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艾紅
語文課如何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切實轉變教學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獲得終身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邁入“讓學引思”的教學軌道,是值得所有語文老師研究的問題。幾年來“讓學引思”這股清流正逐步滲透在鹽阜大地上所有課堂里。它給全體老師帶來一股清新的綠色空氣,給學生帶來和諧、輕松、自主的學習氛圍。在“讓學引思”的學習活動中,我初步理解“讓學引思”的基本內涵,以及“讓學”與“引思”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讓學引思”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是打造“讓學引思”課堂,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課程標準核心理念的具體落實。構建靈動課堂,老師不是拿著教鞭的裁判員,而是實實在在的領路人,他們用教育智慧和教育藝術,引導學生思維碰撞,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精心設計導語,引發(fā)學生興趣
1.開門見山式:這種導入直奔中心,用時少。在講授新知識之前,向學生直截了當?shù)靥岢鲂碌恼n題,說明學習的具體目標與要求,使學生具體了解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把握學習方向,從而激起學生對學習的期望,為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做好了心理準備。如教學《云房子》一課,教師便可直接談話導入:同學們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云的美妙世界。天上的云一朵朵,一片片,多美啊!同學們,你們眼中的云是什么樣的???你們想跟云打個招呼嗎?今天這節(jié)語文課我們一同來學習《云房子》。
2.謎語式:是指教師采用“猜謎”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情趣和求知的欲望,從而在他們積極思考中進入新課的學習。如教《美麗的丹頂鶴》時,先讓學生猜一個謎語:紅冠黑嘴白衣裳,雙腿細瘦走路晃,漫步水中捕魚蝦,凌空展翅能飛翔。待學生得出謎底后,教師再談話引入:你們想知道丹頂鶴的美麗樣子嗎?想聽聽它的聲音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美麗的丹頂鶴》。
此外,游戲式導入、故事式導入、小品式導入、觀察式導入和情景式導入等方法,都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
(二)用激勵策略,使學生獲得成功感
1.以“需要”激勵學生。需要作為一種生理和心理現(xiàn)象,是人對某種事物、某種對象的期求、渴望和欲念。它因人的內在要求、社會的需要而產生,表現(xiàn)為人的思想、行為的動機,是產生人的思想、行為原動力和積極性的源泉。在課堂上,教師要藝術地去啟發(fā)學生形成這種需要,使它產生激勵學生興致盎然地投入學習的作用。如教《祁黃羊》這一課,教師可這樣問:“祁黃羊這樣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行為不是看起來那么容易啊,如果你是祁黃羊,你開始時會怎么做呢?你會推選你的仇人嗎?這樣,就刺激了學生說的欲望,說完后還可以讓學生說說、寫寫自己的感受。
2.以“成功”激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實行異步指導,使人人都能獲得一些成功的機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學習上取得局部的成功,實質上也就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而這種滿足又會刺激學生產生更多地需要。
在課堂教學中,要搭建“讓學引思”的平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討論學習。教師在組織課堂小組討論時,把握好三個“要”:
(一)任務要明確。即在小組討論前以明確的任務激發(fā)學生定向思維,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活動中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使小組中的成員都能夠圍繞一個中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二)時間要控制。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這個單位時間里分組活動一定要有時間控制。因此,教師對討論內容所需的時間有一個大致的估計,要求學生對研討問題處理要及時,盡可能縮短思考的時間,形成“搶答”的情景。這便會造成緊迫感,讓學生有適度的亢奮,提高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三)組長要能干。即在小組中選出一位具有協(xié)助合作精神,學習成績好,表達能力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的同學擔任組長,讓他在分組活動中發(fā)揮組織帶頭的作用,引導組員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對此,教師要從問題設計上下功夫,充分地信任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實踐。教師應致力于問題的精心設計,通過對煩瑣的課文情節(jié)分析,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內容或文章中有些看起來“自相矛盾”之處,讓學生自主理解、體會,往往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學生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長長的路,慢慢地走……”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的結尾處深情地敘述著自己的教育思考。雖然基于兒童立場的“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還處于起始階段,但是我想,每位語文老師都應該回歸本源,懷揣靜待花開的情懷,為新課程的課堂改革開辟一條新路,不斷完善我們的范式,不斷優(yōu)化我們的課堂教學,讓我們的校園成為快樂的學園,讓我們的課堂成為樂學的課堂,讓我們的學生健康向上,享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