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進森 列敏冬 黃偉青
1.廣州市增城區(qū)荔城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內科,廣東廣州 511300;
2.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急診科,廣東廣州 510120
H型高血壓(THH)屬于原發(fā)性高血壓的一種類型,即合并高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T)高血壓,好發(fā)于中老年群體,可引起頭暈、疲勞、心悸等臨床癥狀,同時也是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的重要因素,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2]。大量文獻顯示[3],血漿HCT是一種含硫的非必需氨基酸,其水平的異常可能會加劇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尤其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提示兩者之間有密切關系。同時也有研究顯示,頸動脈中層厚度(CIMT)是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見檢測指標,但有關HCT與CIMT之間的關系還有待深入研究[4]。對此,本研究通過給予所有研究對象檢測HCT、CIMT,探討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THH患者 178例,納入標準[4]:(1)經臨床癥狀、實驗室、血壓監(jiān)測等確診為THH[5];(2)無精神病病史或溝通障礙者;(3)年齡50~85歲的中老年,且治療前無高血壓相關治療史;(4)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頸動脈狹窄>50%;(2)腦外傷、血液系統(tǒng)疾病、甲狀腺疾?。唬?)其他繼發(fā)性高血壓;(4)有心、肝、腎等嚴重性疾病。178例患者中男99例,女79例,年齡50~85歲,平均(66.5±6.9)歲,體質量指數(BMI)值19.21 ~ 30.87kg/m2、平 均(25.37±4.66)kg/m2,吸煙史112例,飲酒史89例,同期選取體檢健康人員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50~84歲,平均(66.2±6.7)歲,BMI值 19.11~ 29.88kg/m2、平均(25.12±4.42)kg/m2,吸煙史31例,飲酒史25例,本次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且通過,患者與健康人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血清檢測 所有研究對象(患者及健康人員)保持空腹6h以上,于晨起抽取上臂靜脈血4mL置入無菌試管中,分離血清(3000r/min,10min),離心半徑8.0cm后,采用循環(huán)酶法檢測HCT,試劑盒均購自廣州易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2 CIMT檢測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德國西門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型號)給予所有研究對象進行頸動脈中層厚度檢測,患者取臥位,頭后仰,充分暴露受檢側頸部,使用4~10MHz線陣式探頭,設置超聲探頭頻率10MHz,依次對雙側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顱外段進行檢查,觀察其頸總動脈管壁內膜情況,有無粥樣硬化斑塊及其CIMT,并按CIMT進行分組。均由超聲科同一位專業(yè)醫(yī)師操作完成。
統(tǒng)計分析所有研究對象的血清HCT及CIMT,其中CIMT分為[6]:CIMT<0.9mm且頸動脈超聲下可見血管內壁平為正常;0.9mm≤CIMT≤1.2mm,即為內中膜增厚;CIMT>1.2mm,即判斷為硬化斑塊形成。
采用SPSS22.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 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依據CIMT指標標準進行分組:正常組(CIMT< 0.9mm,62例)、增厚組(CIMT 0.9~ 1.2mm,86例)、斑塊組(CIMT>1.2mm,30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THH患者CIMT、血漿HCT明顯高于健康人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THH患者與健康人員的CIMT、血漿HCT比較(±s)
表2 THH患者與健康人員的CIMT、血漿HCT比較(±s)
組別 n CIMT(mm) HCT(μmol/L)THH患者 178 1.12±0.22 25.58±3.12健康人員 50 0.75±0.10 16.45±2.32 t 8.009 6.778 P<0.001 <0.001
斑塊組CIMT、血漿HCT明顯高于增厚組,增厚組CIMT、血漿HCT明顯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的CIMT、血漿HCT比較(±s)
表3 三組患者的CIMT、血漿HCT比較(±s)
注:與增厚組比較,aP<0.05,與正常組比較,bP<0.05
組別 n CIMT(mm) HCT(μmol/L)正常組 62 1.02±0.13 19.97±2.16增厚組 86 1.20±0.12b 22.64±2.72b斑塊組 30 1.51±0.21a 26.33±3.06a F 21.225 20.657 P<0.001 <0.001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CIMT與血漿HCT 呈正相關(r=0.805,P< 0.001),見圖 1。
圖1 CIMT、血漿HCT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
THH是指高血壓患者存在高水平HCT(≥10μmol/L),其病因尚不明確,與遺傳因素、飲食、生理性因素等密切相關。研究顯示,機體的高水平HCT可加重患者引發(fā)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從而引發(fā)各種腦出血、中風等嚴重病情的出現,加之近年來人們生活節(jié)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該發(fā)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因此,如何針對性的預防THH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具有重要意義[7-8]。
有文獻報道,頸動脈是體表大血管(即心腦氣器官的主要供血血管),其內皮內膜厚度是臨床常用于檢測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變化指標之一,同時也是預測未來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9-10]。此外,有研究指出,HCY是一種含硫的氨基酸,也是炎性刺激物,具有促發(fā)炎癥反應作用,高HCY水平可引起內皮細胞受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脂質過氧化和血液凝固性增高等癥狀,故其水平變化可能會提高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11-12]。
對此,本研究通過給予所有研究對象檢測CIMT、血漿HCT,結果發(fā)現THH患者CIMT、血漿HCT明顯高于健康人員,此與韋曉強等[1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THH患者存在著高CIMT、高血漿HCT,這可能是THH患者本身存在的血壓及HCT過高,而高HCT可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引發(fā)血管結構發(fā)生改變等,導致血管功能紊亂,進一步影響CIMT的變化。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斑塊組CIMT、血漿HCT明顯高于增厚組,增厚組CIMT、血漿HCT明顯高于正常組,表明隨著THH患者的CIMT增加,血漿HCT也隨之增加,進一步提示兩者之間關系密切,這可能是高HCT是甲硫氨酸循環(huán)的中間產物,通過生成過氧化氫及氧自由基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一氧化氮(NO)的釋放,減弱NO導的血管舒張功能從而加重THH患者的病情,促使患者的血管平滑肌細胞大量增殖,引起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因子,促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同時高HCT也是炎性刺激物,可直接損傷內皮,加重動脈血管損傷,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故患者的CIMT也會隨之增加[14]。此外,本研究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CIMT與血漿HCT呈正相關,進一步表明血漿HCT可直接影響患者的抑郁,提示應重視患者體內的血漿HCY水平,定期開展復診和控制HCY水平,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同時應適當與運動相結合,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15]。
綜上所述,THH患者CIMT、血漿HCT較高,其血漿HCT與CIMT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