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一
孩子看待的世界,與成人眼中的世界往往不同——孩子能夠看透皇帝的新裝,并脫口而出,這是因為他們簡單、純粹。孩子對世界的感知、體驗,進入文學維度后,便成為了兒童文學,因而兒童文學的本質(zhì),是以孩子的視角在打量世界時所形成的藝術(shù)性表達。
高等級的兒童文學必定帶有寓言結(jié)構(gòu),可以對成人世界的感受予以解構(gòu),這是兒童文學深層的隱秘。成人世界里的繁復、刻意、變異等等所有的花招,都會讓孩子不解,但他們也不多想,他們認為鹿就是鹿、馬就是馬,他們會同聲作答、一起指認。他們因真實而簡單,因簡單而純粹。
與真實性一樣,游戲性也是孩子們的天性。在游戲中,他們能夠扮演任何角色,無論皇帝還是臣民、爺爺亦或?qū)O子,他們只是為圖一樂,根本不顧及高低上下、貴賤尊卑。成人世界中的秩序,在孩子們的游戲中頓然變得松弛,乃至于成為了情節(jié)關(guān)系。
如果說真實性是孩子對于世界的判斷標準,那么游戲性就是他們與世界互動的形態(tài)。既然兒童文學是“童眼看世界”的藝術(shù)表達,那么就得具備孩童的本真意識和游戲精神。
這種本真意識,不僅是對與錯、善與惡的區(qū)分,更包含感受的直率、表達的勇氣。這種氣質(zhì)是孩童的本真,故而被稱為“童真”,也是孩子的特權(quán)。成人暗地里很羨慕這種特權(quán),可卻往往不敢使用。
至于孩童的游戲精神,并不是嘻哈玩鬧,而是一種對生活參與的態(tài)度之表達。在兒童文學中,戰(zhàn)爭可以是游戲,游戲可以是戰(zhàn)爭,也能夠在無所希望中揮灑無盡的希望,乃至于在悲慘世界中的凍餒而死,都可以緣由一根根火柴的劃燃、圣誕禮物的走動、外婆的復活,而充滿著令人心碎的溫暖、撕心裂肺的歡愉,從而燃燒起絕望中的希望。
兒童文學的領(lǐng)地,是由不同孩子的視野聯(lián)結(jié)起來的。然而,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大多是成人作家,他們可以“童眼看世界”,一定是保有童真。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他們在潛心地移情體驗著童心與童真。
體驗不同于扮演,它們各自的表達效果也迥然不同。體驗后的表達,具有“童眼”的誠懇性,而扮演式的表達,往往會顯得惺惺作態(tài)——要么是奶聲奶氣般的淺顯,要么是借由童言說事,但卻散發(fā)著成人化的氣味兒。
兒童文學可以寫得深刻,但決不是在成人化的傾向中才能得以完成。兒童文學的深刻在于開掘出寓言結(jié)構(gòu),建立一個童心世界、構(gòu)建一部童真秩序,并由此創(chuàng)造一種精神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