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馮子夏,女,漢族,甘肅蘭州人,蘭州城市學院大學本科。
時間: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天。
地點:廣東省羅浮山中一個村口。
人物:葛洪、鮑姑、葛洪的大弟子黃初平、小徒弟及其他徒弟若干,村民阿牛及其他村民若干。
(黃初平、小師弟與農(nóng)夫阿牛上,各背著一捆青蒿。)
小徒弟:(疲憊不堪,將青蒿扔在地上):唉呀媽呀,可累死我了。
黃初平:你才背了這么一點東西就喊累了,你看人家在阿牛背這么大的一捆,分量足有你的十倍,一路走來,腰不彎、氣不亂。和人家比比,你也太柔弱了。
阿牛:哪里哪里,我們鄉(xiāng)下人,耕田各地,習慣勞作,上山打草,走幾里山路,實在算不上重活。再說葛仙率領高徒前來采青蒿、治瘧疾,為我們村民解除病痛。我們真是太感謝葛仙了,能為葛仙做點事情,出點力,我阿牛再累心里也高興。你們兩位仙道,跟隨葛仙、鮑姑修行,每天讀書靜坐,自然做不慣這種耗費體力的事情。真是辛苦了,辛苦了。
黃初平:哪里,哪里。
小徒弟:我們哪里讀書靜坐了,師兄你說說,自從我跟隨了師傅,滿以為可以潛心修養(yǎng),煉成金丹,羽化飛升,登上仙境。沒想到師傅整天帶著我們翻山越嶺,走村入戶,給老百姓看病。還要到深山老林尋找采集藥草,仙道一絲未得,卻累得我腰酸背痛。想當初師傅放著侯爺不當,跑到嶺南這煙瘴之地來修行,不就是看上此處盛產(chǎn)的丹砂嗎?為什么不全力采砂燒煉,服食靜修,以成大道。卻整日忙碌于這俗事雜務而樂此不疲。就是要給人治病,我們道家驅(qū)除病魔靠的是符水咒語,哪里用得著這些花花草草?你我天天上山采藥,下山治病,都成了游方的郎中,哪里有一點道士的風采。師兄你有所不知,前幾天我?guī)蛶煾嫡砦母?,偷偷看了一下那里面的文字,哪里有什么深奧玄妙的道理,都是些治療常人疾病的土方草藥。師傅現(xiàn)在是滿篇的小方小草,整天的采藥打草,你說師傅他老人家是不是有點走火入魔了。
黃初平:師弟不可妄言!師弟你追隨師傅時日尚淺,對師傅高尚的道行、深邃的學問還缺乏深入的理解。對于醫(yī)藥之學,救治之道,師傅從來都是孜孜不倦,身體力行的。因為師傅認為,我們道家追求探索的是宇宙最根本的玄妙道理,而根本的玄理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變化為形形色色之態(tài)。因此對求道的人來說事物的差別,只是成有先后,體有巨細罷了,無論大事小物,都是道之所存。我們研讀道書、采砂煉丹是求道,采藥治病、解救民瘼也是求道,無所謂大小、內(nèi)外、正偏呀。師傅常常教導我們,道術(shù)有內(nèi)外之分,玄理道術(shù)為內(nèi),人間諸事為外。求道之人不可偏執(zhí)于任何一方,而應內(nèi)外兼修,方可修成大道。你看師傅的著作《抱樸子》內(nèi)篇20篇論述神仙吐納符篆勉治之術(shù);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于內(nèi)于外,何曾有所偏廢?再說醫(yī)療之方,并非小道。師傅一再教導,世間萬物,以生為貴,人的生命,是最珍貴的。精神靈魂是不可以離開肉體而存在的,失去了有機的肉體生命,道術(shù)則無以托之。因此以藥物養(yǎng)身,以術(shù)數(shù)延命,使內(nèi)疾不生,外患不入,是長生久視之術(shù)得以實行的基礎和根本。師傅從來不把修道看作是自己個人的事,不然的話,他收我們這些徒弟做什么?收徒授業(yè),是為了向更多的人推行仙道之術(shù),而采藥治病,是將道術(shù)施之于大眾。師弟且不可小看了這治病救人之事??!你所看到的師傅書稿,乃是師傅正在撰寫的《肘后備急方》,寫成后將是一部造福萬民、澤被后世的大作,師弟且不可胡亂批評。
小徒弟:慚愧慚愧!師兄一番教訓,令我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先前只因我知之甚少,修行太淺,為了身體的困倦疲乏,就對師尊妄加非議,實在是不應該。師兄多年秉受師傅的教誨,學識、修養(yǎng)都讓我望塵莫及。希望師兄今后對我的言語行為多加批評指正,讓我能追隨師傅,道業(yè)有成。
阿牛:敬佩敬佩!前兩年我們這一代瘟疫橫行,村里很多人都病倒不起,性命垂危。是葛仙和鮑姑帶領眾位道長,不辭辛勞,治病救人,救活了無數(shù)的鄉(xiāng)親。提起他們二老,鄉(xiāng)親們都是滿心的感激。我阿牛一個粗人,不懂得你們道家的大道理。但聽了你們二位的談論,讓我更加地敬佩葛仙、鮑姑兩位圣人。神仙啊神仙!哦,你們看,葛仙來了。
(葛洪、鮑姑與徒弟、村民上)
葛洪:哦,兩位弟子先到了,看來你們收獲頗豐啊。
黃初平:全靠了阿牛兄弟,他熟悉地形植被,又有力氣。所以我們很順利地完成了師傅交給的任務。
葛洪:初平,青蒿既己采到,就趕快帶領大家處理榨汁吧。務必讓村里的患者在午飯前服下青蒿藥汁。工作
黃初平:是,師傅。(帶眾徒弟下。阿牛等村民留在臺上陪伴葛洪夫婦。)
葛洪:夫人,近來陰雨連連,瘴癘橫行。這一帶村民中多有罹患瘧疾的,病人痛苦不堪,醫(yī)者束手無策。
阿牛插話:是啊,這瘧疾病實在太折磨人了。每年這個季節(jié)得瘧疾的人就多了起來。得病的人一陣冷得像掉進了冰窟,渾身打顫;一陣熱得像坐進了蒸籠,大汗淋漓。人被折騰得筋疲力盡,莊稼不得打理,家人不能照顧。真是苦不堪言啊。
葛洪:天幸此山中多有青蒿生長,采集榨汁,病人飲用后頗有療效。這還多虧了夫人你,在崇山峻嶺中尋醫(yī)訪藥,于民間得到這個有效的偏方。我們這才可能遏制這個病魔的肆虐。
鮑姑:夫君過獎,妾身尋訪到的,不過是百姓嚼食青蒿治病的土辦法。是夫君您琢磨研究出了榨取青蒿汁液用作治瘧之藥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僅提取出藥材的精華加強了療效,也方便醫(yī)生掌握用藥的劑量。造?;颊叩氖欠蚓?。
葛洪:夫人謙虛。說來慚愧,為了提取青蒿的菁華,還走了不少的彎路。最初我們用煎煮曬干的青蒿來獲取藥液,用來治病卻全然沒有效果。經(jīng)過一次次的失敗我才明白了,只有新鮮的青蒿汁液,才能有效地治療瘧疾。
鮑姑:是啊,夫君您曾在著作中,用朱砂加熱后化成水銀的事例,來說明事物變化的道理。正是外力和時間的作用,使得青蒿物性改變,藥力喪失的。
葛洪:是啊是啊,我們道家研究探討的,就是事物變化的道理。而我卻忽略了晾曬和加熱對青蒿物性藥效的影響,好在工夫不負有心人,我們最終還是回到了正確的途徑上,掌握了利用青蒿治療瘧疾的有效方法。
(黃初平與眾徒弟上,攜帶著器皿)
葛洪:初平,青蒿汁準備好了嗎?;
黃初平:對不起師傅,我們盡力工作,雖然榨出不少,但村里病人太多,顯然是不夠用的。我們帶來的榨床太少,雖有人手,卻無法做得更快了。您看,還有這么多的青蒿已經(jīng)用水浸漬處理好了,卻來不及榨取。
葛洪:有人手,無器具;無器具,有人手——(忽然從一徒弟手中拿起一把浸漬好的青蒿,略加整理后雙手握住用力一擰,青蒿汁被絞出流下,一徒弟忙用口罩接住。)看,這一把青蒿絞出的汁液,恰好夠一人一次服用的劑量。
眾人:絞汁,可以用手絞汁!
小徒弟:這個辦法倒是簡單,我也來試試。(擰絞青蒿,但絞出的汁液顯然不如師傅多。)
黃初平:看來你手上的氣力,比師傅差遠了。
小徒弟:怎么能和師傅比呢?要知道師傅可曾經(jīng)帶兵打仗,是戰(zhàn)功赫赫的將軍,天生神力——
葛洪:哪有什么天生神力,只不過當初從軍征戰(zhàn),為國效力,舞弄過刀槍。后來長年采集泡制藥物,為人推拿按摩,練出了一點手勁罷了。哦,要說手勁,這里可有雙更加有力的手。阿牛,你來試試。
阿牛:嘻嘻,我們莊稼人,有的不就是這點力氣嘛!好,我來試試。(抓起青蒿用力擰絞,汁液淋漓而下,眾人齊聲叫好。)
黃初平:各位師弟手中有器具的就繼續(xù)使用器具榨汁,沒有器具的就徒手絞汁。各位鄉(xiāng)親也來和我們一起來絞青蒿吧。(眾人一起動手)
葛洪:夫人,我的《肘后方》關(guān)于青蒿治療瘧疾的一節(jié),看來又該修改了。我著此書的目的,是要為醫(yī)者提供一些應對急癥的簡易之方,也是想讓普通民眾知道一些方便可行的自救自療的辦法。所以行文力求簡潔明了,不在醫(yī)理上做過多的解釋。但對于青蒿治療瘧疾,如果只簡要說明青蒿生汁可治此病,恐怕讀者不能掌握關(guān)鍵,導致方法不當藥效喪失。如果詳細說明使用器具榨汁之法,又嫌文字過于繁復。而且平常人手中沒有工具,根本無法實施。而我們今日所用之法,是最適于向民眾介紹的了。
鮑姑:是啊。今日之法,是最切合夫君著書的初心本意的。此藥有效,此法易行,真是太好了。
葛洪:好啊,那么我就在《肘后方》中寫上:“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眾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定格,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