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英
【摘 要】基于項目學習的“植物啟蒙”課程把植物作為教育資源進行開發(fā),使地域資源教育化,進行學科內的統(tǒng)整,包括學科內的自主式整合、學科間的融合式整合以及超學科的消弭式整合,使“學科全覆蓋、學生全參與、學科有側重”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變成現(xiàn)實。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 課程
近年來,項目化學習在國內掀起了一股熱潮。武進區(qū)實驗小學分校依托現(xiàn)有的教育資源,充分了解學生需求,校本化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項目學習”進行高效對接。項目課程的嘗試正在進行之中,而“植物啟蒙”課程正是這些嘗試中的一項。
“植物啟蒙”課程旨在將豐富的植物資源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的教育資源。以植物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將植物融進學生的生活和課堂中,營造鼓勵兒童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改善生活的場。通過兒童種植基地建設,兒童種植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兒童種植活動的開展與評估,聚焦兒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提升,使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知識碎片化問題得以解決,使學生的學習在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發(fā)生。在此基礎上,學生不僅能解決、運用知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也將得到較大提升。
一、課程的開發(fā)設計
項目化學習的內容選擇及課例開發(fā),要結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設置可供選擇的、多樣的課程,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養(yǎng)成與發(fā)展。學校以“學科全覆蓋、學生全參與、學科有側重”為基點,落實的“花文化”課程正契合這一需求。
1.確定主題
在項目式學習中,最關鍵的步驟是探索具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主題,對項目主題的精挑細選源自于課程實施老師對課程價值的認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學校校舍老舊,面臨撤并的危險,當?shù)氐睦习傩諏W校有難以割舍的情懷,于是老百姓集資,重新建設校舍,生于斯、張于斯的老百姓用當?shù)氐孛盎▓@”命名此校。學校結合“每一朵花兒都開放”的理念,把花卉作為教育資源進行開發(f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特點和興趣,使地域資源教育化,開發(fā)“花文化”課程中的“植物啟蒙”項目,用學校文化驅動項目與課程的融合。
2. 頭腦“風暴”
為了讓老師都能成為優(yōu)秀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實施者,學校掀起了頭腦“風暴”,每個團隊的老師打破學科、年級限制,基于整合的理念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從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呈現(xiàn)課程框架,進行課程建設的探索。老師們聚焦兒童成長,基于學校文化開發(fā)了舊物改造、植物啟蒙、手工花藝等十多門課程,并致力構建自己獨特的“課程圖譜”。各個團隊凝聚自己的智慧,把兒童放在課程的中央,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帶動課程的網狀式統(tǒng)整,促進課程研究的項目化。
經過反復的交流、碰撞,我們形成了“植物的啟蒙”這個主題,以此統(tǒng)整課程的初步設計,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給課程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
二、課程的具體實施
項目化課程理念的目標是培養(yǎng)促進“全人”的發(fā)展,讓學生從孤立的學科人走向整體的教育人,即重新審視學生作為“人”的價值,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面向未來的關鍵能力。我們根據學校文化和課程資源等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掘和利用學校、家庭、社會已有的資源,開發(fā)、實施“植物啟蒙”課程,將植物作為所有學科課堂教學的起點,開啟了學生“植物的啟蒙”這一主題的學習之旅。
1.學科內自主式整合
任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都不可能完全按圖索驥,必須注重學生的深度參與和情感體驗,并因此而更加注重課程的即時生成。這種課程形態(tài)要求教師必須密切關注學生,圍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適時進行課程的調整、拓展和延伸。比如學校剛剛建成以后打算在兩棟樓之間的空地建成一個小花園,這個小花園如何設計?該種哪些植物?六年級的學生萌發(fā)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們是校園的小主人,我們來當一次小小設計師。于是學生自己來設計小花園,開展了《小花園景觀設計的研究》。比如同學們在調查其他校園景觀時,發(fā)現(xiàn)有些校園景觀設計或學校文化設計太成人化,從大人的角度考慮得多。于是同學們站在自己的視角,提出校園景觀設計的合理化建議:種植一些同學們喜愛的植物,設計成富有童趣的造型。這些植物不能遮擋了陽光,影響了教室里學習的光線。一些植物的花香比較濃郁,有的小朋友對花粉會產生過敏現(xiàn)象,所以教學樓之間狹小的空間上栽種的植物不能太多,不能太高,香味不能過于濃烈。在測量空地面積時,同學們利用數(shù)學上測量的知識想到了三種辦法:數(shù)格子、長繩測量和米尺測量,還想到了用多次試驗來保證測量的精確性。語文老師指導學生認真記下研究日記,寫下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在繪制景觀藍圖時,美術老師帶領同學們用超輕黏土制作了模型,將自己的想法最為完美的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
2.學科間融合式整合
以“植物的啟蒙”為主題的統(tǒng)整課程是由綜合實踐內容引發(fā)的多學科共同參與的課程活動,因此,各個學科既要圍繞植物選題,又要注重學科本色,達成本學科的學習目標。如綜合實踐活動課上,開展《花園小學校園植物狀況的調查研究》。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步觀察校園內植物的分布,并拍攝了部分植物的照片;第二階段對校園植物進行物種鑒定、統(tǒng)計數(shù)量、制作植物名片。通過向老師請教,上網查詢、書面資料查閱等方法了解植物的種類、名稱。通過實地觀察、丈量,采訪校長,了解統(tǒng)計植物的數(shù)量。通過制作植物名片,豐富對植物的認識。第三階段撰寫調查報告,對前階段的研究結果進行整理反思??茖W課上老師帶領同學進行《水仙種植研究》,以對比實驗的形式指導學生用水培和土培兩種方式種植水仙,記錄實驗數(shù)據,了解兩種栽培方式的特點。語文課上讓學生描寫一種植物,指導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一是觀其形、辨其色、摸其質,并由此展開豐富的想象;二是按照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觀察,并言之有序。美術課上,學生以手工制作的方式感受和認識植物,設計和制作葉貼畫、衍紙畫等。信息課上,搜集各種植物的知識,制作植物名片,并生成二維碼,多方面了解植物……
3.超學科消弭式整合
通過主題的鏈接打破學科的界限,讓學生在跨學科的主題學習中建立起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建構跨學科的知識網絡,形成初步的、真正的統(tǒng)整意識和統(tǒng)整觀念。比如在“水仙種植研究”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各學科之間就有許多線索和材料可以互為支持和延伸。綜合課上,按照土培和水培分組種植水仙,可以遷移到語文學科,讓學生從種植水仙種球到水仙生根、長葉、開花,撰寫觀察日記??茖W課上學習植物的生長時,及時用數(shù)據記錄水培和土培水仙的生長情況,數(shù)學課上繪制統(tǒng)計圖,發(fā)現(xiàn)水培和土培水仙的生長規(guī)律。信息技術課上,用照片記錄植物每天的生長情況,制作成美篇進行展示。如此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跨學科的學習,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縱觀整個課程的實施過程,教學團隊既進行學科內的統(tǒng)整,包括橫向的跨章節(jié)的統(tǒng)整和縱向的跨年級的統(tǒng)整,也進行了跨學科的統(tǒng)整,使各個學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并且做到了項目課程的動態(tà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