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兵
寓情于景是指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助對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畫來抒發(fā)感情的一種間接抒情方式。運用這種手法能很好地表達出詩人的感情,同時又有著意味深長、含蓄雋永的效果。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借助對春雨“知”“潛”“潤”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春雨到來的驚喜不已之情和對春雨無私品格的贊美;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边@是詩人對行者的留戀,是為其“長路關(guān)山何時盡”而發(fā)愁,也是為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結(jié)束處的悠悠不盡之情表達得充分而不直接,含蓄而有余味;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通過對別后的景物的描寫,含蓄地抒寫了惜別之情。他的另一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一句,把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寄寓在景物——漂泊無定的楊花和啼著“不如歸去”的子規(guī)之中。
常見的問題如:本詩用的是什么表現(xiàn)手法,請結(jié)合詩句做簡要分析。答題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先具體答出寓情于景,然后具體分析詩中是如何體現(xiàn)寓情于景手法的,并指出手法所起的作用。如答題示范:本詩運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詩人通過對( )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 )的情感,有著( )的作用。
鷓鴣天·送人 辛棄疾
唱徹《陽關(guān)》①淚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yīng)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fēng)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問題:“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運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結(jié)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案示例: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翹首遠望,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路途艱險,祝福平安的關(guān)切之情;山高水長,前程迷茫的郁悶之情。先寫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到無窮的遠方。后寫空中之云,烏云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蓋了一半,情感蘊含之中。
浣溪沙 孫光憲
蓼岸風(fēng)多橘柚香。江邊一望楚天長。片帆煙際閃孤光。
目送征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茫。蘭紅波碧憶瀟湘。
問題:“片帆煙際閃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歷來為人激賞,請你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作簡要的賞析。
解析:第三句由面而點,自上而下,從遼闊的“楚天”,轉(zhuǎn)到江流中的“片帆”這一形象上,類似電影的特寫鏡頭。你看,煙波浩渺之間,片帆一點,于粼粼碧波上閃著孤獨的光芒,漸行漸遠。這一句,其實是對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留”兩句詩的化用。從“閃孤光”三字中,我們恍惚看到了詞人那種長久地癡情地注視帆影遠去的幽怨的目光,仿佛聽到了他輕輕地?zé)o可奈何的嘆息?!肮鹿狻钡摹肮隆弊?,用得尤妙。寫帆影之孤,其實是襯托出離人行旅之孤。再聯(lián)系上一句,我們還可以看到詞人有意將“楚天”之“長”,與“帆”之片和“光”之“孤”對比,形成空間上的強烈反差,從而更襯托出人之渺小,暗含人生離合難以預(yù)料的悲涼意緒。
答案示例:本句運用融情于景(或“景中含情”“ 借景抒情”)的方法,寫帆影在斜暉下,于煙波浩渺的江流中閃爍著孤獨的光芒,漸行漸遠的景象。詞人有意將“楚天”之“長”,與“帆”之“孤”對比,形成空間上的強烈反差,寫帆影之孤,其實是襯托出離人行旅之孤。也寄托了詞人的對朋友的眷戀難舍之情和別后寂寞孤獨之感。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前人認為全詩動人之處在“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請從情景關(guān)系的角度分析其獨到之處。
解析:“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不是單純的比喻,而是進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來烘托氣氛。用樹之落葉來比喻人之衰老,是頗為貼切的。樹葉在秋風(fēng)中飄落,和人的風(fēng)燭殘年正相類似,相似點在衰敗。這里,樹作為環(huán)境中的景物,起到了氣氛烘托的作用。
答:寓情于景,不直接寫情,而將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或以悲景寫哀情;不著悲字而悲情自現(xiàn))。用樹之落葉來比喻人之衰老,把老人晚年孤苦悲涼之情抒發(fā)得真切。
浦口逢春憶禁苑舊游 〔明〕楊基
春冰消盡草生齊,細雨 香融紫陌泥。
花里小樓雙燕入,柳邊深巷一鶯啼。
坐臨南浦彈流水,步逐東風(fēng)唱大堤。
還憶當年看花伴,錦衣驄馬玉門西。
詩歌首聯(lián)、頷聯(lián)在寫作手法上有何特點?請簡要分析。
示例:詩句使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兩聯(lián)描寫了春天美好景色,詩人用草木的茂盛表現(xiàn)春天的生機勃勃,用落紅的香味表現(xiàn)春天的芳香,用雙飛的燕子、鳴唱的黃鶯來表現(xiàn)春天的美好,體現(xiàn)出詩人在春天里的愉悅之情,為下文回憶禁苑舊游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