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嫻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妒ソ?jīng)》
熊熊火光灼燒著圓明園時,我聽到了,聽到了廊柱轟然倒塌時,那對楠木雕花的宮燈,碎了;甲午海戰(zhàn)的炮火硝煙中,我聽到了,聽到了清政府那不堪一擊的艦船上,指明燈,碎了……
尋著這些許燈碎的聲音,我在漆黑隧道里摸索前行,正渴望著有誰來拯救這踽踽獨行的寂寞時,一絲微弱聲音在我耳邊擦響,鵝黃色的光從他們手里的油燈中散發(fā)。透過光暈,我看見了他們稍顯稚嫩的臉龐。在雜亂的腳步聲中,我聽見了他們口中高喊著“民主”與“科學”,聽見了更深遠的聲音在這黑暗中回蕩。我聽見了魯迅先生的《吶喊》與《彷徨》,聽見了老舍《茶館》里三間老屋的善惡荒唐,聽見了聞一多先生“我們是中國人”呼聲里的鏗鏘……我聽見了無數(shù)盞燈被“嘶嘶”點燃的聲音,也看見了這無數(shù)盞被點燃的燈在照亮著無數(shù)迷失家國的人,這里有求善問道的莘莘學子,有漫游精神世界的專家學者,有辛勞于野的勞苦大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無上的華光終于又一次點燃了中華民族之魂,點亮了深藏于中華文化之中的民族抗敵精神,使奄奄一息的中國文脈又重新散發(fā)生機與活力。長夜漫漫,前方總有一燈如豆,慰人心懷。再上路時,燈在心中,再也不怕夜色濃黑。
追隨著那些如豆的燈光跌跌撞撞地向前奔去,一路上,我看見,看見那些為守護泱泱中華而燃起的燈:文人用筆點燈,藝術(shù)家用歌舞書畫點燈,士兵用槍桿與鮮血點燈,百姓用柴米油鹽、生活信仰點燈。當天下陷入黑暗,當黎民流離于戰(zhàn)亂而不知方向,一個民族學會了用自己的力量去點燈——真可謂此道不孤,薪火不滅。
這是民族的接力,是前赴后繼,是從古至今的燃燈者們?yōu)槊褡遽绕鸲⑾碌膲雅e,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是“唯其義盡,所以仁至”的文天祥,亦是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的孫中山先生,他們都是燃燈者。正如周輔成先生在高擎古希臘圣哲的精神之燭時所言:“古代希臘人雖然一個也沒有了,但只要還存在著,他們那些寄托理想的活動力之文物流傳下來,就會給我們后人莫大的啟示、鼓舞和慰藉?!?/p>
我逆著人流看了一路的夜火,那些亮起的燈與夜空中的星辰交相輝映,映亮了人們的眼睛?!叭紵羧耍斈闶帜ξ翼?,靜似奔雷,一只蝴蝶正為我,預示一個石頭也會開花的世紀?!蔽倚⌒呐跗鹉切┤紵粽吡粝碌幕鸹ㄏ氩亮烈槐K屬于自己的燈,仿佛是一次受戒,在獲得內(nèi)心世界充盈的同時,也必將去承擔這激濁揚清的弘毅布道之重任。雖然,這一條燃燈之路,頭頂一片光明,腳下卻布滿荊棘。
當?shù)窕ǖ膶m燭燈逐漸被煤油燈取代,至電燈的出現(xiàn)更替了煤油燈,現(xiàn)代文明的變遷總是步履匆匆又無所不在。只是,在人類歷史不斷呈螺旋式上升的今天,誰又來做燃燈者?又想起詩人鄭愁予那首《野店》:是誰掛起這盞燈?。粫缫吧?,一個朦朧的家……是一個個以思想為業(yè),哲學為詩的野店主人們點亮那一盞盞燈,照亮無數(shù)迷茫者前行的路,在那些思想之廈脆弱欲頹的時代,立心立命繼絕學而開太平。一星燈火雖弱,無數(shù)燈火卻在不斷傳遞。
我們就是燃燈者。
(作者系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學高555班學生)(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