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莉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敝匾曊緯喿x,也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但是,由于整本書的篇幅相對較長,且主要由學生在課外獨立閱讀完成,如果教師不予以指導和跟進,閱讀效果很難得到保證。所以,在積極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全程參與且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逐漸形成閱讀力,這樣才能實現(xiàn)從閱讀量到閱讀質量的飛躍。那么,就高年級學生而言,應該如何有效地開展整本書閱讀指導呢?下面,結合自身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整本書閱讀的主體是學生,但教師的主導作用會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推薦給學生的書,語文教師都不陌生,不過絕大多數(shù)也僅限于“讀過”,即知曉書的內(nèi)容。至于這本書的閱讀價值在哪里,學生讀這本書的意義是什么,采用什么樣的閱讀方式更佳,用怎么樣的方式來評價和檢驗讀書效果……恐怕很多教師都不會主動地考慮這些問題。所以,如果教師自身都未深度閱讀,沒有把整本書讀透,不能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那么所謂的指導都是無稽之談。
由此看來,要指導學生讀書,教師需要自我覺醒,閱讀先行。在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不妨再收集相關資料,尤其是那些高品位的閱讀鑒賞類文章,這對于豐富和加深對讀物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教師自己深入閱讀,有了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后,才更容易找到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策略與方法。因此,教師只有精心做好準備,閱讀指導才能有序有效地實施。
在推薦完一本書之后,學生就進入了獨立自主閱讀的環(huán)節(jié)。這個階段,如果教師的指導缺失,那么自讀很可能就變成了放任自流,讀或不讀,讀多與讀少,身心投入還是走馬觀花,全憑學生自覺。從往昔的實踐來看,認真閱讀的僅占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學生閱讀效果甚微。更有甚者,合上書后連書中人物的姓名都說不出來。為了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有效監(jiān)管,可以引入閱讀單導讀的方式。閱讀單是教師圍繞學生所讀的整本書,在自己深入閱讀的基礎上,基于學生的閱讀水平所設計的指向不同能力和素養(yǎng)的練習。這些練習既有指向提取信息和概括提煉的,也有繪制思維導圖、閱讀賞析、主題探討、話題爭論等思辨題。也就是說,閱讀單的設計在考慮趣味性、積累性的前提下,還要關照學生語言品鑒能力和深度思維能力,要注重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和學生閱讀策略的習得。
通常,一本書會設計四張閱讀單來對應閱讀進度。每完成一張閱讀單教師都會批改,然后進行講評交流。閱讀單在保證閱讀計劃有序推進的同時也能反映學生真實的閱讀狀態(tài),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在使用一個階段后,也可以讓高年級學生嘗試自主設計閱讀單,然后大家交換完成。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學生會養(yǎng)成邊讀邊思的習慣。附《城南舊事》的第四張閱讀單。
《城南舊事》閱讀學習單(四)
學校______ 班級______ 姓名______
閱讀內(nèi)容:《驢打滾》《爸爸的花兒落了》
故事喇叭:
從這兩章中選擇印象最深刻或最打動你的片段講給同學聽聽,然后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同伴評價:☆☆☆☆☆
閱讀口袋
①宋媽的兒子和女兒分別叫 、 。宋媽跑遍了北京的 也沒有打聽到女兒的下落。兒子被淹死,女兒下落不明,宋媽是那個時代命運悲苦的底層勞動婦女的代表。
②在《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章中,英子覺得爸爸也不拿她當孩子了,因為爸爸交給了她這樣一個任務: 。
深度閱讀《爸爸的花兒落了》
①讀了這一章節(jié),你覺得“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句話包含了幾層意思,請把你的理解寫下來。
②在這一章中,寫畢業(yè)典禮那天事兒的篇幅不到三分之一,超過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寫以前的事。在“今天”的事兒之間插入以前的事情,這種寫法叫插敘。請你把《爸爸的花兒落了》認真讀一讀,分別找出“‘今天的事”和“以前的事”,再看看“以前的事”主要是圍繞誰寫的。你覺得這種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主題探究:回顧整本書
“離別”和“成長”是整本書的關鍵詞。每一段故事的結尾,里面的人物都是離英子而去。請你選擇其中一個故事簡述英子是如何在離別中成長的。
進入高年級之后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會有所加重,在某種程度上會對課外閱讀造成沖擊。教師要注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精選練習減少作業(yè)量,以保證學生每天能抽出時間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師還可以利用午休和閱讀課等時間讓學生充分閱讀。
一本書讀完了 ,并不意味著整本書的閱讀活動就結束了。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說:“一個人靜靜地讀一本書,是一條線,是自己原有經(jīng)驗加上解讀書籍所得的新經(jīng)驗。兩個人討論一本書,是一個圓。一圈人討論一本書,是一個球,不但能聽到除自己之外的第二種看法,還可能有反面的看法、側面的看法?!彼?,讀后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甚至堪稱整本書閱讀最精彩紛呈的高潮階段。教師要根據(jù)作品的特點,設置能起到總結提升作用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與自己、與同伴、與老師、與作者,甚至是作品中的人物展開對話交流。
1.閱讀分享。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需要教師的引領和陪伴,更需要同伴之間的交流分享。通過交流探討,可以產(chǎn)生共鳴,分享快樂。日常主要是通過以下形式進行分享。
讀書小報。讀完整本書后可以讓學生圍繞這本書出一張手抄報,內(nèi)容包括作者簡介、作品梗概、精彩片段、讀書心得以及名家書評等,然后在班級進行展出,供大家互相學習。
人物氣泡圖。學生繪制人物氣泡圖,不但可以梳理書的內(nèi)容,而且可以使書中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性格更加鮮明。學生為了制作氣泡圖勢必需要在書中再走幾個來回,這樣還可以加深對書的印象。附《窗邊的小豆豆》人物氣泡圖。
改編表演。學生還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內(nèi)容來表演。要想表演得有感染力,學生不僅要改寫劇本、熟記臺詞,還要揣摩人物性格特點,這對于學生深度閱讀是很有幫助的。
主題演講或辯論。另外還可以選擇話題進行辯論或演講,比如讀完《西游記》之后,可以圍繞“唐僧是否膽小懦弱”的話題展開辯論,在讀完《城南舊事》后開展“在告別中成長”的主題演講。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還能促進學生心靈和思想的成長。
2.創(chuàng)意讀寫。低年級繪本閱讀中的“讀寫繪”就是把讀與寫巧妙融合的絕好做法。高年級學生感悟和想象的能力比低年級同學更強,所以很有必要將書中隱藏的言語資源挖掘整理成實踐材料。作家的語言特色、寫作方法、書中的留白部分等,都是學生從讀到寫遷移的基礎,教師可以根據(jù)作品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表達練習。除了常見的讀后感外,還可以讓學生寫簡單的書評,或在欣賞某個片段后借鑒作家的寫法。如讀《草房子》時就可以品讀桑桑走圓場和禿鶴參加會操這兩個片段,學習曹文軒是如何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讓讀者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之感的,然后指導學生練習寫自己熟悉的場面。
整本書閱讀不是目的,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掌握閱讀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才是關鍵。就個人的實踐而言,目前也處于摸索嘗試階段,尚未形成整本書指導的策略體系,需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xù)思考,繼續(xù)探索。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語文‘寬閱讀課程的建設與實施研究”(編號:C—c/2016/02/89) 研究成果 ]
作者簡介: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qū)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