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銀松
有人說過:“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毙禄A教育改革尤其注重素質教育,提倡美育教育應滲透到學科教學中。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目地、有計劃地進行美育教學。在課堂中通過滲透美育,促使學生對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以美激趣、以美求真、以美啟智,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時也把數學學習變得輕松活潑而又有富有效率。
一、以美激趣,綻放數學自身魅力
如果能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美,尤其是用數學美來解答數學問題,一定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對數學美的欣賞中所獲得的美感及其從中引發(fā)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推動的作用。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美感又可以激發(fā)他們探索真理和渴求知識的愿望。
在數學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育因素,現行的數學教材正確處理了數學學科特點與兒童認知規(guī)律、德育與智育、教與學、減輕負擔與提高素質等方面關系,把數學的抽象美、符號美、數的神奇美、數的和諧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濃濃的時代生活氣息美、開放靈活美等融入在里面。例如,在講解《軸對稱圖形》時,教材先安排學生對軸對稱圖形進行欣賞,生活中的樹葉、蝴蝶,以及偉大的建筑天安門都存在著對稱美。通過出示這些圖片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知道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而體會數學課堂中的美。例如,在講解《圖形的認識》時,豎直線意味著剛直、挺拔,橫直線意味著平穩(wěn)、開闊,曲線給人以優(yōu)美、柔和的感覺,圓形具有完滿、流轉的美,矩形有剛勁、整齊、對稱之美,三角形具有平穩(wěn)、安定之美等等。教師在教學生學習圖形的同時,如果能夠說明這些圖形、線條的特點和它的象征意義,就能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受到審美教育。
數學教學中的美不僅能使學生產生激動不已的愉悅體驗,而且能夠使學生用美的眼光去審視數學本身的學習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能將學生引入審美的境界,那么對學生來說,起主導作用的動機便是對學習活動和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和愛好了。
二、以美求真,促進對知識的深刻把握
美感是一種最高層次的積極情感,它對人的各種心理能力具有深刻的調控作用。人類審美是主體全身心參與的過程。當一個人處于審美狀態(tài)時,他總是能體驗到整個生命的和諧和自由運動。當數學教學藝術化為一種審美活動,學生同樣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充分發(fā)揮想象,積極開啟思維,從而促進對數學自身的理解和掌握。
在小學各科的教學中,都需要情境教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尤其需要情境教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很幼稚,對事物充滿好奇感,適宜在“玩”中探究數學的真理。例如,在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教材創(chuàng)設游樂園的情景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通過不斷實踐,學生知道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還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體會到數學的簡潔美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數學美的內容、本質、思想的滲透,使學生掌握數學美的規(guī)律,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多少并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是他是否掌握了數學精神,而這種數學精神的培養(yǎng)過程就是數學美的創(chuàng)造過程。
三、以美啟智,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美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創(chuàng)造美。馬克思說:“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創(chuàng)造?!?/p>
數學的美感也能啟發(fā)學生在運用定理、定律及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時積極地去探索各種巧妙而簡單的解題方法,一旦學生的學習活動充滿了創(chuàng)造性的時候,學習過程本身就充滿著美。例如,在學習《解決問題》后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教材都會出現開放性的題目,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并解答。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數學課堂上會時常只出示一個算式,如4×5,讓學生自主編出一道題目。此時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情景,有的計算買東西的總價錢,有的計算看電影的人數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主動按照美的規(guī)律去創(chuàng)造,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并把自己對美的理解融入其中。
以數學審美的眼光去觀察,從數學審美的角度思考,按數學審美的要求去猜測,有意識地用數學審美的眼光觀察、思索數學問題外在形式上的美學特征,然后作出直覺的判斷,從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四、教師在美育中應注意的問題
1.適合的才是最美的
什么叫美?怎樣才能獲得美的感受?一句話,適合學生需要的才是美的。只聽教師強調美,學生不可能產生美感,不可能與教師共同欣賞美。所以,教師一定要深入地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數學基礎和審美能力,設計美育的內容和呈現方式,使數學美育獲得最佳效果。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教育,引領學生感受數學之美。
2.加強教師的個人美學素養(yǎng)
言傳不如身教,親切的教態(tài)、優(yōu)雅的談吐、大方的服飾、漂亮的板書,都是對學生美育的引導和資源。除了數學課堂,教師還可以調動自己的知識庫,隨時給孩子補充個各方面知識,進行美育。
在“數學活動中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是數學課程標準所積極倡導的重要理念。數學教學要在數學知識和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數學中美的因素得以體現。眾所周知,僅僅憑借對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潛層,是不深刻的,必須在感知美的過程中產生相應情緒體驗,才能通過各種美的體驗和品評鑒賞深化對美的形象認識與感知,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所以要精心的組織好真切的體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
總之,數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應該作為一種美的承載物來感染和啟迪學生的心靈,讓孩子們的人格更美好,懂得關懷,懂得關注多彩的生活。我們應把數學課堂變成師生尋找美的源泉,讓學生沐浴在數學美的陽光中,把一道難題看作是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學生在感受數學美的同時,也在感受著數學帶來的歡樂。在新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該去充分了解數學與美的關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把數學教學組織為發(fā)現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