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少軍
(河南省安陽市燈塔醫(yī)院外科 安陽 455000)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為神經外科常見病,臨床表現(xiàn)為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反復發(fā)作性、短暫性劇痛,極易導致患者吞咽困難,影響患者正常工作與生活[1]。目前,顯微血管減壓術為治療PTN的主要手段,該方法有利于消除壓迫神經的責任血管,改善患者疼痛癥狀,臨床應用效果確切[2]。但隨著顯微血管減壓術的不斷推廣,發(fā)現(xiàn)該術式治療后患者易出現(xiàn)面部麻木、聽力減退等并發(fā)癥,不利患者術后康復及生活質量的提高[3]。為此,本研究著重探討應用改良微骨孔完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PTN的效果,以期為此類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借鑒?,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5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療的PTN患者108例,應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觀察組女35例,男19例;年齡 35~74歲,平均(54.87±6.21)歲;病程 6個月 ~8年,平均(3.89±1.03)年;疼痛持續(xù)時間 1~5 min,平均(2.67±0.45)min;右側 23 例,左側 31 例。對照組女37例,男17例;年齡36~77歲,平均(54.91±6.18)歲;病程 6個月 ~9年,平均(3.92±1.05)年;疼痛持續(xù)時間 1~5 min,平均(2.64±0.43)min;右側25例,左側29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PTN診斷符合《神經病學》[4]中PTN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3)可耐受研究相關術式治療者;(4)精神狀態(tài)良好,且無認知和理解功能障礙者。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2)嚴重肝、腎功能損傷者;(3)伴有凝血功能障礙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颊呷砺樽?,取仰臥位;乳突枕下發(fā)際內作60~70 mm直切口,牽拉暴露;將骨膜下組織剝離后,于枕鱗下鉆孔開骨窗,直徑30~35 mm;將硬腦膜切開并懸吊,排出腦脊液;于顯微鏡下將黏連的蛛網膜銳性分離,對壓迫神經的責任動脈進行游離,將其與神經根分離,將滌綸片墊入;止血、關閉顱腔。觀察組接受改良微骨孔完全顯微血管減壓術,體位及麻醉方法同對照組。取40~60 mm乳突后發(fā)際內切口,于乙狀竇、橫竇交界處作直徑20~25 mm橢圓形骨窗;將骨窗上端邊緣內板磨除,以便于顯微鏡下操作;于顯微鏡下將蛛網膜剪開,將三叉神經分離、顯露,仔細探查小血管、蛛網膜(三叉神經根入顱方位內),將黏連組織鈍性分離;游離責任血管,采用滌綸片包繞整段三叉神經,通過鈦夾固定;人工硬腦膜修補術對硬腦膜修補后,逐層縫合。
1.4 評價指標 (1)臨床療效[5]:依據術后6個月時兩組疼痛緩解程度評估臨床療效。疼痛消失為治愈;疼痛減輕>90%,偶爾需藥物止痛為顯效;50%≤疼痛減輕≤90%為有效;疼痛減輕<50%或未見改善為無效。有效+顯效+治愈=總有效。(2)術前、術后6個月時測定兩組三叉神經周圍部分腦池容積。(3)統(tǒng)計術后6個月內兩組復發(fā)情況及腦脊液漏、面部麻木、聽力下降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術后6個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6個月復發(fā)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術后6個月觀察組出現(xiàn)腦脊液漏、面部麻木、聽力下降各1例;對照組出現(xiàn)腦脊液漏2例,面部麻木、聽力下降各4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 5.56%(3/54),對照組為 18.52%(10/54)。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85,P=0.038)。
2.3 兩組三叉神經周圍腦池容積比較 術前兩組三叉神經周圍腦池容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三叉神經周圍腦池容積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三叉神經周圍腦池容積對比(cm3
表2 兩組手術前后三叉神經周圍腦池容積對比(cm3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54 54 2.450 4.871 0.016 0.000 tP術前 術后6個月 t P 16.14±4.21 16.11±4.18 0.037 0.970 17.98±3.57 19.69±3.42 2.542 0.013
截止目前,PTN發(fā)病機制仍未完全明晰,但臨床普遍認為PTN的發(fā)生可能與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有關[6]。PTN多以劇烈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不僅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還降低了他們的生活質量。目前,藥物療法、外科手術為治療PTN的常用方法。在PTN的早期治療中藥物療法往往能得良好療效,但長期藥物治療極易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及導致抗藥性產生,最終將影響治療效果,故目前手術仍為PTN治療的優(yōu)選方案[7]。
顯微血管減壓術為治療PTN的重要術式,有利于解除壓迫三叉神經的責任血管,進而可改善神經壓迫癥狀,減輕對三叉神經功能的損傷[8]。但經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該術式極易造成腦脊液漏、面部麻木及聽力損害等并發(fā)癥,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與預后[9]。近年來,臨床諸多學者對顯微血管減壓術進行了改良和完善,從而使改良微骨孔完全顯微血管減壓術漸趨成熟。該術式將骨窗設計為橢圓形,可減少開顱時間,且通過將骨窗上端內板磨除,創(chuàng)造了充足的手術操作空間;與此同時,術中全方位探查入顱方位,有利于最大限度減少責任血管的遺漏;采用滌綸片對三叉神經進行整段包繞,有利于發(fā)揮充分減壓作用,降低術后復發(fā)風險[10]。賀鵬[11]的研究證實,PTN患者接受改良微骨孔完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具有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且可改善患者三叉神經周圍腦池容積。本研究中,術后6個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兩組三叉神經周圍腦池容積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復發(fā)率對比無顯著差異,可見與常規(guī)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相比,改良微骨孔完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PTN更有助于減輕患者疼痛,提升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改善預后。綜上所述,PTN患者接受改良微骨孔完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有助于增加三叉神經周圍腦池容積,術后并發(fā)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