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芳云
[摘 要]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增加了活動設計的內容,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挖掘教學活動要素,通過故事講述活動、課堂辯論活動、角色演繹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多元化、趣味化的活動中學習知識,激活探究知識的興趣,形成體驗感悟,為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搭設平臺,助力高效課堂。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道德品質;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5-0075-02
活動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較常用的教學手段。精巧的活動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顒硬粌H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還能實現(xiàn)生本思維與文本思維的有效對接。在教學中融入活動,是由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科特點決定的。教師要根據其學科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深入挖掘教學活動要素,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能力,增強思維認知。
一、故事講述活動,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惫适轮v述是“點燃火焰”的重要方法。教師可以借助故事教學法,構建生動活潑的開放性課堂。所謂故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堂穿插一些內容簡單、意蘊深刻的小故事,輔助學科知識的學習。故事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戶,故事教學法特別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以故事為載體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述故事,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
例如,教學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走近我們的老師》時,教師引導學生講述自己與老師之間的故事:“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你與老師之間發(fā)生過什么令你難忘的故事嗎?你是如何看待老師這一職業(yè)的?”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走上講臺,講述自己與教師的故事。小學三年級學生已經與教師相處多年,對教師的感情比較深,自然有話可說。學生將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講述出來,感情真摯。教師巧妙借助故事講述的方式,營造出濃郁的學習氛圍,激活學生的表達欲望,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加深學生對教師的敬重之情。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故事所占的比例較大,學習故事、講述故事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能力素養(yǎng)有積極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預習文本,然后轉述文本中的故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述出來的故事有極強的吸引力,進一步總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課堂辯論活動,啟發(fā)學生認知思維
課堂辯論就是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辯論。課堂辯論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辯論中,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取長補短,提升綜合素養(yǎng)。同時,課堂辯論活動能夠將預設和生成有機結合起來,使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在組織活動時,教師要精心設計辯題。辯題的設計至關重要,辯題設計得好,對教學活動的促進作用就更明顯。辯題的難度系數要適中,難度系數較大的辯題,學生不知道從哪里尋找切入點;沒有難度的辯題,學生太容易完成,反而會失去興趣。
例如,教學《我能這么做嗎》時,教師展示一個案例:“一群小伙伴在踢球,玩得正高興,結果一不小心將球踢向柵欄,砸碎了鄰居家的窗戶玻璃。這時,一個小伙伴提議趁著沒人發(fā)現(xiàn)趕快離開,另一個小朋友則認為必須留下來,給別人道歉,并賠償別人的損失。假如這個問題擺在你的面前,你會怎么做?”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這時,教師設置辯論臺,讓學生自己選擇處理方法,選擇留下給鄰居道歉的為正方,選擇離開的為反方。選擇結束后,正反雙方分別選出幾名代表展開辯論。既然是辯論賽,就需要給出論據,展示論述的過程,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有積極的作用。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增強了。
教師選擇好辯題,就要考慮分組的問題了。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分組方式的桎梏,不拘一格,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由選擇站在正方還是反方。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他們準備得格外認真,教學效果自然也值得期待。
三、角色演繹活動,拓寬學生學習渠道
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體現(xiàn)學科特點,而趣味化的教學活動設計體現(xiàn)的正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質本色。角色演繹活動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教學形式,學生扮演相應角色,演繹故事情節(jié),實現(xiàn)教學互動。要想順利開展演繹活動,學生必須對故事情節(jié)和角色性格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揣摩人物性格及其內心世界,然后對故事情境和情節(jié)進行講解,開展演繹活動。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進行填鴨式灌輸,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無法快速消化、吸收知識,教學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角色演繹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主動參與,加深情感體驗。
例如,教學《讓我想想》時,教師設計了一個模擬情境:“暑假結束了,許多家長都為孩子添置學習、生活用品,莉莉和媽媽也來到了商場。莉莉需要一個書包,她看看這個,摸摸那個,都想要,該怎么辦呢?這時,莉莉看到了她的好朋友芳芳,她也是來買學習用品的。莉莉向芳芳征求意見,芳芳與莉莉的意見不一致,莉莉犯了難,到底該怎么辦呢?”教師讓學生分別扮演芳芳和莉莉,學生熱情高漲,在演繹的過程中,適當進行了場景和情節(jié)的拓展。通過表演,學生學會如何選擇,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深刻體會到人物內心的糾結,找到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角色演繹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嘗試。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發(fā)揮導演的作用,對學生的表演進行指導。角色演繹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組織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
四、社會實踐活動,內化學生道德品質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形成認知體驗,激發(fā)學習潛能?!钡赖屡c法治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枯燥乏味、教學訓練缺乏針對性、教師對社會實踐訓練不夠重視等。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教學活動的進程。教師要從學生生活實際著手,設計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訓練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學習認知,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切實提升學習實效。生活是取之不盡的學習資源,能夠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和情感體驗,設計趣味活動。
例如,教學《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讓我們的校園更加美好,學校開展了‘清掃行動,請大家將發(fā)現(xiàn)的問題羅列出來,然后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并付諸行動?!睂W生發(fā)現(xiàn)校園內有很多落葉,于是積極行動起來清掃落葉。在清掃落葉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思想覺悟得到提升,道德品質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社會實踐的鍛煉。教師要將課標要求教授的知識滲透到學生的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在應用中夯實理論基礎。社會實踐設計必須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這樣才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以活動為載體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踐行了新課改精神,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教師要從故事講述、課堂辯論、角色演繹、社會實踐等方面著手,尋找合適的教學切入點,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情感共鳴,啟動思維,建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