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娟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安定醫(yī)院護理部,天津市 300450)
精神分裂癥為一種重型精神病,病因至今尚未明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情感、思維、精神活動等不協(xié)調現(xiàn)象,且同一階段因個人差異而存在不同的癥狀[1]。精神分裂常見于青壯年,具有反復發(fā)作、病程長、治療過程復雜等特點,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嚴重影響患者肢體、心理及社會功能[2]。采用藥物治療雖可減輕癥狀,但無法根治,且副作用明顯,療效欠佳,治療過程中需配合物理康復訓練,并且綜合護理干預對于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的恢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3-4]。本研究為提高患者肢體功能、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綜合護理配合物理康復訓練干預,獲得了滿意的效果?,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80例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確診為精神分裂;(2)無智力障礙及軀體疾病者;(3)配合護理、治療、管理者;(4)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精神發(fā)育遲滯、精神活性物質依賴者;(2)嚴重器質性疾病者;(3)嚴重基礎性疾病者;(4)造血功能障礙者;(5)因自身原因無法完成或參加研究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1~65(43.4±2.2)歲;病程2~20(11.9±8.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18例,大專及以上14例。研究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23~62(43.8±2.2)歲;病程2~22(11.6±3.7)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給予患者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向患者介紹作息制度、病區(qū)環(huán)境、病區(qū)工作人員、住院須知;每日測量體溫3次,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并對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進行詳細記錄;保證病房衛(wèi)生狀況,維持病房適宜的溫度、濕度;密切觀察患者臨床指標的變化,并詳細記錄;觀察并記錄患者睡眠時間及睡眠情況;患者離開病房區(qū)域需護理人員陪同;加強護理人員責任心,預防患者出現(xiàn)自殘、出走、毀物、傷害他人等情況。按上述內容持續(xù)干預12個月。
1.2.2 研究組 采用綜合護理配合物理康復訓練,綜合護理干預與對照組相同。物理康復訓練如下。
1.2.2.1 生活能力訓練[5]患者每日進行1 h的基本生活能力訓練,如衣物的整理及換洗、整理床鋪、洗澡、日常生活用品的擺放、就餐后碗筷和勺子的擺放等。培養(yǎng)患者動手能力,如修剪指甲、刮胡子等。
1.2.2.2 文體活動訓練[6]體育活動包括乒乓球等項目,娛樂活動包括圍棋、象棋、撲克、電視、唱歌、十字繡等內容,并于每日清晨組織患者進行廣播體操訓練。根據(jù)患者的興趣愛好選擇性安排體育鍛煉或娛樂內容。每周組織一次比賽活動,如唱歌、乒乓球、繪畫及書法比賽等,以提高患者積極性,對排名靠前的給予獎勵措施,如頒發(fā)獎狀、給予獎品等。
1.2.2.3 學習行為技能訓練 定期組織患者閱讀書刊、報紙及看電視新聞等活動。醫(yī)生及護理人員每周對患者進行一次講課,由心理專家或精神專家每月對患者作一次演講,主要演講內容為精神衛(wèi)生常識,并解答有關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出院后如何面對正常生活等疑惑。
1.2.2.4 交往技能訓練[7]指導患者如何與人相處、交往、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求助等。每隔3天進行1次交往技能訓練,可將生活中常見的經(jīng)歷、矛盾編入劇情,每位患者充當不同的角色,使患者身臨其境地思考問題,利于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同時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如采取熱情主動的態(tài)度,本著耐心、愛心、責任心與其進行溝通,穩(wěn)定患者情緒;動作需輕緩,日常生活上多關心,語言和藹,讓患者處于溫馨的生活環(huán)境中,利于消除其焦慮等負面情緒。按上述內容持續(xù)干預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肢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況。(1)肢體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進行評價,包括洗漱、進食、活動、穿衣及如廁等項目,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代表肢體功能越好[8]。(2)心理功能:心理功能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估[9],<50分無焦慮癥狀,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3)社會功能:采用社會適應能力評定量表(SAFE)進行評估[10],滿分為10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患者社會功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肢體功能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ADL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ADL評分比較(x±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2.2 心理功能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A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評分比較 (x±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2.3 社會功能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SAFE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AFE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FE評分比較(x±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精神分裂癥的具體病因目前尚無統(tǒng)一說法,病程存在遷延性,表現(xiàn)為思維、知覺、情感、個性、行為等多方面障礙。不僅如此,精神分裂癥還會受環(huán)境、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11]。隨著病情進展,患者認知功能、心理功能、肢體功能、社會功能將受到嚴重影響[12]。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穩(wěn)定型精神分裂患者采用藥物治療聯(lián)合綜合護理及物理康復訓練,具有緩解病情、改善不良認知的作用[13]。此外,由于醫(yī)學模式轉變,心理護理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已被廣大患者接受。綜合護理配合物理康復訓練可從多方面提高康復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研究顯示,物理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采用藥物治療且護理期間實施物理康復訓練,具有提高患者整體活動水平、自我保護能力、身體潛能等優(yōu)點[14-16]。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患者ADL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綜合護理配合物理康復訓練對患者生活能力訓練、體育鍛煉等大有益處,可有效提高患者肢體功能。此外,護理后兩組患者SA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綜合護理配合物理康復訓練可有效減少患者焦慮情況,提高患者心理功能。心理護理不僅能對患者氣息進行調節(jié),緩解患者妄想、幻覺、抑郁、焦慮等情緒,亦可對患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紊亂進行糾正,具有改善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懶散、退縮、多語、淡漠等癥狀的效果。給予患者文體活動訓練,可提高其對集體活動的興趣,糾正消沉、內向的心理缺陷;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可建立優(yōu)良的護患關系,減少焦慮、抑郁情況,提高患者心理功能[17]。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護理后兩組患者SAFE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綜合護理配合物理康復訓練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有明顯提高,因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時間住院,不與外界聯(lián)系,可導致思維出現(xiàn)異常、意志發(fā)生減退、社會適應力下降[18]。同時,給予患者學習行為技能訓練、社會交往技能訓練,將生活中常見的矛盾編入劇情,每位患者充當不同的角色,使患者身臨其境的思考問題,可有效模擬社會接觸,對患者精神癥狀有明顯改善,提高其社會功能。
綜上所述,對于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綜合護理聯(lián)合物理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其肢體功能,緩解不良情緒,增強社會適應性,對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均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