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蘇北
【摘要】小學語文課堂趣味生成過程,是教師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入研讀過程,是教師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充實豐富的過程,是教師善于借助教學“意外”適時創(chuàng)造過程,是學生對文本內(nèi)蘊遷移運用過程……它的成功生成,不僅體現(xiàn)在趣味所營造出課堂外在活潑、熱烈、有聲有色的“面子”,更體現(xiàn)在“面子”背后,基于文字理解、表達、運用所需要思維力度觸發(fā)心靈愉悅的“里子”。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趣味生成;“里子”;“面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李克強總理在內(nèi)蒙古赤峰考察時提出城市的“面子”和“里子”的關系,我頗受啟發(fā)。誠如一個光鮮亮麗的城市“面子”需要牢固的地下基礎設施“里子”支撐,一節(jié)熱熱鬧鬧、有聲有色的趣味語文課堂“面子”也需要基于“聽、說、讀、寫”所呈現(xiàn)出思想深度、思維力度和能觸及心靈深處精神愉悅的“里子”支撐。結合教學實踐,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身體會。
一、豐富文本,營造情境趣味
選編進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基本上經(jīng)過編者大刀闊斧修改,以更符合孩子認知能力,但也同時破壞原文的風貌,降低原文思想與趣味性。因此,教師研讀教材不能局限于編者所提供的文本,而應對比原著,發(fā)現(xiàn)兩者存在關聯(lián)與區(qū)別,用原著補白文本空白,豐富學生感性認識,從而生發(fā)出課堂趣味。
小學語文蘇教版六年級下冊《三打白骨精》一文主要塑造貪婪狡詐、詭計多端的白骨精和機智勇敢、疾惡如仇的孫悟空形象。文本對白骨精生存環(huán)境、外貌以及巧言令色哄騙只作蜻蜓點水似的描述,不利于學生對白骨精骨子里那種笑里藏刀性格深入透徹理解。結合白骨精“一變”,我首先引入原著中對應環(huán)境描寫,創(chuàng)設情境:
【課文描述】山勢險峻 ? 峰巖重疊
【對比原著】看不盡:峰巖重疊,澗壑灣環(huán)?;⒗浅申囎?,麂鹿作群行。無數(shù)獐豝鉆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風。道旁荊棘牽漫,嶺上松楠秀麗。薜蘿滿目,芳草連天。影落滄溟北,云開斗柄南。萬古常含元氣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我邊讀邊描繪,渲染陰森恐怖的氛圍,讓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學生也入情入境,“毛骨悚然、膽戰(zhàn)心驚、心驚肉跳、忐忑不安……”等形容心里害怕的詞語不斷從學生口中迸出,且聲情并茂,立刻活躍了課堂氣氛。隨即我先設一問:
此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環(huán)境里,倘若居住一個人,會是怎樣一個人呢?(初步領悟環(huán)境對烘托人物形象作用)
生:不是人,定是妖!生:一定是個極其陰險的人!生:一定是個極其兇殘的人!
俗話說得好,山高必有怪,嶺峻必生精!接著,我又引入原著對應的人物外貌描寫,引導學生細品白骨精陰險狡詐性格:
【原文描述】美貌村姑?!緦Ρ仍亢醚?,搖身一變,變做個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翠袖輕搖籠玉筍,湘裙斜拽顯金蓮……汗流粉面花含露,塵拂峨眉柳帶煙……真?zhèn)€是遠看未實,近看分明……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月樣容儀俏,天然性格清。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半放海棠籠曉日,才開芍藥弄春晴……
鋪陳白骨精美貌之后,我又設一問:白骨精變成美貌村姑,有什么用意嗎?(美人計)
生:想試試唐僧會不會動凡心,若是,便輕而易舉吃了唐僧。生:想引誘豬八戒放松警惕,這樣更容易得手。師:看來,花容月貌之下是蛇蝎心腸,且看看白骨精又是怎么對唐僧說的?
結合課文“說是特地來請他們用齋的”中的“特地”,我現(xiàn)場與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對話。我扮演唐僧,學生扮演白骨精。我故意設難題,學生臨場隨機應對。此環(huán)節(jié)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不僅過了“戲癮”,又深刻理解白骨精毒辣貪婪性格。
二、善借“意外”,自然生發(fā)趣味
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可作充分預設,以更好把握課堂主動性,盡可能防止出現(xiàn)尷尬的教學情況。然而預設再充分的課堂也不能代替學生思維。學生是活的個體,有時不從常理“出牌”。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應對,甚至要改變原有教學目標,自然生發(fā)新的課堂。這具有很強的挑戰(zhàn)性,但也正是課堂趣味生成有利時機。教師若掌握得好,就會使課堂創(chuàng)造具有無限可能性,從而延展出一幅幅趣味無窮的畫卷。
我教學《凡卡》一文,拋出的一個問題:爺爺能否收到凡卡所寫的信?學生結合文本提供信息紛紛給出一致回答:收不到!正當我按照這個既定回答進行總結時,突然一個學生舉手回答能收到,且語氣特堅決。我嘗試按照其他學生思路引導他,就是改變不了他的想法。他幼稚的話語里總是強調(diào)著“有一個好心人幫助凡卡”的愿景。我竭力調(diào)整自己的思路,隨即按照他的愿景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假如一個細心且好心的郵遞員幫著凡卡把這封信送到他爺爺手中,爺爺看后,會把凡卡接回家嗎?按照“會”與“不會”,我組織一場正反雙方辯論賽,提示學生可以充分運用文章內(nèi)容作為論據(jù),反駁對方觀點。也可針對對方論據(jù)漏洞進行質(zhì)疑。于是就有了如下觀點碰撞:
“會,爺爺非常疼愛凡卡。要是知道凡卡在老板家過著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就一定會把他領回家的?!薄凹热粻敔敺浅L蹛鄯部?,那為何還要把他送到城里打工?難道他不知道把一個小孩子送到城里打工是很苦的嗎?”“爺爺把凡卡送到城里打 工,難道就說明爺爺不愛凡卡嗎?鄉(xiāng)下的生活可能更苦,連飯都吃不上。爺爺擔心凡卡會被餓死,實在沒辦法才送他到城里打工的?!薄凹热蝗绱?,就說明城里生活再苦也比鄉(xiāng)下好。爺爺愛凡卡,就不會把凡卡接回家?!薄暗?,爺爺不把凡卡接回家,凡卡有可能會被老板打死!”……
正反雙方激烈爭執(zhí)著。我無法確定哪一方是對的。事實上,誰的看法對與錯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看到學生的認識在爭論中悄悄地得到提高。爺爺把凡卡領回家,凡卡有可能會被餓死;繼續(xù)讓凡卡留在城里,又可能會被打死。不管是帶與不帶,同學們都已意識到對凡卡來說,活著就是苦,活著就是死。進而理解了真正造成凡卡命運悲劇是那吃人的社會制度。
三、遷移運用,體驗創(chuàng)造趣味
詩歌,凝練語言中包孕深邃時空,充滿感情溫度。我認為學習詩歌不能糾結于字詞理解,而是用來“熏”,讓自己長久置身其間,飽覽四季美景,飽嘗人間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俗 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旦讀詩,融入自己生活經(jīng)歷,詩歌的生命長度就在讀者創(chuàng)造中得到無限延展。每每教學古詩,我總會引導學生吸取詩歌中情感養(yǎng)料,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詩歌。學生也總會在濃濃創(chuàng)造趣味中,迸發(fā)出一首首浸染靈性的詩歌。
在教學《贈汪倫》一詩時,我先后抓住“人名、所乘交通工具、送別方式、感情替代物”,引導學生對這首詩進行修改,以表達自己對友人對親人深厚情感。學生個個興致勃發(fā),有的模仿古人作捋胡子狀,惹得同學哄堂大笑;有的故作沉思狀,老氣橫秋;有的面露深情,又忍俊不禁;有的抓耳撓腮,一臉茫然……緊接著,一首首帶有學生明顯感情印記的詩歌就從一聲聲幼稚童音中飛出來:“陳闖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徐凱送我情?!薄瓣愱J乘車將欲行,忽聞車后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徐凱送我情?!薄瓣愱J乘車將欲行,忽見徐凱把我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徐凱送我情?!薄瓣愱J乘車將欲行,忽見徐凱把我送,大海水深深萬丈,不及徐凱送我情。”“陳闖乘車將欲行,忽見徐凱把我送,要問天空有多高,不及徐凱送我情?!?/p>
改詩,嫁接文本內(nèi)容與生活聯(lián)系,延展文本情感時空,誘發(fā)學生潛在創(chuàng)造動力。學生主動向詩歌表達借“技巧”,向詩歌文字借“溫度”,互相傳達彼此情誼。這種輕松愉悅的心理體驗正是在情感遷移的深度思維訓練中完成的。
總之,課堂趣味生成過程,是教者、編者、著者、學生多邊互動交流過程。其生成途徑不是靠一兩個成功的教學經(jīng)驗可以概括的。但是,不論何種生成技巧,都貫穿一條主線,那就是教師對事業(yè)無限熱忱和對學生真摯無私的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用一生的時間去準備一節(jié)課。我想,正是這種責任與良知,才催生小學語文課堂一個又一個春天!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