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
摘 要:現如今娛樂產業(yè)迅猛發(fā)展,娛樂新聞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有關娛樂新聞傳播者的職業(yè)操守和道德責任的爭議持續(xù)不斷。本文從新聞真實、社會責任和人性倫理三個方面對當下娛樂新聞傳播者引起的主要爭議進行了解讀,并進一步闡述新聞傳播者應普遍遵循的工作原則及應當承擔的身份責任。
關鍵詞:娛樂記者;新聞真實;道德責任;公眾人物;隱私權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1-0036-02
如今大眾傳媒已發(fā)展為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巨大的信息傳播網絡日益滲透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娛樂生活,乃至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隨著國內傳媒市場化發(fā)展,娛樂產業(yè)越發(fā)繁榮,娛樂新聞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關注。但由于這一領域的“娛樂性”“特殊性”,使得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原則和界限變得模糊,近來部分娛樂新聞的報道方式和內容頻頻引發(fā)輿論爭議,爭議內容多圍繞報道的真實性、道德性、公眾人物隱私權與公眾知情權的矛盾等一系列問題展開。當某一問題的衡量界線模糊時,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是正?,F象,但需明確的是娛樂新聞傳播者作為大眾傳播隊伍的一員,基本的工作原則與底線不能因為所報道領域的“娛樂性”“特殊性”而動搖,對娛樂新聞生產的原則性要求和標準也不應與其他類型新聞有所區(qū)別,如真實、道德、監(jiān)督等標簽是應當始終堅持的準則。
一、娛樂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本質的要求,新聞學界和業(yè)界也始終在強調新聞真實的原則。1950年范長江在華東新聞講習班開學典禮上向新聞傳播者提出的四個信條中第一條就是“消息絕對真實”;2009年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把“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從1997年版中的第四條上調到第三條,并作出細致規(guī)定“不夸大、縮小或歪曲新聞事實,不虛構或制造新聞事件”。然而虛假新聞現象仍然在如今的新聞業(yè)界頻頻出現,嚴重損害了大眾傳媒的公信力。傳播者職業(yè)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為應對激烈競爭而盲目追求時效性、忽視報道質量,還有經濟利益的誘惑等,是出現此類現象的主要原因。
在娛樂新聞生產過程中,由于其關注和報道的對象本就是具有高社會關注度、討論度的娛樂、體育明星等,部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職業(yè)操守和道德責任的媒體為吸引公眾注意力,更容易出現這樣的失范現象,打“擦邊球”發(fā)布一些未經核實的猜測,或斷章取義歪曲事實,進行有傾向性的報道,對大眾進行引導和暗示。
例如,依據所謂的“照片”和“視頻”作為證明進行肆意解讀與猜測,然而此類“證據”往往只是當事人同行、交談、吃飯等內容,完全無法證明其所報道內容的真實性。這種方式屬于投機取巧的手段,以“既然無法證明是假新聞,就可以說是真實的”這種邏輯,始終游走在真實與虛假的邊緣。
前段時間“全明星探”平臺爆出某體壇明星的家庭內部糾紛,后證實為不實消息。當事人提出了法律訴訟,后“全明星探”發(fā)布了致歉聲明。還有多位明星被報道“疑似”戀愛、“疑似”出軌,以及被謠傳去世等例子,屢見不鮮。由于部分報道涉及的是公眾人物的私人生活領域,這往往是外人難以判斷和核實的,而被報道的公眾人物也不可能對每一條關于自己的消息予以回應和澄清,或是對發(fā)布不實消息的媒體進行追責,于是很多事實真相大眾始終不得而知。有時即使當事人作出了回應,輿論的爭議和公眾的疑慮依然會伴其而行,對其生活、心理、名譽、事業(yè)等方面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逆轉的。有人認為明星享受了公眾身份帶來的巨大利益,理應承受隱私權減少所帶來的后果。但這并不代表明星毫無隱私權益可言,相關界限應如何衡量,后文將進行闡述。
新聞真實與否帶來的影響是多維度的,除了對于被報道的當事人外,對大眾的知情權、媒體的公信力、乃至對整個社會風氣及意識形態(tài)都會有所影響,其重要性無需再贅述。身份賦予了新聞傳播者相應的權利及社會影響力,如果其無法做到自覺自律,擔負起對公眾及社會的責任,長此以往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持續(xù)發(fā)酵,不利于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良性發(fā)展。
二、娛樂新聞傳播者的社會責任
公眾人物隱私權和公眾知情權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是一直備受爭議的話題。由于公眾人物往往掌握著更大的社會權力和更多的社會資源,或成為普通民眾的標桿和榜樣,這使得他們與社會公共利益具有巨大的不可分割性,因而其隱私權較之普通民眾更加具有特殊性,有時需要在公眾知情權面前進行適當的讓步。這便給了某些媒體可乘之機,以“保障公眾知情權”“滿足大眾好奇心”“行使新聞輿論監(jiān)督權”等借口為侵犯隱私權的報道正名。須知雖然公眾人物隱私權和公眾知情權之間的界限尚無在所有情境下都適用的衡量標準,但某些基本原則是可以厘清的。
出于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以及滿足公眾合理興趣的需要,公眾人物有義務容忍新聞報道可能對其名譽、隱私造成的輕微損害。比如對于明星酒駕、吸毒、嫖娼等違法亂紀的行為,或代言假冒偽劣產品等傷害大眾利益的行為,媒體是應當行使監(jiān)督權力,對其進行追蹤報道的。例如前幾年對于某些公眾人物拖欠私生子女撫養(yǎng)費、暴力奪子等系列報道,還有隱婚超生的追蹤報道等,都是娛樂新聞媒體正當行使監(jiān)督權的體現。
當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社會公眾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新聞媒體毫無疑問應當以公眾利益為先;而當報道僅僅是為了“滿足大眾好奇心”時,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公眾興趣是否在合理范圍內為依據判斷該不該報道。一些與職業(yè)相關的隱私,如運動員的傷勢情況公眾有權知情;明星以青春容貌牟利,那么其是否整容,也應在公眾合理興趣之內。而當涉及公眾人物陰私、家事等方面時,如不影響公眾利益,原則上其隱私權應得到保障。魏永征教授曾提到,“興趣不是抽象的,有正當的興趣,也有病態(tài)的興趣。人性固有的窺私癖屬于人性中的弱點和病態(tài),承擔著社會責任的傳播媒介,應該發(fā)揮引導作用,提倡正當的興趣,抑制病態(tài)的興趣,而不是相反,助長這種病態(tài)的興趣,甚至造成社會公害。”新聞人扮演著“把關人”的職能,應當承擔社會責任,自覺注意報道的界限??v觀當今市面上的娛樂新聞內容,對公眾人物進行積極監(jiān)督,對社會公眾利益起到了正面作用的相對較少;而在滿足公眾好奇心的新聞報道中,迎合低級趣味的報道則始終存在。
三、新聞報道中的人性倫理
新聞傳播者既應該對社會公眾負責,也應該為被其報道的主人公考慮,尊重采訪報道的對象。記者柴靜在采訪藥家鑫案受害者張妙的父母時,面對張妙母親的哭泣,選擇了停止采訪;《南昌晚報》記者在《千余市民自發(fā)吊唁好刑警》的采訪中,面對犧牲刑警傷心欲絕的妻子,也選擇了放棄采訪,這都是出于人性和道德的考量。反觀另外一些媒體,在公眾人物重病住院的情況下仍費盡心思潛入病房偷拍,甚至致其病情惡化;還有在明星離世后潛入太平間偷拍遺體,以及直播去世現場和殯儀車等,絲毫沒有體現出對死者及其親友的尊重。
在人性與道德的標尺下,“追求真實性”“追求新聞價值”一類標榜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理由已不足以成為做出上述行為的借口,報道內容必須全部真實也不等同于真實的內容全部都要報道。面對巨大的經濟利益或其他利益誘惑以及法律約束難的現狀,新聞人做出怎樣的選擇往往依賴其價值主張和價值判斷?!耙粋€道德的媒體,其道德性只能通過所屬的工作人員在具體的新聞行為中體現出來、實現出來。”作為新聞傳播者,懂得尊重人格與敬畏生命,應是基本的素養(yǎng)與底線。
四、結 語
權利和義務總是相伴而生的,身份賦予責任,娛樂新聞傳播者理應認識到大眾媒介將對社會輿論及社會意識形態(tài)帶來的影響甚至是構建作用,自覺遵守新聞傳播者的普遍工作原則,履行應盡的義務,這一點不能因為所報道領域的“娛樂性”“特殊性”而動搖。公眾對于新聞傳播者的身份期待是要求其擔任公眾利益的“代言人”、權力的“監(jiān)督者”、環(huán)境的“瞭望者”和信息的“傳播者”,與此相對應的身份責任就是監(jiān)督社會,為公共利益鼓與呼。依據美國學者拉扎斯菲爾德的理論,大眾傳媒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如果不加以控制,其為惡的可能性更大。作為公眾的議程設置者,大眾傳媒如果一味引導娛樂化風氣,造成“全民娛樂”的局面,社會大眾將被培養(yǎng)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失去獨立、批判、嚴肅思考的能力。
除了期待新聞傳播者的自覺自律外,法律的約束以及來自社會大眾的監(jiān)督也是規(guī)范新聞報道操作方式及行業(yè)道德的有力途徑。法律和道德是底線,新聞人的職業(yè)精神和監(jiān)督職能是追求——法律和道德決定了不該報道什么,事實真相結合公共利益決定了應該報道什么。希望不僅是娛樂新聞傳播者,所有新聞傳媒工作者都能明確并堅持自己的職業(yè)操守及道德責任,在手握權利的同時,肩負起對社會大眾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1] 魏永征.警惕把“狗仔”合理化的取向——香港“狗仔隊”文化的借鑒[J].新聞界,2014(10).
[2] 魏永征,傅晨琦.“公眾人物”不是“狗仔”報道的擋箭牌[J].新聞記者,2014(5).
[3] 楊保軍.新聞道德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謝靜.“我們的狗仔隊”——從有關“狗仔隊”的媒介話語看新聞專業(yè)意識生產[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賀琛.新聞傳播者的道德責任研究[D].中南大學,2013.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