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遠龍 郭娜娜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系統(tǒng)分析法,對近代以來中國武術發(fā)展的幾個階段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從中國武術“退出軍事戰(zhàn)爭舞臺、中華新武術之改造、土洋體育之爭、競技武術快速發(fā)展”等近代發(fā)展中總結出中國武術今后發(fā)展的歷史趨勢,結合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特點,建議在國際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國武術向“本土化回歸”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新時代? 中國武術? 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G853/85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1(b)-0198-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眻蟾嬷羞M一步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敝袊湫g植根于中國文化土壤,作為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體育運動項目,這是中國武術文化走出國門,服務世界取得的可喜成績。然而,不管武術如何發(fā)展,不能脫離中國文化的本土性特征,這是樹立中國武術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時,研究中國武術的“本土化”回歸是中國武術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1? 本土化與中國武術發(fā)展的本土化回歸
關于中國武術發(fā)展的“本土化”問題,丁傳偉、薛立強、王崗在《中國武術發(fā)展之辯》中認為:“近代由于東西方發(fā)展的不均衡性,落后的中國開始學習西方文化、西方強國之術,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與本土傳統(tǒng)文化“相背離”的趨向,向西方先進文明學習的現象。中國武術在近代的發(fā)展中也開始借鑒、模仿西方,背離了中國“坐標”[2]。武術的歷史發(fā)展軌跡證明,在全球化背景下,武術正在吸收西方并逐漸有脫離中國本土文化的發(fā)展趨勢,武術的本土化特征越來越模糊,甚至僅僅將武術理解為是西方體育運動項目,中國武術所包含的中國文化元素被很多人所忽略。而這種文化忽略,對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是不利的。數據顯示,外國人學習武術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通過中國武術來了解中國文化。因此,“通過對中國武術發(fā)展問題的深刻反思,我們不難發(fā)現武術的真正繼承和發(fā)展,重心仍在我們民族本土,或者是在保持武術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的本土化不變的前提下的武術世界傳播[3]?!?/p>
2? 中國武術“本土化”回歸的主客觀原因
2.1 內在原因
地域性、民族性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是其生存的土壤,帶有很強的“本土化”特點,所謂本土化,就是一種非外來的,本地土生土長的身體文化,這些客觀規(guī)律決定了中國武術不能脫離“本土化”發(fā)展的軌跡。
中國武術是在中華5000年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區(qū)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其種類繁多,特點各異,中國武術的這些特點是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受自然條件、地域特點以及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的。
2.2 客觀原因
2.2.1 全球化背景的影響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文化互相碰撞與交織,特別是近現代以來,冷兵器時代的結束,使中國武術脫離了軍事戰(zhàn)爭的重要陣地,其命運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近代以來,中國武術先后經歷了“土洋體育之爭、武術本質困惑、競技與傳統(tǒng)優(yōu)劣之爭、無緣正式奧運比賽”。目前,中國武術的“實戰(zhàn)性、技擊性”這一本質特征正在面臨著挑戰(zhàn),可謂是命運多舛。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樹立中國武術文化的自信心,就是基于中國文化土壤研究中國武術的本土化特征。當前,盡管“本土化發(fā)展作為中國武術存在與發(fā)展的根本,其存在價值還沒有得到人們真切的關注和重視,這種重葉輕根、重外輕內的發(fā)展傾向直接導致了中國武術的發(fā)展走向了無根和渺茫[3]?!?/p>
2.2.2 外來文化的影響
中國文化從來都是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中不斷向前發(fā)展的,中國武術文化也同樣是在外來文化的交鋒中不斷塑造自己的特點和形象,比如中國武術對佛教文化的吸收。當前,中國武術正在面對其他文化的浸潤,“武術的本土身體文化被跆拳道、柔道等一系列外國文化侵襲,各種柔道、跆拳道館在中國的領土上拔地而起,而中國人們由于對中華武術的熱愛轉變?yōu)閲怏w育文化的崇拜[4]。”面對外來文化的沖突,中國武術積極入世,順勢而為,形成了“競技武術”。競技武術是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追求“高、難、美、新”,以比賽獲勝為最終目標。競技武術缺少了中國武術“真”的研究,“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的真,是指武術的本質屬性,武術的真諦與生命線——具有民族特色的技擊含義[5]?!标P于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真”的研究就是中國武術本土化回歸的重要體現。隨著全球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中國武術應該繼續(xù)加強自身本土化特點的研究,突出其特性,通過中國武術這一中國文化載體更好地傳播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
3? 中國武術“本土化”回歸的路徑探析
隨著武術研究的逐漸深入,中國武術“本土化”回歸的研究越來越引起武術研究者們的重視,比如:武術的地域性特征的研究,如“中州武、燕趙武術、浙江武術、滄州武術、武當武術、峨眉武術、中原武術”,甚至已經出現了針對某個村落專門研究的“村落武術”,以上出現的這些地域特征、村落特征恰恰說明了武術發(fā)展研究的本土化回歸。中國武術本土化研究符合中國武術發(fā)展的主客觀規(guī)律,能更好地體現中國武術的特征,有利于中國武術的長遠發(fā)展。同時,中國武術本土化回歸的研究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訴求??梢灶A見,關于中國武術本土化回歸的研究將會從國家、地區(qū)、村落或更小的范圍等不同范圍來研究武術的本土化的特點。
4? 結語
中國武術在中國5000多年文化沃土的土壤中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成份,從萌芽到成為世界體育運動項目,都是在中國本土化的基礎之上發(fā)展起來的,具有中國文化深深的烙印,離開中國的本土化發(fā)展,中國武術將會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因此,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意義,文化自信只有建立在本土化發(fā)展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北京:2017.
[2] 丁傳偉,薛立強,王崗.中國武術發(fā)展之辯[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3):231-234
[3] 明磊,石愛橋.對中國武術當代發(fā)展的本土化的問題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7,36(4):137-138.
[4] 黃維.廣西幼兒園啦啦操運動發(fā)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7.
[5] 栗勝夫.中國武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