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要】現(xiàn)實生活中,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其容忍義務一向存在著沖突。為了緩解這種沖突,本文將在界定公眾人物隱私權與容忍義務相關概念的基礎上,運用理論分析的方法,闡明二者存在的沖突,并試圖借助利益衡量原則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點。
【關鍵詞】公眾人物 隱私權 容忍義務 沖突與平衡
一、基本概念
(一)公眾人物
“公眾人物”一詞起源于美國,并首次出現(xiàn)在1967年巴茨與柯蒂斯出版公司的糾紛案中。我國對此還沒有法律上的界定。學者們對公眾人物的內涵和外延也各抒己見,莫衷一是。筆者認為,為了更好的保護公民的權利,公眾人物的范疇應當寬泛。對此,王利明教授的觀點值得借鑒。他認為公眾人物不但包含明星、科學家等自愿的公眾人物,還包括意外被牽涉到新聞事件中的非自愿的公眾人物,甚至還包括政府重要公職人員以及公益組織領導人。
(二)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隱私權的概念在學界一向存在爭議。通說認為隱私權是公民享有的私生活安寧與個人信息依照相關法律受到保護,不被他人不法侵擾、知悉、和公開等的權利。因為公眾人物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所以其隱私權也有自身的特點。比如,其隱私權受到大眾的關注、涉及到社會公共利益等。
(三)公眾人物的容忍義務
私法中的容忍義務主要指公民在面臨合理程度侵犯時的隱忍或克制。而公眾人物的容忍義務,筆者認為是指公眾人物從接受社會監(jiān)督的角度出發(fā),應對合理限度內侵害其人格權尤其是隱私權的行為理解和忍受的義務。
二、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其容忍義務的沖突與平衡
從國內外的立法及判例看,重視和維護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又不同于普通民眾,需要對其隱私權進行適當限定。從學理上看,公眾人物的容忍義務本質上是對公眾人物人格權的限定。權利需要保護和救濟,但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又對這種權利進行了限制,在這種保護與限制中,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其容忍義務就產生了沖突。
為了緩解這種沖突,就需要在權利、義務中謀求最大限度的平衡。而謀求平衡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就是明確義務的界限。那么,公眾人物在隱私權方面容忍的邊界該如何界定呢?目前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筆者覺得應采用“利益衡量”原則來界定公眾人物在隱私權方面的容忍義務。
利益衡量,是指在法律所保護的利益產生沖突時,由法官進行價值判斷,對沖突的利益進行權衡與取舍活動。運用利益衡量原則進行利益取舍,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司法實踐中的普遍做法。
社會公共利益先于個人利益受保護是權利沖突時利益衡量的標準之一。由于公眾人物在隱私權方面容忍義務邊界的確定主要涉及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新聞傳媒的監(jiān)督權以及社會公眾的知情權三方面的利益,因此,要明確公眾人物在隱私權方面的容忍義務,就要在權衡前述三者的權益時靈活運用社會公共利益優(yōu)先原則。具體表現(xiàn)為,社會公眾有權知道其應當知道的信息,新聞傳媒有義務滿足社會公眾合理的好奇心,也有權利對公眾人物進行輿論監(jiān)督,那么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為了滿足社會公眾知情權和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這兩項社會公共利益,有必要受到限制。換句話講,公眾人物在公共利益面前,有必要犧牲一些隱私利益。但這種犧牲必須在合理的范圍內。一方面,公眾人物只需要公開與公共利益有關的隱私,而與公共利益無關的隱私應像普通民眾的隱私權一樣受到維護。也即,對公眾人物隱私的犧牲應以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為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屬于侵權,侵權人應對超過的部分承擔侵權責任。另一方面,這種犧牲還要堅持比例原則,即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犧牲要在盡可能小的范疇內。在司法實踐中,可用社會公序良俗所認可的容忍度來權衡,比如涉及公眾人物私生活或者人格尊嚴的隱私一般不得被隨意公開或傳播。
三、結論
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被侵犯的情況在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這個現(xiàn)象的背后,實質上是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其容忍義務的沖突。對于二者的沖突,應運用利益衡量原則來解決。具體來講,就是對公眾人物隱私的犧牲應以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為限度,并堅持比例原則,也即公眾人物對侵害其隱私權行為的容忍不能超出社會公序良俗所認同的容忍度。這便是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其容忍義務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