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洪
廣東省普寧市南溪鎮(zhèn)醫(yī)院 (廣東普寧 515348)
秋季腹瀉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小兒急性消化道傳染病,主要為柯薩奇病毒或 (和)輪狀病毒等呼腸孤病毒科感染[1]。該病多發(fā)于秋冬交替季節(jié),患兒主要臨床癥狀為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瀉、嘔吐、上呼吸道感染和發(fā)熱等,隨著病情的深度發(fā)展,易伴有較明顯的脫水、酸中毒、嗜睡及水電解質紊亂,起病較急,病情較重時可發(fā)生休克,甚至危及患兒生命安全[2]。該病也是引起小兒營養(yǎng)不良和生長發(fā)育障礙的重要影響因素[3]。西醫(yī)對癥支持治療雖然短期內有一定療效,但有較大的不良反應,復發(fā)率也極高。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秋季腹瀉患兒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兒科住院部治療的秋季腹瀉患兒200例,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齡2.5個月至8歲,平均 (4.3±1.3)歲;病程4~20 d,平均(8.2±1.2)d。隨機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試驗組男50例,女50例;年齡2.5個月至8歲,平均 (4.2±1.4)歲;病程 4~20 d,平均 (8.1±1.3)d。對照組男 50例,女50例;年齡2.5個月至8歲,平均 (4.4±1.2)歲;病程4~20 d,平均 (8.3±1.4)d。兩組病程、性別和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經(jīng)臨床證實為嬰幼兒消化不良性腹瀉,診斷結果符合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及 《中醫(yī)兒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秋季腹瀉診斷標準;(2)不存在消化系統(tǒng)潰瘍等器質性疾??;(3)無脫水中毒癥狀;(4)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 (1)存在嚴重心、肝等臟器疾病患兒;(2)繼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患兒;(3)全身中毒癥狀患兒;(4)合并阿米巴痢疾或者傷寒患兒;(5)對本研究所用藥物不耐受患兒。
對照組入院后立即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口服蒙脫石散(思密達)[博福-益普生 (天津)制藥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20000690],3 g/袋,1歲以下患兒1袋/d,1~2歲患兒2袋/d,2歲以上患兒3袋/d,分3次合50 ml溫水口服。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葛根芩連湯治療,主要方劑:生石膏18 g,葛根12 g,甘草9 g,金銀花12 g,杭白芍12 g,川黃連4.5 g,黃芩9 g,全蝎3 g,蜈蚣3 g;加水600 ml,先煮石膏15 min,再入其余諸藥煎至120 ml,分3次溫服。
兩組均治療1周,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
(1)療效判定標準[6]: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實驗室檢查大便性狀及次數(shù)均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超過80%,實驗室檢查大便性狀及次數(shù)顯著好轉;有效,50%≤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80%,實驗室檢查大便性狀及次數(shù)有好轉;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逐漸加重。治療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炎性細胞因子檢測:治療前后采集患兒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進行離心處理,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清,置于-20℃醫(yī)用冰箱存貯備用;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 (ELISA)法檢測白細胞介素 (IL)-6、IL-10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血清濃度,試劑盒均由武漢艾美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驟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
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18.6,P<0.05),見表1。試驗組復發(fā)率為25.0% (10/40),低于對照組的100.0% (25/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39.6,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IL-6、IL-10和TNF-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IL-6、IL-10和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的變化情況比較(ng/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的變化情況比較(ng/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 P<0.05
組別 例數(shù) IL-10 IL-6 TNF-α試驗組100治療前 35.6±5.6 136.42±6.56 387.43±14.65治療后 15.8±2.8ab 19.65±4.83ab 39.24±8.45ab對照組 100治療前 36.6±5.7 134.57±8.05 390.58±15.76治療后 21.5±4.5a 45.60±6.54a 156.70±6.54a
小兒秋季腹瀉是一種常見疾病,患兒發(fā)病年齡通常<4歲,該病具有季節(jié)性強 (多發(fā)于秋冬季時節(jié))、發(fā)病率高和復發(fā)率高等特點[7]。該病主要表現(xiàn)為患兒單日排便次數(shù)增多,更有甚者高達10次以上,大便性質改變呈淡黃色且形狀為蛋花湯樣,部分患兒大便中會伴有少量黏液,還可伴有發(fā)熱、惡心、口渴、腹痛和嘔吐等癥狀,嚴重者則可能出現(xiàn)脫水。IL-6、IL-10和TNF-α均是重要的促炎細胞因子,在小兒秋季腹瀉炎癥反應發(fā)展過程中起關鍵始動作用,還能夠通過刺激腸道上皮細胞中中性粒細胞趨化聚集,從而加重腸黏膜損傷[8]。大便實驗室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柯薩奇病毒或 (和)輪狀病毒等[9]。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試驗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充分證實葛根芩連湯治療秋季腹瀉患兒能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中西醫(yī)結合療效顯著。中醫(yī)學認為,嬰幼兒秋季腹瀉屬于 “泄瀉”范疇,秋冬季節(jié)的嬰幼兒泄瀉病多因外邪侵入,且易反復感染,情志不遂,傷于飲食則生濕、熱和痰濁,發(fā)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虛弱[10]。葛根芩連湯本證多由傷寒表證未解,邪陷陽明所致,治療以解表清里為主,表證未解,里熱已熾,故見身熱口渴,胸悶煩熱,口干作渴;里熱上蒸于肺則作喘,外蒸于肌表則汗出;熱邪內迫,大腸傳導失司,故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脈數(shù)皆為里熱偏盛之象。方中葛根辛甘而涼,入脾胃經(jīng),可健脾益氣,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陽脾胃清陽之氣而治下利,能改善胃腸道代謝及腸道菌群、誘導益生菌生長,調節(jié)免疫力,故為君藥。川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厚腸止利,有利水消腫、補脾和中、健脾止瀉的功效,共奏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之效,故為臣藥;以生石膏、金銀花和杭白芍助君藥;全蝎、蜈蚣,為引經(jīng)藥,止嘔、祛痰利咽;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共奏潤肺止咳、瀉火解毒之功,為佐使藥。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IL-6、IL-10和TNF-α水平下降程度均高于對照組,提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秋季腹瀉患兒可調節(jié)炎性細胞因子水平。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秋季腹瀉患兒療效明顯,且能夠降低相關炎性細胞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