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至英,程 珂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655)
留置針輸液培訓是現(xiàn)階段臨床新護士的重要培訓項目。目前留置針輸液培訓主要是以操作示范為主要,課程單一,缺乏系統(tǒng)針對性。對此,為了進一步減少臨床帶教培訓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積極找尋相應處理對策,以此提升工作效率和護理工作服務質量。而靜脈留置針工作坊培訓模式作為一套規(guī)范化護理模式的程序,可以達到提升護理工作效率的目的。但因部分護理人員臨床思維能力緩慢,承受能力以及溝通能力較差,導致難以掌握臨床知識[1]。本文通過探討留置針工作坊培訓模式在新護士留置針輸液培訓中的應用教學效果,現(xiàn)將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新護士120名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男3名,女117名,年齡范圍18-22歲,平均(20.51±0.32)歲。2017年新護士119名,納入對照組,包括男5名、女114名,年齡范圍18-23歲,平均(20.54±0.34)歲。
觀察組實施工作坊教學模式,內容為:從新護士培訓第1天開始,確定理論培訓內容和操作標準內容,同時要求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各項教學。第1天首先讓每名護理人員觀察帶教老師操作和溝通技巧,培訓護理人員溝通方式,并邀請專家進行教學,介紹留置針結構和穿刺技巧等等,初步掌握留置針特點。例如如何與患者溝通解釋留置針優(yōu)劣勢以及可能存在不適癥狀。第2天學習并掌握留置針基礎技能,并能夠在帶教老師的協(xié)助下完成該項操作,積極主動參與穿刺防護知識宣教,了解各類并發(fā)癥的預防和預后。第3天在帶教老師指導下完成穿刺,學習結束后完成基礎護理技能理論和操作知識考核。
對照組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內容為由帶教老師進行教學,強調理論知識和常見護理措施,將理論知識結合實際進行教學,進行相關操作教學指導等[2]。
比較兩組理論和操作技能成績情況。以總分100分進行評分,分數(shù)越高則就表示教學情況越佳??剖易灾茲M意度調查問卷,觀察項目包括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評分標準:非常滿意:90-100分;一般:70-89分;不滿意:<69分;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總例數(shù)×100%。
觀察組新護士理論、操作技能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
表1 評估兩組考核成績
觀察組護士對教學模式非常滿意96例,一般滿意20例,不滿意4例,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護士對教學模式非常滿意50例,一般滿意為49例,不滿意為20例,滿意度為83.19%;觀察組護士對教學模式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X2=10.033,P<0.05)。
隨著臨床對護理要求的不斷提高,為了順應護理教育的發(fā)展趨勢,護理管理模式和方法隨之發(fā)生轉變,加強護理人才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臨床主要通過對新護士的教學來完成護理人才的培養(yǎng),將理論基礎結合于實際,提升新護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3]。
有相關報道指出,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過于局限,不能夠有效提升學習主動性,臨床應用效果不佳[4]。而實施工作坊教學模式后,為新護士提供明確學習方向,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臨床效果顯著。例如首先通過制定教學方法,學生提前做好充足預習,及時發(fā)現(xiàn)工作中所存在問題,主動提出問題,得到帶教老師及時指導,從而重視主體作用,調動老師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通過帶教老師對新護士技能的評估和了解,掌握新護士之間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共同分析自身不足之處,并進行改進,提高自信心。在新護士留置針輸液培訓中采取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針對性學習,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帶教工作質量,增強教學內容系統(tǒng)性,還可以進一步提升臨床教學流程,掌握留置針知識[5]。本文證實,實施工作坊教學模式后觀察組理論、操作技能成績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士對教學模式滿意度96.67%,高于對照組83.19%,P<0.05;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新護士留置針輸液培訓中采取工作坊教學模式,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