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根豪 黃晨 杜妍茜
摘 要 本文從實際案例出發(fā)歸納總結騙婚案件類型,分析騙婚案件頻發(fā)的深層次原因,探究騙婚案件救濟的困難之處,完善相關法律與制度,結合社會現(xiàn)狀,提出預防、解決騙婚問題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 騙婚 婚姻登記 無效婚姻 流動人口管理
基金項目:西北師范大學2019年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探析“騙婚”案件的預防解決機制項目。
作者簡介:許根豪、黃晨、杜妍茜,西北師范大學2017級法律碩士。
中圖分類號:D92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029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中鍵入“騙婚”,檢索出相關案件多達5545件(截止2019年4月3日),騙婚處于頻發(fā)且難預防、難舉證、難執(zhí)行的局面。騙婚對受害人不僅造成錢財損失,更造成情感傷害,導致社會信任危機,影響社會安定。只有全方位認識、預防、解決騙婚問題,彌補相關法律漏洞,才能促進騙婚者能夠通過有效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一、 騙婚案件常見類型
(一)虛假證件與多次婚姻
以是否使用虛假證件行騙進行區(qū)分,可以分為借用虛假證件騙婚與使用真實證件多次騙婚兩種類型。
2006年,被告人丁香葉伙同蘭元花、冶燈草冒充母女,利用他人戶口本和身份證,使得冶燈草先后冒用“馬艷艷”“劉海霞”的虛假身份,以結婚為名多次騙取男方錢財,構成詐騙罪。 此案中行騙人是使用他人證件進行多次騙婚,在實際生活中還存在制造虛假證件行騙,騙取被害人感情與錢財?shù)陌咐?/p>
2018年,廣西的韋某、廖某、趙某(女)合謀,將趙某介紹給常山縣章某,兩人相識三天后于民政局登記結婚,但在訂婚后的第三天趙某以姑父病故為由多次要求回家。章某發(fā)現(xiàn)端倪,經調查才知結婚是假,28000元彩禮被騙。 此案中趙某使用自身真實身份騙取章某彩禮錢,同時也存在使用真實身份多次騙婚的作案方式,以及多次婚姻觸犯重婚罪又觸犯詐騙罪的案件。
(二)團伙作案與個人作案
以是否為個人作案進行區(qū)分,可將騙婚案件區(qū)分為團伙作案與個人作案。上述丁香葉案與廣西趙某案均屬于團伙作案。此類作案方式多為事前通謀、劃分角色、分工負責,往往是團伙之間劃分好角色,以父、母、兒女之間的關系出現(xiàn),給受騙人營造一個雙方父母均滿意的狀態(tài)從而騙婚。
2017年,河南南陽的劉某(男)與張某(女)相識,張某自稱父母早亡,在與劉某交往半月后登記結婚?;楹?0多天張某以外出到友人家游玩為由開車前往外地,之后杳無音訊。劉某咨詢律師后才知其被騙走2萬元彩禮以及價值23萬的轎車一輛。此案中張某屬于個人作案,在博得同情與信任后使用虛假身份登記結婚騙取被害人財物。
(三)男性騙婚與女性騙婚
以騙婚人的性別進行區(qū)分,可分為男性騙婚與女性騙婚。其中以女性騙婚居多,往往以使用虛假證件、假離婚、重婚、形式婚姻等多種作案手段,針對家境貧寒、年長未婚、老年求伴的男性行騙。而男性騙婚則是基于男性自身相貌出眾,針對生活富裕的大齡未婚、離異守寡的單身女性行騙。
二、騙婚案件頻發(fā)且救濟困難的原因
(一) 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
1.騙婚行為定性不明確。目前對于騙婚的婚姻效力問題有三種學說,分別是有效說、可撤銷說和無效說,并無統(tǒng)一定論。這就使得騙婚發(fā)生后受害人不能直接申請撤銷該婚姻或判決該婚姻無效。而且《刑法》中并無單列的“騙婚罪”,騙婚案件往往以詐騙罪定案,但是詐騙罪的最大侵害是騙取了較大公私財物,而騙婚侵害的不僅僅是財物,還有對于被害人及其親屬情感與生活的傷害,僅以詐騙罪定罪不能實現(xiàn)罪刑相適應。
2.婚姻登記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國婚姻登記制度為形式審查、婚姻登記系統(tǒng)尚不完善,特別是貧困地區(qū)婚姻登記意識淡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一夫多妻式婚姻尚存等因素,導致當今婚姻登記制度難以全面的管理婚姻信息,從而給予騙婚者掩蓋結婚信息、制造使用虛假證件、逃脫戶籍追查的機會,致使騙婚案件頻發(fā)。
(二)當事人自我防范意識較弱
中國傳統(tǒng)觀念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宗接代的觀念與男女比例失調的現(xiàn)實造成了部分群體渴望婚姻與結婚難之間的沖突,犯罪分子便利用其急于成家的心理進行騙婚。而此類群體由于急于把握機遇而放低警惕,再加上結婚時為照顧雙方體面,當事人不會主動驗證對方真實身份,婚后更是降低防范以親人相待,為犯罪分子騙婚提供了便捷之門。
(三) 社會交往的信任成本上升
信任需要兌現(xiàn)承諾并維護信賴,而在當下的中國,由于過于注重經濟利益、個人利益,導致人們實現(xiàn)信任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與金錢,社會交往信任成本隨之上升。由于社會信任成本過高,很多時候人們難以付出足夠的時間、精力與金錢去尋求信任,導致選擇在將信將疑狀態(tài)下盡快達到目的,這樣的狀況也使得犯罪分子能夠在輕度信任需求狀態(tài)下完成騙婚。
以上原因導致騙婚問題頻發(fā),隨之而來的則是面臨救濟艱難的困境:
1.騙婚人逃匿導致離婚難。根據(jù)《婚姻法》第31條、第32條的規(guī)定,自愿離婚、訴訟離婚均需雙方當事人同時在場,對于逃匿的騙婚者,只能采取公告送達,而最終往往只能缺席判決。這種情況導致受害人付出金錢與感情后,成為登記機關的已婚人士,婚姻名存實亡卻難以離婚。
2.訴訟詐騙過程立案難、舉證難。騙婚中騙婚人逃匿且涉及感情問題,公安機關取證困難,甚至難以立案。婚姻的復雜性使受害人一方不會有意收集證據(jù),而騙婚者往往會防止自己留下作案證據(jù)。這就導致舉證困難,特別是難以收集物證,且涉及感情類的證據(jù)更是證明效力過低,致使訴訟觸犯詐騙罪的過程艱難,訴訟結果也不必然。
3.判決后執(zhí)行難。我國在改革開放后人口流動大幅度增加,這樣的大范圍人口流動致使各省市之間人口互動頻繁,戶籍管理困難。當下二胎政策放開,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會加大人口流動范圍,造成戶籍管理更加困難,增加逮捕騙婚行為人的難度,更是可能面臨犯罪分子難尋、財產已經轉移、無可供執(zhí)行財產等執(zhí)行難問題,致使救濟過程漫長甚至無望。
三、對騙婚案件的預防解決建議
(一)立法完善
1.在《刑法》中單列騙婚罪。實踐中往往將騙婚案件按照詐騙罪定罪處罰,但是兩者并不完全相同:第一,詐騙罪要求受騙人基于錯誤認識處分其財產,而婚姻中難以判斷其感情是否為錯誤認識;第二,詐騙罪中是受騙人自己處分自己的財物,但騙婚案件中可能是行騙人盜取財物;第三,騙婚對受害人造成精神傷害,其危害性更大。在這種情況下并不能做到罪刑相適應,單設騙婚罪可以完善該不足。
2.設立無效條款。在《婚姻法》婚姻無效條款中加入:以非法占有一方財物為目地的詐騙性婚姻。詐騙性婚姻的目的在于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其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另一方因受到欺詐而陷入對方圈套,從而喪失財物的詐騙性行為,應認定為無效婚姻。經法院判決宣告為無效婚姻后,當事人可以擺脫已婚狀態(tài)、二婚記錄,開始新的生活。
3.建立詐騙性婚姻宣告無效的程序制度。詐騙性婚姻宣告無效要從公安機關出發(f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立案偵查,當基本認定該案為騙婚案件后,報由檢察機關進行審查監(jiān)督,認為符合的提起公訴。在此之前,當事人可以申請選擇一并提起或不提起宣告婚姻無效。最終由法院根據(jù)公訴方提交的申請與證據(jù)按照宣告無效制度決定是否宣告婚姻無效。
4.建立詐騙性婚姻的民事懲罰制度。由于騙婚案件中被害人遭受更多精神傷害,個人及其家屬的情感甚至生活狀態(tài)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建議行騙方除了應返還財物、賠償損失外,還應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從而增加犯罪成本。
(二)完善結婚登記程序
1.實現(xiàn)婚姻登記信息全國聯(lián)網(wǎng)?!?015年8月北京、上海、陜西三地的婚姻登記信息率先實現(xiàn)共享?!?但是截至2019年初其他省只是實現(xiàn)了婚姻登記信息省級聯(lián)網(wǎng)。而很多騙婚案件是跨省作案,短時間內難以發(fā)現(xiàn)行騙人的準確婚姻登記信息。加快實現(xiàn)婚姻登記信息全國聯(lián)網(wǎng),才能夠在婚姻登記階段預防騙婚發(fā)生。
2.增開身份證、戶口本信息真實證明書?;橐龅怯浶枰轵炆矸葑C、戶口本,但婚姻登記機關無權限查驗其真實性,易造成信息核驗不實。部分學者認為要給予婚姻登記機關與公安機關共用公民身份查詢系統(tǒng)的權利,但筆者認為不妥,原因在于:第一,公安機關的系統(tǒng)信息具有機密性,共享難以保障安全性;第二,系統(tǒng)增加查詢連接點會增加系統(tǒng)易攻擊范圍;第三,訪問機構和人數(shù)越多,其腐敗可能性越大。因此,筆者認為可要求欲登記結婚者到公安機關開具身份證、戶口本信息真實證明書,同時基于當下便民服務大廳、“最多跑一次”制度,可以由公安機關指定人員派駐婚姻登記機關,或者在便民服務大廳聯(lián)合辦案。
(三)完善城鄉(xiāng)社區(qū)建設及流動人口管理法治化
跨省流動人口較多是騙婚頻發(fā)的隱性因素,其增加了信息核驗的難度。為規(guī)范戶籍管理、降低騙婚發(fā)生率,可以城鄉(xiāng)社區(qū)為載體,完善社區(qū)人員管理。
第一,城鄉(xiāng)社區(qū)流動人口定期核查。以6個月為核查周期,以社區(qū)為調查單位,核查社區(qū)內居民流動情況,針對身份不詳、信息虛假、來歷不明的居民提醒相關人員提高警惕,進行摸底清查。第二,社區(qū)內新婚情況備案。可規(guī)定新婚之人在舉辦婚禮前需到社區(qū)機關進行備案,社區(qū)工作人員也可主動予以備案,以便從社區(qū)基層出發(fā)了解新婚人員情況、預防騙婚發(fā)生。第三,加強城鄉(xiāng)社區(qū)與公安機關的合作。在社區(qū)流動人口核查中,對于身份可疑人員應及時與公安機關溝通,及時排查可疑人員、預防犯罪。
(四)建立預防“騙婚”的長效機制
我國騙婚頻發(fā)與國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預防騙婚方面需要基于社會現(xiàn)狀制定長效機制。
1.法治課程加入九年義務教育。由于當下普法方式僅能先引導少部分人群,中老年人群普法進程尤為緩慢,更不用說貧困落后地區(qū),導致整體法制素養(yǎng)不高。因此,可以在初二階段加入一門法治必修課,此時學生的生理、心理機能均已基本完善,如此可啟蒙法治思維、培育法治觀念。
2.加強婚姻中介公司管理。在騙婚案件中騙婚團伙經常冒充實體或網(wǎng)絡婚姻中介公司或者利用其行騙,這就需要加強對婚姻中介公司的注冊經營管理。應要求當事人提供公安機關的證明證件信息真實的文件,若在騙婚案件中婚姻中介公司有過錯的,可要求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使得婚姻中介公司加強自身業(yè)務管理。
3.加強預防騙婚宣傳力度。騙婚案件頻發(fā)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受害人的防范意識較弱。發(fā)布防騙婚宣傳語、錄制防騙婚宣傳片,由村委會、企業(yè)團體等組織進行宣傳教育。此外加強媒體、輿論監(jiān)督,充分利用報紙、微博等網(wǎng)絡平臺加強對騙婚案件的監(jiān)督力度,一方面用輿論力量震懾行騙者,另一方面加強未婚人群警惕性。
四、結語
騙婚案件在我國較為頻發(fā),其不僅使受害人財物受損,更影響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而此問題的出現(xiàn)是當下中國各種因素綜合所致,需要全方位的改善,這是我國法治道路發(fā)展的必經之路。當下,應首先注重立法修改和加強預防騙婚宣傳力度,在緩和騙婚危機的情況下逐漸改善各方面問題。
注釋:
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2018)最高法刑申54號。
盛西所.慎防用真實身份騙婚[J].農家參謀,2018年刊,第42頁.
陳斯.婚姻登記信息全國聯(lián)網(wǎng) ?京滬陜三地已實現(xiàn)共享 ?居民可異地辦理結婚登記[N].法治晚報,2015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