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亮,張小峰,張軍峰
(1.長安醫(yī)院神經內科,陜西 西安 710016;2.西安鳳城醫(yī)院神經內科,陜西 西安 710016;3.西安醫(y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陜西 西安 710021)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等特點[1-2],其發(fā)病機制為粥樣硬化斑塊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發(fā)生破裂而形成血栓,使動脈血管狹窄或閉塞,腦組織血供減少或中斷,從而導致ACI[3-4]。目前,ACI的主要治療手段有常規(guī)藥物治療、靜脈溶栓和介入治療等。ACI的介入治療效果確切[5-6],但對醫(yī)療設備和醫(yī)療技術水平的要求較高,因此,介入治療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大型綜合性醫(yī)院。靜脈溶栓是臨床治療ACI的常用方法,可有效再通閉塞動脈并恢復腦組織的血流灌注。阿替普酶是一種纖溶酶原激活類藥物,可通過抑制凝血過程及氧化應激反應而改善ACI患者的腦組織血流灌注和神經功能[7-8]。本研究旨在探討阿替普酶對ACI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長安醫(yī)院收治的ACI患者為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標準:(1)符合ACI診斷標準[9];(2)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5 h以內。排除標準:(1)有出血性疾病者;(2)有神經疾病者;(3)對本研究中使用的藥物過敏者;(4)口服抗凝藥物者。本研究共納入ACI患者115例,按照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齡45~74(57.6±8.4)歲,發(fā)病時間(3.98±0.51)h。對照組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齡42~75(58.1±7.9)歲,發(fā)病時間(3.86±0.63)h。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發(fā)病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脫水、降顱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yǎng)神經及調節(jié)血壓、血脂、血糖等常規(guī)治療;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觀察組患者給予阿替普酶(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大藥廠,注冊證號S20110052)0.9 mg·kg-1,前10%劑量在1 min內靜脈注射,剩余劑量在60 min內靜脈滴注。
1.3 觀察指標
1.3.1 血清神經損傷標志物2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7 d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3 000 r·min-1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中S100B蛋白、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8-羥基脫氧鳥嘌呤(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3.2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7 d應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得分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10]。
1.3.3 日常生活能力2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7、15 d應用Barthel指數(shù)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11]。
2.1 2組患者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比較結果見表1。2組患者治療前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后1、7 d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后7 d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后1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7 d,觀察組患者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比較
nNSE/(pg·L-1)S100B/(pg·L-1)MDA/(nmol·L-1)8-OHdG/(μg·L-1)57 25.48±4.291.65±2.0615.01±2.05583.21±71.03 1 d18.63±4.89a1.21±0.16a12.89±1.85a425.21±52.86a 7 d11.25±0.67ab0.98±0.12ab8.79±1.15ab324.42±44.29ab58 25.59±4.621.42±0.1814.58±1.95579.76±72.41 1 d11.65±5.33ac0.98±0.11ac9.32±1.02ac325.62±47.93ac 7 d8.01±0.09abc0.65±0.09abc6.70±0.87abc231.26±30.29abc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1 d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cP<0.05。
2.2 2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結果見表2。2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后1、7 d NIHS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后7 d NIHS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后1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7 d,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
nNIHSS1 d7 d5712.48±4.299.65±2.06a8.16±1.13ab5812.38±2.917.39±1.54ac5.93±1.49abc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1 d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cP<0.05。
2.3 2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結果見表3。2組患者治療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后7、15 d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后15 d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后7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7、15 d,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n7 d15 d5744.01±6.0453.17±5.49a66.23±5.35ab5844.57±3.9879.47±5.81ac85.29±4.73abc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7 d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cP<0.05。
ACI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發(fā)病率、致殘率及病死率高,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靜脈溶栓是臨床治療ACI的常用方法,可有效再通閉塞動脈并恢復腦組織的血流灌注[12]。阿替普酶是第3代溶栓藥物,能夠在富含纖維蛋白的血栓部位激活纖溶酶原并溶解局部血栓,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13]。本研究旨在觀察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ACI的臨床效果。
NSE和S100B是反映腦損傷程度的重要標志物[14]。腦組織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不僅會直接造成細胞內多種結構分子釋放進入血液循環(huán),還會引起氧化應激反應并造成多種氧化產物釋放進入血液循環(huán)[15]。MDA和8-OHdG分別是神經元及神經膠質細胞內脂質和核酸發(fā)生氧化反應的產物,其血清水平可反映腦損傷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后1、7 d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阿替普酶溶栓可以有效減輕ACI患者腦組織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1、7 d,2組患者NIHS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7、15 d,2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阿替普酶能夠快速減輕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可有效減輕ACI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