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小文(化名),高三最后一個學期,晚自習逃課,月考不參加考試或交白卷。孩子下意識用嘴咬左手虎口,虎口被咬得糜爛,體重急劇增加,半年沒出現笑容,無意識暴飲暴食。不斷向家長報病,到醫(yī)院做胃鏡等全面體檢,無任何病癥。自己偷偷到精神科看病,醫(yī)生定性為輕微強迫癥,并輔以藥物治療,但效果不好。孩子主動和父母說自己學習內動力不足,要求到上海各大學參觀以給自己找動力,并向父母保證,只要去看過一些名牌大學回家就會安心學習,父母利用“五一”假期帶他到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學校參觀?;丶液蠛⒆尤匀粵]有學習興趣,并且經常半夜起來上網,第二天上課睡覺,最后他向父母提出放棄學習,來年再高考。父母的耐心被徹底打垮,全家發(fā)生很大矛盾沖突,父親砸了家里的花盆,母親被氣得臥床不起。
情況調查:孩子是獨生子女,在母親的家族里,外婆沒有兒子,他是第一個男孩,家里人非常寵愛。父母都是公務員,父親性格比較直爽,處理孩子問題比較簡單粗暴,母親情緒非常不穩(wěn)定,但又特別關愛孩子、對孩子期望值比較高。父母兩個家族的價值觀非常不一樣。
孩子在當地一所重點中學上學,高一、高二成績一直在班上前十名。高二暑假放松學習,導致高三第一次月考成績跌到班級第四十多名,孩子從此進入焦慮狀態(tài)。和老師、同學、父母關系惡化。
分析:孩子從小被寄予過高的期望值,讓孩子無法接納自己成績的下降,然后把這種責任推給周圍的人,怪老師不負責任,怪班級環(huán)境不好,怪自己父母修養(yǎng)不夠,導致人際關系惡化。用生病的信息來解釋自己成績下降的原因,以取得心理平衡。
指導意見:父母放低期望值,只關心孩子心理健康,其他一切都不考慮;改變和孩子溝通的方式,積極傾聽、學會共情、把一切選擇權交給孩子;和孩子交流時關注孩子情緒、只講觀察到的現象,不對孩子作任何評價式溝通;最后一個月,只要孩子需要,不上晚自習,只要孩子愿意父母就陪孩子聊天,聽孩子傾訴;關于高考的一切由孩子做主,家人在接納孩子一切情緒。由咨詢師出面和孩子交流關于高考的一些事項。
過程與效果:前兩周,咨詢師約談5次,每次約談后,孩子情緒明顯好轉,第四次約談咨詢后讓孩子做沙盤,當咨詢師問及有關沙盤內容時,孩子淚流滿面,因為他發(fā)現母親是愛自己的,母親在孩子面前如此低微。第二天中午孩子回家面帶笑容。
約談中,咨詢師向孩子講明關于“接納” “情商”“焦慮的來源”“原生家庭情況分析”,幫孩子走向自知,并給孩子做了關于早戀傷害的療愈。
第三周,孩子吃飯明顯有控制,但由于面臨高考,孩子又出現反常,再次棄考。由于咨詢師之前和孩子班主任取得聯系,班主任及時告之,因此,咨詢師主動找到孩子一起面對父母,并提前電話告知父母,教給他們正確的處理方式,孩子和父母見面,母親主動去擁抱孩子,孩子情緒開始穩(wěn)定。
考試前一周,孩子提出要參加高考,并提出由父親送考。高考后,孩子一切恢復正常,最后以583分被安徽建筑大學錄取。孩子在大學開啟內動力,積極鍛煉身體,參加社團活動,并加入學生會組織。
案例思考:孩子考前出現各種異常表現,如本來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不聽話了,成績不錯的孩子突然迷上網絡成績下降了,在家里突然變得脾氣暴躁,跟家人各種過不去……這些現象可稱作考試綜合癥。
不能接受的行為只是表層現象,現象背后的原因都是家庭教育過程中,長期不正確的陪伴、交流模式,愛的方法錯誤造成孩子人格和性格的缺陷。因此,面臨高考壓力,這些缺陷就會凸顯,給孩子、家長帶來極大的困惑。處理不當還會造成不良后果,于家庭、于社會都是不利的。
在做這起案例時,我抓住一個關鍵點:關系。當孩子面臨各種困惑時,唯一能解決問題的是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讓家成為孩子溫暖的港灣,讓父母用美好的情感來作為安撫孩子的穩(wěn)定劑。能做到這一點的核心概念就是尊重。尊重孩子,尊重從接納孩子,開始接納孩子的一切包括情緒、成績、性格缺陷。有了接納,自然就會調整注意力方向,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這樣就還給孩子的自由,包括孩子的話語權、選擇權。孩子們處于內心放松的狀態(tài)下,高考就不會成為壓力,因而綜合征也會隨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