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永輝
摘 要 維果斯基是原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他對于教育心理學的貢獻就是他曾經天才般地提出了“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一理論,該理論時至今日仍然對教育、教學具有指導意義,因而對高校日語精讀課堂教學也理所當然地具有啟發(fā)性。日語精讀課程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為使學習更加高效,合理設定“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白罱l(fā)展區(qū)”確定后,教師通過“支架式教學”在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潛在的可能達到的水平之間搭起“學習支架”,以促進學生日語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 維果斯基 最近發(fā)展區(qū)高校日語精讀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4.058
Abstract Vygotsky is a famous psychologist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His contribution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that he genuinel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he zone of recent development", which is still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day. Therefore, it is of course enlightening to Japanes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udy of Japanese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is a gradual and spiral process. In order to make learning more effici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et up a "Recent Development Zone" reasonably. After the confirmation of "Recent Development Zone", teachers set up "learning scaffolding" between students' current level and potential level through "scaffolding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Japanese proficiency.
Keywords Vygotsky; Recent Development Zone; Japanese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lightenment
0 引言
原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fā),在上個世紀30年代,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文化歷史發(fā)展觀,他認為人有低級和高級兩種心理機能,高級心理機能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受社會規(guī)律的制約。他探索了教學與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教學與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關系中總結出“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一重要理論,時至21世紀的今天,此理論仍對教育及課堂教學具有借鑒意義。
日語精讀課是高校日語專業(yè)的學科基礎必修課,是日語專業(yè)的主干課程,具有全面培養(yǎng)日語綜合能力和為日語專業(yè)其他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的作用,該課程的學習是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為使此過程更高效,科學、合理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必要的。通過搭建“教學支架”使學生能在習得新知識的同時建立起新舊知識的連接,并提升思維能力。筆者意通過本文來探討“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一理論對高等院校日語精讀課教學的啟示。
1 “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定義及作用
1.1 “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定義
在維果斯基看來,學生有兩種發(fā)展水平:其一是目前具有的發(fā)展水平,即單獨從事學習活動時能夠解決問題的水平;其二是學生有可能達到的潛在發(fā)展水平,即在教師的幫助下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潛在水平和現(xiàn)有水平之差即為“最近發(fā)展區(qū)”。
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把注意力放在受教育者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上,教學中給學生設計、安排有一定難度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使學生跨過“最近發(fā)展區(qū)”達到下個發(fā)展水平,并在此基礎上開始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
1.2 “最近發(fā)展區(qū)”的作用
(1)“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性。鮮見學生從已經獨立完成的任務中獲得收獲,學生的發(fā)展主要是在“最近發(fā)展區(qū)”中,在教師的支持和協(xié)助下實現(xiàn)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限定著學生能夠學習的內容。
(2)“最近發(fā)展區(qū)”也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的作用范圍。教師應該為學生布置那些只有在別人幫助下才能完成的任務。而幫助必須來自具有更高技能的個體,比如高年級學生。另外,學生合作也能使困難任務得以解決,合作中每個成員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各不相同,都能貢獻自己的獨特力量。教師要為具有不同“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使每個學生都能面對有利于自身認知發(fā)展的挑戰(zhàn)。
2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高校日語精讀課教學的啟示
2.1 充分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和潛在的日語能力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要想發(fā)揮“最近發(fā)展區(qū)”的作用,就要精準確定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潛在能力,科學地設定“最近發(fā)展區(qū)”。就日語精讀而言,要想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可以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測驗來了解,也可以通過課堂上與學生互動來了解。比如,在課堂上通過聽寫單詞、提問、小論文、對話、翻譯、主題歸納、復述等方法來綜合考查學生的日語實際能力和潛在能力,再通過日語演講、配音等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潛在能力,進而求得“最近發(fā)展區(qū)”。
2.2 合理設定教學目標
維果斯基認為教學要圍繞“最近發(fā)展區(qū)”來開展,弄清學生的兩種發(fā)展水平后,就可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設立學生在教師幫助下所能達到的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撰寫適合的教學大綱,編寫教案,組織教學。
2.3 搭建教學支架
教學支架是教師在教學中為把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現(xiàn)實發(fā)展水平,教師或其他助學者為學生的知識構建而搭建的類似于建筑工地腳手架的“學習腳手架”。由此發(fā)展成為“支架式教學”教學模式,它是指教師在學生的現(xiàn)有能力和學習目標之間搭建起的一種能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的支架,以便為學生提供外部支持,幫助他們完成自己無法完成的任務,幫助學生逐漸把學習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水平。伴隨著學習活動的深入,逐步減少外部支撐,讓學生去獨立自主地從事學習活動,直至最后徹底移去“學習腳手架”。
搭建“學習腳手架”的方法不一,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日語精讀而言,就是啟發(fā)學生從文章題目、背景、關鍵詞語、重點句式等方面進行解讀,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和解答問題。腳手架也可在學生之間搭建起來,因為不同的學生具有互不相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而且學生超越同一個“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時間有快有慢,先于其他同學完成學習任務的同學可以為其他同學提供教學支架,相互支持,共同進步。
在日語精讀課上,當講到使役被動句時,就可以啟發(fā)學生:使役被動句歸根結底還是被動句的一種,可視為使役句的被動句,因使役句和被動句的句法都學過了,學生就會很快理解使役被動句了。如,使役句“先生は學生に本を読ませる” ,學生很快就能轉換成使役被動句(學生は先生に本を読まされる),這就是教學支架。
2.4 檢測教學效果
通過支架式教學,在學習結束后讓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評價和反思要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學生和教師都要進行反思,以利于改進方案,調整不合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升教學效果。在日語精讀課上,每學過一課之后教師就要及時測驗,并輔以對話、小論文等方法來檢驗學生的日語應用能力,以保證最佳的教學效果。
2.5 “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動態(tài)變化
教育、教學須著眼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將學生的潛在能力變?yōu)楝F(xiàn)實能力,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白罱l(fā)展區(qū)”是動態(tài)的,隨著學習的推進而變化,當學生掌握了某些學習任務后,更復雜的任務就會隨之出現(xiàn)取代它們,原有“最近發(fā)展區(qū)”隨之變?yōu)樾碌膶嶋H能力。同時,在新的實際能力基礎之上自然地出現(xiàn)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不斷地循環(huán)往復,使學生的固有知識結構也隨之出現(xiàn)質的飛躍,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日語精讀課的教學中,學習內容是循序漸進的,由簡單到復雜,通過對重點詞語、關鍵句式的講解及主題、背景的剖析,能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并將這種學習和思維方式運用到日語專業(yè)其他課程的學習中去,有效促進學習遷移。“最近發(fā)展區(qū)”不斷向前推進,學習也在不斷進步,學生心理也在不斷發(fā)展。
“最近發(fā)展區(qū)”是個隱性概念,它不斷變化,教師要對學生有個較全面、正確的認識。此外,課堂上還應強化與學生的互動,從學生那里得到反饋信息,深挖學生內心疑問,引導和啟發(fā)學生,不斷突破“最近發(fā)展區(qū)”。
2.6 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
學生的個別差異是教師要面對的課題,因材施教是永恒的教育主題。在學校情境中,不同的學生在智力、先前經驗、家庭背景、志向水平、性別、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及成就動機等方面都存在著個別差異,這些差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教學及其效果。有些差異(先前知識經驗)是復雜的,有些差異(學習能力)在全班集體授課制中是難以處理的,而有些差異(多樣化的智力和學習風格),教師可在教學中適當處理。教師如果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就會有針對性地設定不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提供各異的教學內容、推行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實施不同類型的評價等來滿足具有不同智力結構和學習風格的學生的不同需求,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個性化和全面的發(fā)展。
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會導致學生具有不一致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致使該理論在教育、教學的運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問題,說明該理論有局限性。切記“最近發(fā)展區(qū)”只是個描述性概念,難對其進行準確、客觀地測量,教師難以及時把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要對不同班級、不同學生進行認真觀察、分析,按不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材施教。
3 結語
教育、教學應著力于影響個體發(fā)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上,決不可遷就于現(xiàn)實的發(fā)展水平。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是教學的目的所在,因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故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潛在能力也就不同。日語教師在應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推進日語精讀課教學時,應對所教學生有較為正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精準定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學生的實際日語水平出發(fā)去尋求合理的增長點,實施隱性的分層次教學。逐漸地豐富、發(fā)展、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建構學生的日語知識體系和日語應用技能體系,從而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 蔣曉虹,袁桂平.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