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青
摘 ?要:在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第八冊教材中涉及了萬、億以上的大數(shù)目,但是很多孩子僅僅局限于認識、會讀、會寫這些大數(shù),我們不清楚這些大數(shù)給了孩子多深的感受、多大的沖擊,事實上很多孩子的體驗是不夠深刻的,甚至是空洞的。因此,在有限的課堂中給孩子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體驗活動,增強孩子對大數(shù)目的感知,也是培養(yǎng)學生數(shù)感的巧妙途徑。下面以筆者的《一億有多大》這課為例談?wù)勅绾吻山钄?shù)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大數(shù)目的感知。
關(guān)鍵詞:參照物;數(shù)感;實驗;推算
【教學片段一】說一說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上一節(jié)數(shù)學活動課,一起探究一億有多大?(出示課題、齊讀)
師:你能說說一億有多大嗎?
生1:1億是由10個一千萬組成的。
生2:1億是由100個一百萬組成的。
生3:1億是由10000個一萬組成的。
生4:1億是由100000000個一組成的。
……
師:一億是個大數(shù),僅僅知道這些是不夠的,今天我們就通過實驗感受一下!
(賞析:一億到底有多大在五年級學生的腦海中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從數(shù)的組成上說一說一億有多大只是感受了數(shù)位之間的關(guān)系,一億的大小還沒有讓學生產(chǎn)生思維的沖擊與震撼。)
【教學片段二】數(shù)一數(shù)
1. 估一估。
師:瞧!老師帶來了一些練習本,我來數(shù)一數(shù):1、2、3……按這樣的速度數(shù)下去,數(shù)一億本你估計大約要多少時間?
生1:我認為大約要2小時。
生2:我認為大約要3天。
生3:我認為大約要1個月。
生4:我發(fā)現(xiàn)老師剛才示范時大約一秒數(shù)兩本練習本,這樣推算的話,一億本應(yīng)該需要50000000秒的時間。
……
師:剛才同學們都大膽猜想了一下,不過這些只是我們的猜想。到底估計得怎么樣呢?
2. 議一議。
師:我們不可能真的帶來一億本練習本,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得出數(shù)1億本本子的時間?
生5:先數(shù)出10本,用所花的時間再乘一千萬就行了。
師:由數(shù)10本推出數(shù)1億本本子的時間,這個過程叫作推算。這個方法非常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6:也可以先數(shù)出50本,用所花的時間再乘兩百萬。
生7:也可以先數(shù)出100本,用所花的時間再乘一百萬。
……
師:不錯,為了推算的簡便,我們都選取整十、整百數(shù)來研究。不過,只數(shù)10本,感覺太少,數(shù)1000本又太多,那我們就采用這個小組的辦法先數(shù)50本。
3. 操作推算。
實驗要求:
(1)一名學生上臺做實驗,按教師示范的節(jié)奏數(shù)出50本練習本。
(2)全班統(tǒng)一計時。
實驗結(jié)果:數(shù)50本練習本共計45秒。
師:推算一下,數(shù)100本本子大約需要多少秒?1000本、1萬本、100萬本、1億本呢?
學生推算、小組交流、大組匯報。
師:通過推算,我們知道了數(shù)一億本本子的時間是90000000秒,90000000這個數(shù)還是一個大數(shù),我們對它還是沒有多深的感受。那大家想一想,比秒大一點的時間單位是什么?
生1:比秒大一點的時間單位是分。
師:那90000000秒是多少分呢?拿出計算器算一算。
生2:(90000000)÷60=(1500000)分。
師:1500000分還是很大,還可以換算成更大的單位嗎?
生3:(1500000)÷60=(25000)時。
生4:(25000)÷24≈(1042)天。
師:一年365或366天,如果按365天來算,大約是多少年?(保留整數(shù))
生5:(1042)÷365≈(3)年。
師:剛才同學們經(jīng)過推算轉(zhuǎn)化發(fā)現(xiàn)數(shù)一億本本子,居然要將近3年的時間!剛才我們數(shù)的時候,沒有把吃飯、睡覺的時間也考慮進去。數(shù)一億本本子,就算不吃、不喝、不睡,這么日夜不停地數(shù),也得數(shù)上3年??!可是人總要吃飯、睡覺、休息,如果按照每天只數(shù)8個小時來計算,那一億本本子又該數(shù)多久呢?
生6:9年!
師:9年意味著你們要從11歲數(shù)到20歲,從一個天真的兒童長成了一個帥氣的小伙子或者一個大姑娘,變成了一個成年人。(PPT呈現(xiàn)11歲的兒童和20歲的小伙子的對比圖片)
師:看到這個漫長的時間,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7:數(shù)一億本練習本的時間太長了!
生8:一億實在是太大了……
(賞析:讓學生親自數(shù)一數(shù)練習本,見證樣本實驗所需要的時間,加深了學生對時間的體驗。由此推算出數(shù)一億本練習本所需要的時間是真實可信的。而一開始的90000000秒對于學生來說印象并不深刻,但轉(zhuǎn)換成不吃不喝不睡的話大約需要3年的時間,或者按每天8小時正常工作時間來數(shù),居然需要9年的時間。面對這漫長的時間,同學們都驚訝了,數(shù)一億本練習本竟然需要這么長的時間,可以說時間“一億”帶給了孩子們巨大的思維沖擊。)
【教學片段三】分組活動
師:為了便于統(tǒng)一研究,我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一起來看一下。
活動一:量一量,一億張A4紙摞起來大約有多高?
活動二:稱一稱,一億粒大米大約有多重?
活動要求:
(1)在組長的帶領(lǐng)下選擇一個項目按要求進行活動。
(2)及時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填寫活動記錄單(如圖1)。
全班交流。
(1)量一量:研究一億張A4紙摞起來有多高?
師:一億張A4紙疊在一起到底有多高?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組的推算過程?
生1:我們小組測量到100張A4紙大約厚1厘米,由此推算出10000張A4紙大約厚1米,一億張大約厚10000米。
師:好的,讓我們借助圖片來感受一下!(PPT依次呈現(xiàn)對比圖片)
師:100張A4紙大約厚1厘米,和一個八歲的小女孩比一比。(出示圖2)
生2:相當于小女孩的鞋后跟這么厚。
師:10000張A4紙大約厚100厘米,即1米。和這個八歲的小女孩比一比。(出示圖3)
生3:高度已超過小女孩的肩膀了。
師:A4紙不斷地疊上去,當有100000000張A4紙時大約厚10000米。再和這個八歲的小女孩比一比。(PPT出示效果動態(tài)圖,A4紙不斷地疊上去,疊加的聲音經(jīng)久不衰,小女孩逐漸變小,最終出示圖4)
生4:小女孩快要看不見了,變得微乎其微了。
師:一億張A4紙大約厚10000米,到底有多高呢?咱們再來和熟悉的事物比一比。
師:這是我們學校的一幢五層教學樓,高約20米,一億張A4紙的厚度相當于多少幢這樣的教學樓疊加起來的高度?(出示圖5)
生5:10000÷20=500(幢)。一億張A4紙的厚度相當于500幢這樣的教學樓疊加起來呢!
師:看,這是我們南通有名的狼山,海拔約100米。一億張A4紙的厚度又相當于多少座狼山疊加起來的高度?(出示圖6)
生6:10000÷100=100(座)。100座狼山疊加起來相當于一億張A4紙的厚度!
師:閉上眼睛,想象一座、兩座、三座……越來越多的狼山疊起來,越來越高,直到疊滿100座,非常雄偉吧?
師:再來看這一張紙,它太薄了,薄到都可以忽略不計了,可是一億張紙疊在一起再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比一比呢。(出示圖7)
生: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才約8844米,一億張紙的厚度居然比世界第一峰還要高!
師:對于實驗結(jié)果,你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一億簡直大得不可思議……
(賞析:一張A4紙的厚度是微不足道的,但這樣的一億張紙疊加起來卻有約10000米高。但10000米的高度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具體的高度不借助一定的參照物,學生是很難體會的。這個活動中,教師多次利用身邊熟悉的事物進行對比,讓孩子在多次的對比中加深了對一億張A4紙厚度的印象,這樣的教學把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描述,高度“一億”帶給了孩子們巨大的震撼。)
(2)稱一稱:研究一億粒米大約有多重?
師:一億粒米大約有多重?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組的推算過程?
學生匯報。
生1:我們小組測量到100粒大米大約重2克。通過推算,一億粒大米重2000000克,也就是2000千克。
師:2000千克究竟有多重呢?老師帶來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誰來拎一拎。
生3(比較瘦,那袋大米紋絲不動,根本就拎不起來):太重了!
生4(比較胖,很吃力地把那袋大米移了移位置,不能完全拎起來):拎不動。
師:如果每袋大米重25千克,那一億粒大米即2000千克需要裝多少袋?
生5:2000÷25=80(袋)。
師:80袋!咱們一起來數(shù)一數(shù),看一看?。ǔ鍪緢D8)
生(異口同聲):哇!
師:同學們,一粒大米太小了,但一億粒大米竟重2000000克。如果每人每天節(jié)省一粒米,全國13億人,一天可以節(jié)省多少克大米?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這些節(jié)省下來的米,可以供一個人吃多少天?多少年?
生6:2000000×13=26000000(克)。如果每人每天節(jié)省一粒米,全國13億人一天可以節(jié)省26000000克大米。
生7:26000000÷400=65000(天),65000÷365≈178(年)。這些節(jié)省下來的米,可以供一個人吃65000天,約178年!
師:同學們,看了這些數(shù)據(jù),你們又有什么感受?
生8:一億實在太大了!
生9:單個的1雖小,但聚少成多,一億個1就會大得驚人!
……
師:是呀,一億很大,但是一億也是由許許多多不起眼的1組成的。如果我們每人節(jié)約一角錢,就會有很多貧困地區(qū)的學生不用失學;如果每人節(jié)約一滴水,1億滴水可匯成約3333升水,能供一個人喝6年;如果每天早關(guān)燈1小時,全國13億人可節(jié)約1億度電,供40萬戶農(nóng)村家庭使用1年……同學們,節(jié)約能源,奉獻愛心,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吧!
(賞析:一粒大米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往往不屑一顧,但這樣的一億粒大米竟能裝80袋25千克的大米。此處設(shè)計的讓學生嘗試拎一拎25千克的大米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讓學生間接感受了一億粒大米之重。接著設(shè)計的問題“每人每天節(jié)約一粒米,竟可供一個人吃約178年”,不僅滲透了思想教育,還讓學生從重量中充分感受到一億之大。)
【教后反思】
一億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只是個很大的數(shù),但對一億到底有多大,學生缺乏具體的感性經(jīng)驗。本課是一節(jié)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筆者巧妙通過“說一說”“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稱一稱”這四個活動引導學生在操作和實踐中,借助比較熟悉的事物的數(shù)量,從時間、高度、質(zhì)量三個方面來推算一億有多大,把抽象的數(shù)轉(zhuǎn)化為可感知的量,進而從量的角度感受一億這個數(shù)的實際大小,增強對大數(shù)的把握能力,發(fā)展了學生的數(shù)感 。
縱觀這節(jié)課,值得可圈可點的地方還不少。
1. 學法指導、數(shù)學思想巧妙滲透
我們無法直接數(shù)出一億本練習本所需的時間,無法直接測量一億張紙的高度……面對這樣一些棘手的問題,教師把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們很自然地想到由測量小數(shù)目進而推算出結(jié)果的方法。接著教師從學生的諸多方法中提煉出比較適合的小數(shù)目加以實驗研究,這樣便把復雜的問題轉(zhuǎn)化成簡單的問題。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親自實踐、領(lǐng)悟,掌握了從小數(shù)目推算出大數(shù)據(jù)的研究方法,數(shù)學研究能力也在活動中不斷得以提升。
2. 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必然
新課程中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建構(gòu)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在本節(jié)課中,筆者放手讓學生在小組中選擇研究材料,共同參與實驗研究……真正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活動的平臺和空間。
3. 對比活動豐盈了學生的數(shù)感
本課中設(shè)計了很多的對比活動,比如100張、10000張、100000000張A4紙分別與一個八歲的小女孩的身高進行對比,這些活動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給孩子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再比如一億張A4紙的高度與熟悉的教學樓、南通狼山、著名的珠穆朗瑪峰進行對比,讓學生對一億張紙疊加起來的高度不再感到陌生,一系列的活動加深了學生對一億的感知,豐盈了學生的數(sh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