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昊 翟鵬
【摘 要】一個好的鋼琴演奏對演奏者提出非常嚴格的要求,尤其是技術層面。看演奏人員能不能熟練運用技巧的關鍵,是指掌握觸鍵技巧的程度。本文將對鋼琴演奏中的觸鍵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演奏演奏;觸鍵方法;力度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4-0054-02
學習鋼琴時,最基礎的就是觸鍵,然而很難完全掌握。演奏的時候,彈奏者通過對琴鍵進行敲擊,帶動琴鍵小木槌、榔錘和鋼絲弦發(fā)生碰撞并發(fā)出聲音,所以,鋼琴發(fā)出音響的強度和音色的美感,都和演奏者的擊鍵力度與觸鍵方法有關。
一、鋼琴演奏的非連奏觸鍵法
將非連奏法的觸鍵方式應用到鋼琴演奏中,要很快地下鍵,并在觸鍵之前進行充足準備,觸鍵的時候演奏人員要有一種爆發(fā)力,并不能一次彈鍵底,應該彈到四分之三的位置,其與部分要由琴鍵慣性進行自由落下。各個手指之間的獨立性都非常強,很多都是運用指尖力量。在觸鍵的時候應該抬起手指,讓演奏者的手指和琴鍵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一觸鍵方法是在巴洛克時期就運用的一種觸鍵方法。該觸鍵方法所演奏出來的聲音非常地飽滿,不像浪漫主義音樂具有纏綿感,同時,和印象主義的朦朧美也不同。巴洛克時代,音樂家們深入研究了觸鍵的方法,要想實現(xiàn)“非連奏法”的應用,就要在觸鍵時抬高手指,同時指尖要有牢靠感,在觸鍵的那一刻快速,但是這是演奏成功的基礎,完全掌握非連奏法還和手指素質(zhì)有關。
二、鋼琴演奏的連奏觸鍵法
連奏還被稱之為連音彈奏法,這是鋼琴觸鍵過程中一個比較基本的方式。練習的時候,音與音之間是連綿的,此時的音符如同流淌的溪水比較自然,主要應用在抒情片段或者是圓滑連貫性當中。就聲音效果與觸鍵方式而言,其和非連奏法之間是完全相反的。鋼琴主要依靠的是手指擊鍵,然后帶動琴錘敲弦繼而發(fā)出聲音,每每敲擊一次就會發(fā)出這種聲音,音響大小在琴弦震動強度減弱的同時衰減,所以,需要確保音和音之間的連貫性非常困難。具體訓練中,需要按照以下幾點進行。
一是指肚觸鍵。盡可能選擇指肚部位進行觸鍵。指肚部位的肌肉非常柔軟,演奏者觸鍵的時候會使得琴鍵出現(xiàn)一定的緩沖。除此之外,指肚結束的面積大于指尖,在演奏者觸鍵的時候所發(fā)出的音量和指尖比,更加柔美,影響音色。二是按照旋律的標記記號進行。一般而言,作曲家會在連奏的上方融入連線,利用這一標注叮囑演奏者通過指肚與手臂重量的應用平穩(wěn)轉移到連貫彈奏中,繼而配合樂曲表現(xiàn)。三是運用比較合適的觸鍵高度與用力方式。演奏者運用連奏法的時候,手腕與手指會處在較低位置,防止大幅度晃動,要格外注意手指之間的靈活轉換,這是最好的一種觸鍵方式。所以,觸鍵高度需要以平穩(wěn)略低的觸鍵方式和琴鍵貼近,不能將手指抬得過高。用力方式上,必須在水平方向用力,減小音和音之間的停歇,平緩用力,使前后所發(fā)出的音量盡可能相同,這樣一來,才可以確保演奏的連奏性。
三、鋼琴演奏中全臂觸鍵法的應用
這一觸鍵方法主要是通過觸鍵發(fā)力點將力量由上臂向前臂和手腕與手,還有指關節(jié)進行傳送,在演奏的時候,要將該傳送力量部位進行協(xié)調(diào)運動,演奏者肩部肌肉是對力量進行傳送的部位,鍵盤力量同樣于此,很多部位共同用力要在按鍵的一瞬間應用,按下鍵盤之后,就要及時放松所有肌肉,特別是解放腕關節(jié)的肌肉。
四、鋼琴演奏中的指力觸鍵法
就指力觸鍵來說,這是觸鍵方式當中極少使用肌肉力量的一種方式。要想在演奏過程中進行指力觸鍵,就要很好放松,不能增加自然重量以外的壓力。和前臂連接的肌肉使得手指觸碰琴鍵,即結束了觸鍵動作,只有手指動作。在放松肌腱的時候,琴鍵與手指就恢復到最初位置。由于沒有過多使用肌肉力量,因此指力觸鍵很多都是在比較弱的層次音響中應用。
五、鋼琴演奏中多種觸鍵法共同應用
鋼琴演奏并不是在手指的作用下完成,更多是利用手臂、手指與手腕的協(xié)調(diào)動作演奏的。即演奏演奏的完整性受到演奏者身體部位投入力量的影響。如果演奏聲勢壯闊的音律,演奏者就要將上半身甚至是身體的整個力量融入到觸鍵動作當中,甚至會出現(xiàn)站立的姿態(tài)。演奏者在開始演奏前,需要認真閱覽樂段與樂曲,研究并判斷樂句中需要表現(xiàn)的音色,當手指與鍵盤碰觸時,可以讓手指第一關節(jié)與其他肢體力量之間互相協(xié)調(diào)并共同發(fā)力。演奏時,演奏者要靈活轉換觸鍵方法,讓通過觸鍵技巧所表達的音色可以展現(xiàn)表達效果。比如,指力觸鍵表現(xiàn)的柔美音色和長笛表達一致;臂力觸鍵在演奏中表現(xiàn)的就是明朗音色,就像是單簧管的聲音;運用全臂觸鍵主要表現(xiàn)的是聲勢浩蕩的音色,就像是圓號的聲音,具有磅礴氣勢。
六、鋼琴演奏中手力觸鍵方法的運用
這是觸鍵中運用比較多的一種方法。鋼琴演奏過程中,演奏者的手腕要向下對手與手指的力度進行控制,手指按下鍵盤的時候,演奏者的手腕會順勢拱起,同時,手掌的所有關節(jié)保持一個穩(wěn)定的姿勢,手腕進行靈活動作。如果是在樂句和樂段音量比觸鍵所發(fā)出的音量大的情況下,就要運用手力觸鍵法。例如,手力觸鍵能夠用來對快速跑動樂段和各個音階與琶音進行演奏,《瀏陽河》當中的第五小節(jié)與第九小節(jié)分解琶音運用的就是手力觸鍵的方法,對音色輕柔性與靈活性進行展現(xiàn)。
七、鋼琴演奏中重量彈奏法的運用
在18世紀中期,西方國家的音樂從巴洛克階段開始轉向古典主義階段。這一時期的觸鍵,隨著鋼琴器樂的性能和特征得到完善,并且出現(xiàn)了很大變化,“手背盡可能確保在一個平面,防止身體剩余部位參與進來”的規(guī)模已經(jīng)被突破,并且出現(xiàn)了新的觸鍵法,也就是重量彈奏法。多數(shù)同學都提出,只要通過手指使得琴鍵能夠發(fā)出聲音就行了。其實這樣得到的聲音已經(jīng)喪失了穿透性,不能將力量傳到鍵底,聲音非常死板,而且沒有顆粒性。該問題的出現(xiàn)主要是因為不能正確對待肩膀和大小臂與手腕及手指間的關系。而“重量彈奏法”就對該問題進行了一定改善。想要很好地發(fā)揮“重量彈奏法”的作用,就需要學會放松,使得自身的手臂和手腕與身體充分放松,之后通過手臂力量的運用通過手指傳達到琴鍵上,演奏者各個手指間能夠獨立站立。這一時期比較典型的人物就是貝多芬,同時還是這一演奏方法的先驅(qū),被世人稱之為“樂圣”。貝多芬在演奏的時候,為了獲得好的音響效果,還會舞動雙臂,身體力量投入其中。同時,還運用了音區(qū)與速度,倡導演奏者應該在彈奏的時候?qū)⑷韰⑴c到下鍵的過程中,統(tǒng)一肩膀和大小臂與手掌及手指之間的聯(lián)系,在自然放松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指尖傳遞力量,使得音色更加飽滿。貝多芬所有作品和觸鍵技巧已經(jīng)超過這一時代,貝多芬不只將觸鍵方法停留在自己的指尖上,同時,還在演奏中融入了身體的各個部分,綜合運用全身和手指觸鍵的方法,進而讓聽者有一個非常美好的審美體驗,對于當下來說,需要將這種觸鍵方法融入到演奏中,有助于演奏者提升演奏水平。
八、結語
綜上所述,在演奏水平進一步提高的背景下,觸鍵法已經(jīng)得到了演奏人員的重視,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觸鍵方法,在內(nèi)心深處明白觸鍵是什么,才可以真正演奏鋼琴,并理解鋼琴音樂,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鋼琴演奏的整體水平,為觀眾帶來一場聽覺盛宴。
參考文獻:
[1]王藻.淺析鋼琴作品演奏中的觸鍵技巧與音色效果[J].藝術科技,2017,30(05):169.
[2]宋琪.淺析鋼琴觸鍵技巧與音色的關系[J].北方音樂,2017,37(10):57.
[3]王晶.淺析鋼琴觸鍵對音色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6,36(22):216.