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東醫(yī)院 1.中醫(yī)科,2.神經內科 201399)
輕度認知損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癡呆之間的一種中間過度狀態(tài),是癡呆的早期癥狀,同時也是一種認知障礙癥候群。MCI可分為遺忘型MCI(amnestic MCI, aMCI)和非遺忘型MCI(non amnestic MCI, naMCI)[1]。aMCI患者存在記憶功能損害的輕度認知障礙,但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正常。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易引起認知功能損害并可進一步發(fā)展為癡呆,臨床大部分患者就診時認知損害程度已達到的診斷標準,錯過最佳治療階段,因此,盡早對MCI的診治是醫(yī)生、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努力的方向。中醫(yī)從氣血虧虛、脾腎陽虛、腎陰虛、痰濁阻滯、血瘀阻絡等[2-6]因素對該病進行辯證論治,并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探討巴戟天顆粒治療脾腎虧虛型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害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上海市浦東醫(yī)院就診的60例脾腎虧虛型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害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51~70歲,平均年齡(65.28±16.47)歲,平均病程(59.43±16.02)天。按信封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0~69歲,平均年齡(66.25±15.58)歲,平均病程(61.20±15.14)天;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0~71歲,平均年齡(64.30±17.39)歲,平均病程(58.07±17.45)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Peterson的aMCI診斷標準[7],具體如下:(1)以記憶減退為最主要主訴,記憶障礙是最基本及最主要的主訴。(2)神經心理學實驗或檢查結果證實的記憶減退(以記憶實驗成績的下降程度低于年里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對照1.5個標準差以上為客觀依據)。(3)癡呆量表評價未達到癡呆水平;總體衰退量表(GDS)=2或3;臨床癡呆量表(CDR)=0.5,MMSE>24分。(4)日常生活能力保留。(5)排出癡呆和其他可引起腦功能障礙的內科或精神心理狀態(tài)。
1.2.2 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8],選擇脾腎虧虛證作為觀察證型。
主要癥狀:(1)智能減退;(2)倦怠思臥;(3)腰膝酸軟;(4)脘脹;(5)納呆。次要癥狀:呆鈍少言,形體肥胖,肢體困重,頭暈耳鳴,小便頻數(shù),大便溏泄。舌象:舌淡,苦薄或白,或有舌體胖大。脈象:脈沉弱無力,或弦細、弦數(shù)。主癥包括智能減退及其他四項任意一項,次癥至少具備2項者即可確診。
1.3.1 納入標準 (1)符合aMCI診斷標準。(2)MMSE評分:>24,≤26;MoCA評分:≥20,<26。(3)50歲≤年齡≤80歲。(4)患者及家屬對本次臨床研究均知情同意,均屬志愿受試,獲得知情同意的全過程均符合GCP規(guī)定。
1.3.2 排除標準 (1)血管性癡呆(VAD)患者。(2)肯定的癡呆:MMSE≤22分;MoCA評分:<20分。(3)有其他智能障礙、抑郁、精神疾病或失語等影響MoCA、MMSE評分者。(4)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創(chuàng)傷后亨廷頓舞蹈病、多發(fā)性硬化、中毒代謝性腦病、癡呆,原發(fā)的未經治療的內分泌疾病或原發(fā)的下丘腦功能減退,帕金森病的診斷在記憶衰退之前、精神發(fā)育不全。(5)合并有心、腦、肝、腎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6)對多種藥物過敏及過敏體質者。(7)入組前30天服用過任何研究性藥物或半衰期較長的研究藥物且在藥物的5個半衰期內。
觀察組和對照組均給予相同的基礎治療,口服銀杏葉片(19.2 mg/片,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19.2 mg,每天3次,與此同時兩組患者均給予一般的營養(yǎng)支持和運動指導治療。觀察組選用巴戟天顆粒(7 g/袋,巴戟天顆粒組成:巴戟天1 g、石菖蒲1 g、遠志1 g、地骨皮1 g、白茯苓1 g、茯神1g、黨參1 g)治療,一日兩次,一袋/次,連續(xù)服藥3個月。對照組選用尼莫地平片(上海信誼天平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20 mg;生產批號:11160801、11170201)治療,1日3次,每次1粒,連續(xù)服藥3個月。兩組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服辛辣刺激,生冷油膩之品。
1.5.1 療效標準 兩組患者在經治療3個月后,評估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
MoCA、MMSE量表評分評價西醫(yī)醫(yī)療效。西醫(yī)療效標準(主要依據為療效指數(shù)X):以X≥85%為臨床基本控制;50%≤X<85%為顯著進步;以20%≤X<50%為進步;以0%≤X<20%為無變化;以X>-20%為惡化。其中療效指數(shù)X=(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中醫(yī)癥候療效判定標準(主要依據為癥候積分減少率Y):以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Y≥95%為臨床痊愈;以癥狀、體征明顯改善,Y≥70%為顯效;以癥狀、體征均有好轉,Y≥30%為好轉;以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Y≥0%為無退步;以癥狀、體征加重,Y<0%為無效。其中癥狀積分減少率Y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療前得分-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100%。中醫(yī)癥候評分參考2008年《輕度認知損害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草案)》制定,根據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害脾腎虧虛證的智能減退、倦怠思臥、腰膝酸軟、脘脹納呆、呆鈍少言、形體肥胖、肢體困重、頭暈耳鳴、小便頻數(shù)、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數(shù)12個證候累計得分,共60分,根據嚴重程度每個證候0~5分,得分越高,癥狀越重。
1.5.2 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ini-mental State of Examination,MMSE) 量表分為5個條目,含時間定向、即刻記憶、注意和計算能力、視空間能力等19個項目,30個小題,共計30分。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總分30分,以26分為分界值。
1.5.3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水平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分析(ELISA)檢測Hcy、FIB,全程參照說明書步驟進行檢測。
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均采用χ2檢驗方法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數(shù)據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臨床基本控制9例,顯著進步15例,進步5例,無變化1例,惡化0例,西醫(yī)總有效率96.67%。對照組臨床基本控制3例,顯著進步6例,進步11例,無惡化9例,惡化1例,西醫(yī)總有效率66.67%,觀察組西醫(yī)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西醫(yī)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aP<0.05(n=30)
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臨床治愈10例,顯效14例,好轉5例,無退步1例,無效例,總有效率96.67%。對照組臨床痊愈3例,顯效7例,好轉11例,無退步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70.00%,觀察組中醫(yī)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aP<0.05(n=30)
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后,觀察組MMSE、MoCA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對照組MMSE、MoCA較治療前也有升高,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后,觀察組MMSE、MoCA較對照組均更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量表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aP<0.05 (n=30)
兩組患者治療前Hcy、FIB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經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Hcy、FIB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對照組經治療3個月后Hcy、FIB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且經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與對照組Hcy、FIB水平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觀察組Hcy、FIB水平降低較對照組更明顯(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Hcy、FIB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n=30)
aMCI在臨床表現(xiàn)上主要以記憶方面的遺忘為主,是最為常見認知損害類型。認知損害的病因復雜,部分用藥、護理方案、腦小血管病、路易體病、額顳葉變性、腦外傷、腦炎、營養(yǎng)缺乏等因素均可導致aMCI[9-11]。西藥治療主要參考阿爾茲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治療方法:通過采用膽堿酯酶抑制劑、非甾體類抗炎藥、銀杏制劑、殼聚糖卵磷脂等進行干預治療[12-13]。但由于本病病因復雜,西醫(yī)治療效果還需要進一步考證,且西藥費用高,毒副作用大,療效不確切。而中醫(yī)藥對該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優(yōu)勢,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
中醫(yī)將aMCI歸屬于“呆病”、“文癡”、“善忘”、“郁證”、“癲證”等范疇,清代著名醫(yī)家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中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腦為髓海,為元神之府,是神機記憶之所在。髓海充足,則神思敏捷,反應靈敏,耳目聰明,形神統(tǒng)一。若髓??仗?,則神機失用,記憶減退,反應遲鈍。aMCI的中醫(yī)治療多從虛實兩方面進行,實者多考慮為痰濁蒙竅和瘀血內阻;虛者多考慮為髓海不足和脾腎兩虛。脾腎兩臟關系密切,脾虛不能充養(yǎng)腎精,髓海失養(yǎng),繼而發(fā)為健忘、善忘。故補腎健脾為主要治則,巴戟天顆粒由巴戟天1 g、石菖蒲1 g、遠志1 g、地骨皮1 g、白茯苓1 g、茯神1 g、黨參1 g等組成。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巴戟天[14]具有提高大鼠學習記憶能力、抗抑郁效應,改善大鼠認知行為障礙的作用;石菖蒲[15]、遠志[16]具有修復損傷的記憶、促進記憶功能;白茯苓健脾化痰,對抑郁患者有改善作用;黨參對小鼠腦神經損傷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地骨皮可改善癡呆癥狀。
本研究中,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后,觀察組MMSE、MoCA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巴戟天顆??梢悦黠@改善脾腎虧虛型aMCI的認知功能。這可能與老年患者生活能力日漸降低、治療干預的時間較短等因素有關。治療3個月后兩組Hcy、FIB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Hcy、FIB水平降低較對照組更明顯(P<0.05),該數(shù)據表明Hcy、FIB水平與脾腎虧虛型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害的程度相關,Hcy、FIB水平降低提示患者認知功能的改善。
綜上所述,巴戟天顆粒治療脾腎虧虛型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害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