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又到一年開學季,短暫的假期過后,生活又回到了原來的軌道。各種培訓班廣告鋪天蓋地,家長們剛調整得稍微佛系一點的心情又開始重新焦慮起來。幼兒園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報了幾門課外培訓班:繪畫班、舞蹈班、故事班、主持班……這些培訓班是孩子自己選擇的,還是家長有計劃有方向地進行培養(yǎng),抑或是隨大流報班體驗下?這些花大價錢報的培訓班,孩子都能堅持上嗎?上到中途孩子表示沒有興趣甚至強烈抵觸,作為家長,我們該怎么辦?順著孩子來還是逼孩子一把?這是個問題。
這年頭,“快樂教育”滲透人心,佛系家長不在少數(shù),“孩子快樂就好”“跟孩子做朋友”之類的言論不絕于耳。誠然,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更重視教育,更尊重孩子,但是有沒有必要事事都跟孩子做朋友呢?傳統(tǒng)教育,客體是孩子,一直強調如何教育孩子;而現(xiàn)代教育,客體是父母,受教育的是我們自己。
理念是沒錯,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家長矯枉過正。孩子的很多要求和行為已經可以用過分來形容了,家長一味遷就忍讓。比如筆者認識的一位家長,認為孩子所有的錯都是家長造成的,所以無論孩子多過分,她都壓抑自己,對孩子始終和顏悅色,這就是“尊重”嗎?筆者不這么認為。情商是一種互動的能力,體察他人情緒是孩子早晚要學習的技能。我們可以學習跟孩子溝通的技巧,但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遷就孩子,這不是“尊重”,是“溺愛”。
再來說快樂教育,筆者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他們都表示:“興趣班嘛,可以不學,長大也基本用不上。”“學校就家門口的學區(qū)就可以了,沒必要再去折騰好的學區(qū)?!薄昂⒆酉矚g美,長大了給她開個美容院,蠻好?!笔堑?,他們的確有給孩子開美容院的實力,但能保證孩子長大后的興趣,還是開美容院嗎?而且,開美容院就一定是快樂的嗎?
《奇葩說》有一季的辯題是:一鍵定制孩子完美人生的按鈕,你會不會按下?奇葩們腦洞大開,論點犀利,正反兩方圍繞“完美”“定制”展開辯論。最打動我的是這樣的論點:“完美人生,不是不需要努力就有的心想事成,不是擁有至上權利和地位的高冷孤寂,而是有足夠廣泛的選擇權利?!币簿褪钦f,我既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我可以選擇穿西裝,也可以選擇哈倫褲;我可以選擇吃鮑魚,也可以選擇麻辣燙;我可以選擇成為商人,也可以選擇義工;我可以選擇勤懇工作,也可以選擇度假。我的選擇不是不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但是只要我想,我就有這個能力,而不是我不得不這么做。深以為然,就如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寫道:“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要求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p>
《摔跤吧,爸爸》講述的是摔跤手馬哈維亞為了圓世界冠軍的夢想,強迫兩個女兒練習摔跤,禁止她們吃最喜歡的油炸和辛辣食物,強迫她們每天跑步。起初兩個女兒非常反對,一度非常排斥父親的魔鬼訓練。接下來,在不斷的訓練、磨合、成長中,女兒的能力越來越強大,最終大女兒獲得了世界摔跤冠軍,二女兒也獲得了國家冠軍。我想,站在領獎臺上的那一刻,她們應該是感激父親當初的嚴苛的吧,因為父親當年逼了她們一把,她們的人生多了無限的可能和精彩。否則,她們將會和村子里那些其他同齡女孩一樣,14歲時就嫁給不認識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飯。兩種人生,哪種更快樂?答案顯而易見。
為了孩子將來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不是給孩子過多的選擇,孩子們并不總是有選擇權的。當孩子對興趣班表示退縮時,不必太過屈服于孩子的眼淚和央求,或者為了他們的快樂而屈服。適當?shù)臅r候,用適當?shù)姆椒?,適當?shù)亍氨啤焙⒆右话?,這不是雞血,不是心狠,而是我們?yōu)槿烁改刚?,基本的責任。家長們對我們這期的話題頗感興趣,逼孩子一把還是讓孩子跟著感覺走這件事情上,他們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