;“‘這個妹妹我是見過的,在哪里見過”等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探尋前因后果。教師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人物性格上思考、從作者用意上探索、從最終人物的悲劇命運上反思。這些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并不能馬上回答,學生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薄弱之處,就有了閱讀整本書的內在動力,于是整本書的閱讀就開始了。
2.全局意識:打破刻板印象。初探《紅樓夢》這部小說,了解書中的人物關系、描寫手法、世情百態(tài),最好的窗口就是《林黛玉進賈府》。但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不能只局限于選文中所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教師應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拓展思維,從整體上把握人物性格。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中黛玉進府小心謹慎,“不肯多說一句話,不肯多行一步路”,事事留心,時時在意。正如賈母所說,是“客”,也就難免如此。然而在整本書中,林黛玉一直是這般小心謹慎嗎?并不是。在第32回中,寶玉和黛玉互訴衷腸,黛玉在寶玉面前性情畢現(xiàn),真情流露。至于黛玉才情之佳,文中亦多有表現(xiàn)。如第18回,元妃省親時,眾姊妹并寶玉作詩助興,林黛玉本想“大展奇才,壓倒眾人,無奈元妃只命一匾一詠”,渾身才藝,無處可施,“只胡亂做一首無言律應景罷了”,卻也終是才冠群芳。后因寶玉大費神思,又兼自己未展抱負,遂又替寶玉作一首《杏簾在望》,寶玉也因此被元妃夸贊“果然進益了”。由此可見,黛玉才情出眾,又兼心思過人,且心氣甚高。又如,書中第27回,林黛玉葬花引出一首《葬花吟》,把黛玉內心的孤單無依、寄人籬下、品性孤傲描繪得淋漓盡致?!读主煊襁M賈府》中另一形象鮮明之人——王熙鳳,冷子興說其“模樣又標致,言談又爽利,心機又極細深,竟是一萬個男人也不及的”,以及“協(xié)理寧國府”“逼死尤二姐”“弄權鐵檻寺”等事例表現(xiàn)了王熙鳳狠毒、貪婪但又能干的性格特點,而不是只會阿諛奉承,左右逢源。
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全局意識,使學生從多個角度來看待事物,而不是妄下定論,形成刻板印象。教師可從整本書的多個章回中選擇能夠多面展現(xiàn)人物性格的情節(jié)來分析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等人物形象,打破從節(jié)選文章中形成的刻板印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整本書的習慣。
3.點撥寫作方法,促進學生閱讀?!都t樓夢》中埋下的“草蛇灰線”不計其數(shù),有的甚至“綿延千里”,只有在閱讀了整本書之后,才能領會其精髓,贊嘆其精妙。如《紅樓夢》第1回中交代,神瑛侍者攜帶寶玉、絳珠仙草,“下凡造歷幻緣”,因此在《林黛玉進賈府》中,寶玉初見黛玉時才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倘若對前因不甚了解,只能感嘆寶玉“瘋言瘋語”,又怎能體會第1回中所說的“木石前盟”的伏筆之妙。此外,《紅樓夢》處處有象征,如《林黛玉進賈府》中介紹的賈母的嫡孫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實際上象征了“原應嘆息”四字,暗含了她們四人命運的多舛,此四人名字的象征之意也暗含了賈府由盛到衰的命運。
這些高超的寫作技巧,在《林黛玉進賈府》中體現(xiàn)得非常有限,學生只有閱讀《紅樓夢》整本書方能體會其精妙。因此,教師可從《林黛玉進賈府》中運用“草蛇灰線”及“象征”手法的寫作之處來引導學生探究人物前世及今生命運的發(fā)展,以此來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
《林黛玉進賈府》開啟了學生了解和學習《紅樓夢》的一扇門,教師在講解這篇節(jié)選文本時,切勿“單刀直入”、片面剖析,應在學習單篇文章的基礎上,通過提出與節(jié)選文本相關聯(lián)的細節(jié)問題,引導學生到《紅樓夢》中去探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通過閱讀經(jīng)典解決問題,讀出感悟,使經(jīng)典名著煥發(fā)出長盛不衰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馮其庸,李廣柏.紅樓夢概論[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2]孔慶東,摩羅,余杰.審視中學語文教育[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
[3]許峰.指向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J].語文教學之友,2019,(2).
作者簡介:李倩宋宇(1993—),女,陜西省陜西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