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妍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視力障礙。簡稱視障,大體分全盲和低視力兩類,主要指由于多種原因?qū)е峦耆骰蛞曇翱s小,從而難以用和明眼人同樣的方式從事學習活動的群體。
(二)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稱全納教育,起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是回歸主流教育理念的全新教育模式。
(三)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二、發(fā)達國家融合教育分析及比較
(一)不同國家音樂教學模式比較
在國外,雖然不同國家甚至不同大學的音樂課程在標準上存在一些差異,但是它們都要求教師根據(jù)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教學內(nèi)容和進度。
1.美國。美國音樂教育協(xié)會編纂的《美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標準》體現(xiàn)了美國的融合教育理念,規(guī)定了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由任課教師決定殘疾學生是否與正常學生一起上音樂課,不能上普通課堂的殘疾學生將在特殊教育班學習音樂課。此外,通過對一名在美國某大學學習鋼琴專業(yè)的視障學生進行訪談,筆者得知,在高度融合、注重平等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美國對于大學期間的視障學生在教育方式、考核等方面在注重平等對待的同時也有一定的個性化設置。在高等教育階段的音樂專業(yè)課程設置中,對于視障學生(尤其是全盲學生)而言,在學習方式上與明眼同學存在明顯差異和障礙的科目是和聲學、曲式分析、復調(diào)、作曲等科目。這些科目的共同障礙便是需要依靠閱讀譜例或自行編寫譜例進行學習,而可供視障學生閱讀的譜例相比明眼同學而言十分匱乏,且視障學生編寫的盲文曲譜明眼人無法識別,這無形中給施教者和受教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在美國某大學就讀的視障學生告訴筆者,這樣的科目大多數(shù)時候是采用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如和聲、曲式和作曲,老師會根據(jù)他的具體情況講授課程,平時的作業(yè)反饋也由譜面轉(zhuǎn)向音響資料,這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視障學生在某些科目上的個性化需要。事實上,他告訴筆者,并非完全因為他的視力原因而采用了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在他所就讀的學校,對同一門科目,教師會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基礎等分設不同的小班進行授課。因此,他們的教學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個體融合的平衡與統(tǒng)一。
2.英國。英國的教育界同樣很重視視障學生的音樂教育事業(yè)。2002年,倫敦大學與皇家盲人學院啟動了“有意義的聲音”項目,專門研究特殊學校與高等融合教育音樂教學情況。在英國還有專門刊載特殊音樂教育領域研究成果的期刊《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二)無障礙支持與服務
1.完備的法律法規(guī)。完備的法律體系對融合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性在融合教育相對發(fā)達的國家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例如在美國,1973年的《康復法》和2008年修訂的《殘疾人法》是美國聯(lián)邦對殘疾人高等教育影響最大的兩個法律。它們分別對殘障學生在高校獲得聯(lián)邦政府經(jīng)費、保證平等受教育權、提供“反對歧視殘疾人的執(zhí)行標準”做了詳細說明。
2.相關合理便利的提供及途徑。很多大學都設有殘障學生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協(xié)調(diào)殘障學生所需要的合理便利,如考試延長時間、為視障學生提供可讀的電子教材、試卷等,以及在個別課堂中所需的個性化服務。同時,也有一些大學會委托該地區(qū)的相關機構為其提供定向行走訓練、疑難課程課后輔導等服務,最大限度地從客觀上保證學生們完成學業(yè)。
3.充足的經(jīng)費(以美國為例)。美國各地區(qū)的特殊教育經(jīng)費來源以聯(lián)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補助款、地方學區(qū)財產(chǎn)稅和一些捐款為主。如:在美國的明尼蘇達州2000-2001年有11萬特殊教育人群,當年特殊教育經(jīng)費7.44億美元,人均6700美元左右。
(三)先進的教學理念
發(fā)達國家對于特殊音樂教育的重視基于其先進的教育理念。例如,美國的教育理念要求每位學生都有平等接受音樂教育的機會,平等分配教學資源。同時,美國的多所大學均有和殘障學有關的選修課,讓其他學生對殘障群體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更好地實現(xiàn)融合、平等的理念。英國政府通過教育改革法將音樂課列為特殊教育學校的基礎課程之一。
以上所述不難看出,國外的文獻資料中雖很少有專門對視障學生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的相關論文,但其強大的支持服務、包容且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決定了他們不需要制定一套固定的教學體系,而是根據(jù)每個個體的不同情況制定靈活、有彈性的教學機制。
三、發(fā)達國家視障大學生音樂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一)優(yōu)化教學模式。視障學生在學習習慣、接收信息的方式與途徑上都與明眼人存在一定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某些學科的授課過程中在尊重大多數(shù)的同時也應適當照顧視障學生的感受。尤其在和聲學、曲式學等學科中,我們雖不太可能像國外一些大學設置一對一課程,但教師可以在授課時對板書、譜例、圖示等內(nèi)容用視障學生能接受的語言加以描述,必要時定期為視障學生做額外輔導,對疑難問題做集中解答。
(二)建立起較完備的無障礙支持與服務體系。首先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彌補目前政策不夠細化、缺乏連貫性的不足,為視障學生入校、學習、評優(yōu)、參加各類資格考試到就業(yè)提供一套完備的法律政策。同時也應定期查看各地落實情況,避免出現(xiàn)相同考試因地區(qū)差異而遭拒絕的現(xiàn)象。其次,應加強合理便利的提供。我們應至少以省為單位設資源中心為視障學生提供電子教材、盲文樂譜、試卷等服務,各高校也應設殘障服務中心對視障學生給予幫助。此外,政府也應為給視障學生提供無障礙服務的慈善機構以及有視障學生的省份撥專項資金。
(三)形成先進的教學理念。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師對視障學生缺乏了解甚至沒有了解,有些教師對它們的學習能力存在一定質(zhì)疑。每所高校都應該由殘障服務中心聯(lián)合特殊教育專業(yè)的老師開設有關殘障學的相關選修課程和培訓,讓教師和學生對這個群體至少要有最基本的了解,這也對個性化教學模式的開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完備的無障礙支持與服務、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以及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國外融合教育優(yōu)于我國的重要因素。未來,音樂依然是視障學生的熱門專業(yè),改善目前高校的教學環(huán)境及模式以滿足視障學生的學習需要迫在眉睫。相信在無障礙支持與服務、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的不斷完善下,融合教育將更加常態(tài)化,合理便利。相信未來,在視障群體中將涌現(xiàn)出更多的音樂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1]連赟.當前國外特殊音樂教育現(xiàn)狀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啟示[J].藝術百家.2012.
[2]王意娜.談國外特殊音樂教育對中國特殊音樂教育的影響[J].高考(綜合版).
[3]汪海萍.美國特教印象及其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4.01.核心CSSCI.
[4]熊琪.國外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的特點及啟示文教資料,2014(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