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淑琴
【摘要】目的 研究專職化分層護理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5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A組,施行常規(guī)護理,另選取我院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5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B組,施行專職化分層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以及出院后一個月日常生活活動量表評分。結果 A、B兩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分別為92.31%和100.00%,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A、B兩組患者出院后1個月日常生活活動量表評分分別為(42.53±3.23)分和(50.65±4.32)分,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 專職化分層護理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治療效果顯著,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顯著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專職化分層護理;急性心力衰竭;急救治療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6..01
急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左心衰竭現象,主要的臨床表現有嚴重呼吸障礙、心源性休克和昏迷等,該疾病在發(fā)病時有起病快、變化快的特點,若不及時加以治療隨時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1]。以下本文將針對專職化分層護理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具體操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10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A組52例患者男女各30例和22例,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49歲,平均年齡(59.5±1.5)歲;B組52例患者男女各35例和17例,最大年齡71歲,最小年齡50歲,平均年齡(60.5±0.5)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中沒有顯著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患者施行常規(guī)護理,具體操作包括:(1)保持病房內的空氣新鮮;(2)嚴密監(jiān)視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3)對患者進行低鹽、低脂飲食護理等。
B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施行專職化分層護理,具體操作包括:(1)成立專職化分層護理小組:對本院的護理人員進行等級劃分,將工作6年以上經驗豐富、業(yè)務能力優(yōu)秀的主管護士或護師分為一級護士;將工作3年以上業(yè)務能力強的護師或護士分為二級護士;將其余護士分為三級護士。然后再依據患者的病情將護理人員分為危重搶救組、次級搶救組和輔助分診組三個組別,都至少需要一個一級護士。(2)專職化護理小組成員分工:危重搶救組主要救治的對象為心源性休克、心率嚴重失常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心功能Ⅲ、Ⅳ級患者;次級搶救組主要救治的對象為心絞痛、呼吸窘迫等心功能Ⅰ、Ⅱ級患者。(3)專職化分層護理小組培訓:(1)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心肺復蘇、心電圖、急救常用藥和護理措施等;(2)??谱o理技能,主要包括心肺復蘇、各種穿刺技術、靜脈通道的建立以及洗胃術等;(3)各項綜合能力,主要包括陪護醫(yī)生操作,觀察以及判斷病情的能力等;(4)明確責任,需要制定明確的急診制度,對所有護理人員進行明確的責任劃分,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明確的知道自己該干嘛。
1.3 ?觀察指標
采用日常生活活動量表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滿分56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A、B兩組患者救治成功率和再次入院率比較
A組52例患者救治成功48例,救治成功率為92.31%,B組52例患者全部救治成功,救治成功率為100.00%,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 ?A、B兩組患者出院后一個月日常生活活動量表評分比較
A、B兩組患者出院后1個月日常生活活動量表評分分別為(42.53±3.23)分和(50.65±4.32)分,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
3 討 論
本文顯示,B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顯著高于A組患者,與此同時B組患者出院后一個月的日常生活能力也顯著高于A組患者,由此表明,專職化分層護理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專職化分層護理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治療效果顯著,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顯著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還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再次入院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 茜.專職化分層護理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護理效果的影響[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9,35(03):87-88+97.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