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榮
【摘要】目的 觀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同治療時機對母嬰預后的影響。方法 本研究將納入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間符合研究標準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40例,以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A組、B組,每組患者均為20例,A組在孕32周前給予治療,B組則在32周后給予治療,兩組對比指標選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圍生兒指標。結果 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率,A組顯著低于B組,對比兩組新生兒指標,A組新生兒胎齡高于B組,新生兒體質量低于B組,P<0.05。結論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孕32周前給予治療,早產、感染等并發(fā)癥率降低,圍生兒出現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概率低,胎齡和體質量得到保證,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妊娠期糖尿病;不同治療時機;母嬰預后;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714.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6..02
妊娠期糖尿病在我國發(fā)生率較高,相關數據顯示歐美國家該病發(fā)生率在5~8%之間,部分發(fā)展中國家在15~20%,而我國發(fā)生率為1~5%,雖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發(fā)病率卻隨著我國飲食結構的轉變,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對患者以及胎兒均造成不利影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在分娩后可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也存在一部分患者在分娩后無法恢復的情況,因此對于該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較為關鍵[1]。目前臨床疾病研究表明,早期進行干預治療效果更加理想,因此部分通過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同治療時機對母嬰預后的影響進行觀察,確定疾病治療質量,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將納入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間符合研究標準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40例,以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A組、B組,每組患者均為20例,A組年齡21~34歲之間,平均年齡(27.50±9.19)歲,初產婦11例,經產婦9例;B組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7.50±10.61)歲,初產婦12例,經產婦8例。本組研究中產婦的基線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可比性良好。
納入標準:納入標準:①產婦經過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檢查試驗后確診;②臨床就診記錄完整;③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妊娠疾病;②合并肝臟、腎臟、血液疾病患者;③臨床就診記錄不全;④未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A組、B組均實施以下干預措施,其中A組在患者孕32周之前進行干預,B組患者則在孕32周之后實施干預,內容包括:
(1)規(guī)范飲食?;颊咴谡麄€孕期需要對飲食進行科學規(guī)劃,在保證母體和胎兒生理需求的同時,需避免饑餓性酮癥的出現,注意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控制餐后高血糖[2]。飲食食譜的制定與醫(yī)院營養(yǎng)師進行配合,在全面了解患者體質量、血糖、孕周和孕期活動等綜合信息之后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將每日熱量控制在1800~2200 kcal,熱量分布嚴格按照每日6餐進行分配,早餐10%,午餐30%,晚餐30%,上午9~10點,下午3~4點及睡前各加餐一次占10%,同時對熱量攝入來源進行控制,碳水55%,蛋白質20%,脂肪25%。
(2)科學運動。適量運動可以對胰島素受體敏感性進行提升,考慮到患者妊娠期間,可選擇有氧運動,對機體的功能進行提升,促進代謝。注意運動強度的適度性原則,防止出現宮縮以及胎心的變化,可選擇上肢運動、步行、孕婦體操和游泳等運動方式,結合個體的體質,自強度較輕開始,逐漸增加運動強度,至中度強度,并且在運動過程中注意自身的情況,一旦發(fā)現不能順暢進行對話,則表明運動強度較大,需進行控制。運動的頻率可為3~4次/周,30 min/次,并且增加日常訓練,在飯后進行散步或者手臂訓練,時間為20~30 min之間,提升自身對血糖的控制能力[3]。
(3)藥物干預。如上述方法實施后仍無法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內,需要增加藥物治療[4]。在1周飲食、運動干預后血糖未達標的增加小劑量胰島素注射,之后結合血糖變化情況調整胰島素的使用劑量,于餐前給予胰島素注射,結合實際情況增加劑量,將血糖控制在空腹小于5.3 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小于6.7 mmol/L的狀態(tài)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率,并發(fā)癥包括早產、感染、羊水過多、胎膜早破、新生兒低血糖、巨大兒以及高膽紅素血癥。
②對比兩組新生兒指標,包括胎齡、新生兒體質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臨床效果研究的數據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x±s),計算資料使用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并發(fā)癥率對比
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率,A組顯著低于B組,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指標對比
對比兩組新生兒指標,A組新生兒胎齡高于B組,新生兒體質量低于B組,P<0.05,詳見表2。
3 討 論
妊娠期糖尿病屬于妊娠期間的常見合并癥,母體因為在妊娠期間對葡萄糖的需求增加,在妊娠后促使胎盤釋放較多胰島素,造成胰島素抵抗和分泌之間的不平衡,出現疾病。該病在妊娠后期的發(fā)生率更高,對于孕婦以及胎兒均造成嚴重影響,對于孕婦自身而言,因為血糖的升高,全身小血管內皮發(fā)生細胞出現增殖,使管腔狹窄,周圍血管阻力增加,引發(fā)妊娠期高血壓等疾病,同時羊水內血糖增加,形成一種高滲環(huán)境[5],使胎兒排尿量增加,出現羊水過多的情況,增加胎膜早破、早產等風險,并且因為母體內的血糖較高,造成體內胰島素缺乏,對于葡萄糖的利用不足,出現感染和產后的出血;對于胎兒來講,因為母體中血糖可以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兒自身的胰島β細胞的增殖,引起胎兒在代謝方面的異常,可造成畸形、巨大兒、新生兒低血糖等并發(fā)癥,因此需要對疾病進行及時的干預和控制[6]。
對孕婦整個孕周激素分泌特征進行分析,發(fā)現在24~28周期間胎盤分泌各種胰島素速度顯著升高,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抗胰島素的作用則增加,并且激素在孕期第32~34周達到最高峰,直至妊娠的末期,因此對于該病最為理想的篩查時間為孕期的第24~28周,通過科學的檢查及時發(fā)現疾病,并進行適當的干預和治療,可對疾病進行更加科學的控制[7];但是該病早期癥狀不明顯,有些孕婦就診較晚,在發(fā)現疾病時已經處于孕中晚期,對于孕婦和胎兒已經造成影響,失去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可以將治療時間確定在32周,該階段疾病癥狀已經較為顯著,對于疾病的診斷和判別準確率較高,屬于激素分泌最高峰,對于孕婦和胎兒的影響較為嚴重,因此在32周之前實施治療效果更加顯著[8];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選擇飲食控制、運動指導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飲食指導將日常攝入熱量進行控制,調整身體狀態(tài),少食多餐,減少高熱量和高脂肪食物,并適當補充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聯合使用運動的方式[9],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調節(jié)功能,改善自身的循環(huán),促進熱量排放,并且有利于胎兒的生長與發(fā)育,如上述措施在實施過程中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則增加藥物干預,及時增加外源性胰島素治療,結合患者血糖情況選擇適宜的胰島素劑量,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密切監(jiān)控孕婦以及胎兒的情況,可有效控制妊娠期各項并發(fā)癥,保證胎兒的體質量在正常的范圍內,并且早產概率較低[10]。
上表1~2中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率,A組顯著低于B組,對比兩組新生兒指標,A組新生兒胎齡高于B組,新生兒體質量低于B組,P<0.05。綜上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孕32周前給予干預治療,早產、感染等并發(fā)癥率降低,圍生兒出現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概率低,胎齡和體質量得到保證,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路運珍,汪 瓊.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終止妊娠時間對妊娠期高血壓母嬰預后影響[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8,34(7):122-123.
[2] 趙駿達,武建利,李 燕.二甲雙胍聯合津力達顆粒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血清VEGF、APN、Hcy水平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7,17(25):4869-4872.
[3] 楊 然,盧國蓮.個體化飲食控制聯合黃芪四君子湯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糖脂RBP4水平及母嬰并發(fā)癥的影響[J].河北醫(yī)學,2019,12(5):45-46.
[4] 朱海燕,鹿志霞.妊娠期糖尿病不同治療時間對母嬰預后影響分析[J].健康之路,2018,36(3):37-38.
[5] 藺 輝.妊娠期糖尿病不同治療時機對母嬰預后的影響分析[J].健康之路,2017,35(10):21-22.
[6] 任秀娥.不同胰島素給藥方式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結局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1):27-28.
[7] 尤叢蘭.不同時期胰島素治療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婦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8,33(17):45-46.
[8] 何淑鮮.高膳食纖維治療對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價值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33(62):12143-12143.
[9] 龍 寧,劉躍輝,劉先平.個體化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對妊娠期糖尿病的影響[J].河北醫(yī)藥,2017,39(23):3595-3598.
[10] 丁愛萍,張志新.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及對血糖水平和母嬰結局的影響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23(35):23-24.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